鄭和下西洋歷史意義?鄭和出使西洋的歷史意義要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三方面來看。1、政治方面 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展。那么,鄭和下西洋歷史意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正面影響:
對國外:
1、向外國傳遞了中華文化,利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2、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外國的香料也運送到國內,并且與各國互通有無,各自取長補短。
對國內:
1、外交軍事:與很多國家進行溝通交流,宣揚了明朝的威望,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打擊了斯里蘭卡錫蘭山國的同志,懲治了海盜。
2、政治:鄭和船隊游歷過大西洋和印度洋,使周邊許多小國臣服于明王朝,鞏固的王朝穩定。
3、經濟:引進許多新的生產技術,改進國內的手工業發展,發明了新器型扁壺、花澆等。
4、文化: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
5、宗教: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伊斯蘭教在印度尼西亞以培迅友及東南亞其他地區的傳播,帶回了天方國大清真寺的寫真畫本。配槐
負面影響:鄭和下西洋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浪費了國家的大量資源,這也成為明朝滅亡的原因之昌搭一。
擴展資料:
鄭和在七次航行中,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各國人民的友好來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它是明朝政治、經濟以及綜合國力強盛的反映和標志。鄭和七次下西洋,作為和平的使者,宣揚國家之間的和睦相處,以提高國家的威望和國家地位;同時也有“耀兵異域”,顯示中國強大國力的一面。結果,許多國家紛紛派人帶著當地的特產,比如大象、犀牛、長頸鹿、獅子和寶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隨鄭和船隊來到京城,要求同中國發展友好關系,這都與鄭和下西洋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不像后來的歐洲殖民早中模者在世界各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鑒于學生尚未學習到世界史,這里教師只做簡單的提及便可。
(2)鄭和下西洋,遍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不但是我國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就是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使中國先進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也豐富了中國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識。另外,以鄭和下西洋為契機,更多的中國人來到南洋,為南洋的開發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但是另一方面,也應該使學生認識到,鄭和下西洋,并沒有為國內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沒有刺激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沒有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倒是強化了中國傳統的小農陸緩經濟基礎。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鄭和下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鄭和下西洋嘗試建立和平笑宏羨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鄭和下西洋是一場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鄭和下西洋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1、政治方面,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展。
2、經濟方面,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為中國輸入了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從而影響了中國國內的手工業生產。
3、文化方面,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了解。鄭絕數和下西洋,還留下了《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碰拍航海圖集,也是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
更多關于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d12b8a1616095323.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2.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系,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
3.這是中國古答敬櫻代歷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在沒稿擾有此類的壯舉.
4.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
另解:目的:為了擴大明朝的政治影響,加強與海外的聯系。
意義: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比歐洲航海家遠航美洲和印度早半個 多世紀,是世界清叢航海史上的壯舉。
1、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2、廣泛的傳播了中華文明;
3、把中國同亞非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4、古代史上空前的主絕嘩游動外交,開放的態度,和平友好的原則,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于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于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謂“西洋”)。
擴展資料
明初鄭和下西洋背景: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積極遣使到亞非各地,促進中外交流。
1、外交背景
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襲元代的規模,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明太祖積極、主動發展與藩國的邦交關系,對周邊國家采“不侵占”的態度,并在《皇明祖訓》中開列了十五個“不征之國”,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的理想世界秩序。
2、經濟背景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勵精圖治,農業經濟恢復了。在手工業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礦冶、紡織、陶瓷、造紙、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蘆洞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科技條件
造船業的發達,羅盤的使用,航海經驗的積累,大批航海水手的養成,航海知識的增加(明太祖于1389年編制的《大明混一圖》就是實例),為鄭和下西洋提供并銷了必要條件。
以上就是鄭和下西洋歷史意義的全部內容,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1、政治方面: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