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美術文獻合作期刊 美術教育的參考文獻 美術文獻是什么級別 美術文獻陳劍生 美術文獻是核心刊物嗎
2000年3月 在上海虹口公園舉辦個展
2001年5月 徽洲民居系列油畫在美國邁阿密展出
2002年4月 在上海畫家村,舉辦由著名藝術評論家陳孝信先生提名的“藝術家虹鳴藝術工作室開放展”
2003年8月 捷步畫廊舉辦“藍色的呼喚”虹鳴油畫作品展
2004年6月 在錦秋加洲花園文化交流中心舉辦“虹鳴油畫藝術展”
2004年10月 在源色畫廊舉辦“魅力。藍——虹鳴油畫作品展”
2006年5月 個展于上海春天藝術沙龍
2006年7月 上海頂層畫廊 誰在制造恐怖?---虹鳴繪畫展
2006年9月 虹鳴藝術空間在雅昌開通在線展覽
2008年8月 虹鳴繪畫作品典藏展---北京西班牙會館
2011年4月 虹鳴完全美學主義繪畫作品展---上海美術館
2012年4月 “夢幻敘事”虹鳴完全美學主義繪畫作品展——江蘇美術館
2013年12月“對流”虹鳴星座與生肖系列作品展——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
2014年1月虹鳴個展于法國盧浮宮卡魯斯展廳
........... 1998年 《風景系列》油畫參加九八中國國際藝術博覽會。《荷系列》參加國際藝苑藝術沙龍 1999年 《殘荷系列》油畫參加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
2002年 《女孩和小貓迷及蝴蝶系列》參加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
2002年 《徽祭》、《南屏遺夢》、《鴿子“NO:I”》參加《紀念“講話”60周年展》并獲獎
2002年12月 《飛越上海灘系列》和《藍色的愛情之海邊的啊得里亞》等參加了“藝術與空間”展
2003年9月 《與世界對話》和《浪漫上海灘》參 加2002-2003年度上海畫家村雙年展
2003年12月 在上海廣州路參加“第三屆海派油畫名家邀請展”
2005年11月 參加《上海藝術博覽會》
2006年9月 上海薰依社“荷風順雨”中、日、法三國藝術家邀請展
2007年5月《海邊嬉戲的女孩》參慎賀加《美術文獻》雜志邀請展
2007年7月 《紅樓夢人物》參加時態空間的“融合與消解”——2007中國當代藝術油畫邀請展
2008年4月 《2008上海第一回邀請展》
2008年8月 北京西班牙會館舉辦《虹鳴繪畫作品典藏展》
2011年7月 韓國駐上海領事館文化院《傳統與當代的碰撞藝術展》
2013年8月參展”想象無限-青年藝術家計劃“——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2013年11月虹鳴美學紅樓系列部分作品展出于北京恭王府 2003年日本NHK電視臺拍攝專題片《畫家村——畫家虹鳴》
2006年9月上視拍攝的畫家虹鳴傳記性紀錄片《泥土》(上中下)入選亞洲電視節。
2011年3月做客騰訊演播室
2011年4月上海東方電視臺藝術人文頻道《新青年》欄目
2011年4月上海電視臺文藝頻道
2011年4月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
2011年4月上海電視臺藝術人文頻道
2011年5月中央電視臺老故事頻道《寫意人生——虹鳴》專題紀錄片
2011年上海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攝制的大型訪談紀錄片《名家評虹鳴》
2012年5月:
央視書畫頻道
江蘇衛視新聞
南京電視臺
金陵電視臺
安徽電視臺
2013年7月廬江電視臺《新聞專題》
2013年8月央視科教10頻道”魅力東兆緩方“欄目拍攝《完全美學主義畫家虹鳴》(翻譯成六個語種全球播放) 《美術文獻》“上海畫家村專輯” 畫冊
《上海畫家村雙年展》 畫冊
《虹鳴油畫作品》 畫冊
《完全美學主義藝術論》學術論著
《碎說紅樓藝術》紅學著作
《泥土》(上、中、下)虹鳴的傳記性紀錄片
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出品的紀錄片《完全美學主義畫家虹鳴》
《藍色彩虹》“畫家虹鳴的創作生活”(自傳)
《虹的翼尖》自傳體
《虹鳴詩集》文學作品
《虹鳴》精裝版大寬猜派型畫冊(全國公開發行)
電影“藍色彩虹”正在編劇中 《圖像證夢 舒展靈魂——讀虹鳴<紅樓夢>人物系列》(陳孝信)
《現世幻象——關于虹鳴的半抽象藝術》(魯虹)
《都市的浪漫關于虹鳴的作品》(殷雙喜)
《虹鳴的密語式寓言》(賈方舟)
《虹鳴:變異圖像和夢幻敘事》(龔云表)
《美在形而上——關于虹鳴的理論和藝術》(楊衛)
《誰在用畫筆關注“美伊戰爭”——讀虹鳴的“戰爭” 系列作品》( 陳孝信)
《略論“藍色時期”的虹鳴》 ( 陳孝信)
《曲折命運里的東方情懷——虹鳴和他的當代綜合主義》(趙樹林)
《癡迷魅力上海——青年畫家虹鳴的上海情》(阿鹿)
《虹鳴印象:心是流火耀夜空》(野鶴)
《與著名批評家王林先生的對話》(王林/虹鳴)
虹鳴“上海美術館·完全美學主義繪畫作品展學術研討會”摘要
虹鳴“江蘇美術館—夢幻敘事作品展學術研討會“摘要 “虹鳴的藍色系列作品,表現出一種對于超越時空的審美形式和建構夢幻敘事的變異圖像的追求。”
“虹鳴在畫面上的敘事內容,并不等同于現實世界所發生的某個事件,而是試圖在圖像的意義上既描述戰爭又超越戰爭,由此使作品具有了一種“絕對”意義上的價值理念。”
“這組《紅樓夢》經典文學的藝術形象,是虹鳴精神上的自我寫照。他運用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生存體驗,尋找到了歷史文化與當代藝術情境的對應點和連接點,十分智慧地將傳統文學經典進行了現代性的轉化和闡釋,利用當代藝術審美對歷史文化進行了跨越時空的想象與表達,并且創造了一組傳統文化的當代藝術符號。他在自己所營造的看似非真實的場景中,超現實地表達了作為一個年輕畫家對待歷史文化的審美取向和人文立場。”
——龔云表(國際著名策展人、美術批評家)
“圖像證‘夢’(‘紅樓’之夢),舒展靈魂,驚世駭俗!”
“(虹鳴)他的創作了既讓人感到耳目一新,又讓人難以捉摸的《<紅樓夢>人物系列》。這個系列創作大膽地突破了陳陳相因的《紅樓夢》傳統人物畫格局,是一次‘視覺藝術的刷新’。”
“我那天手捧著這張六片已連綴起來的《誰在制造恐怖?》金粉線描稿10.5cm×245cm,一邊在夕輝下仔細展讀,一邊便產生了類似于當年費隆的一種感覺:心眼所見,永難磨滅!”
“憑著這份藝術家的良心和良知,憑著這件草圖稿和后來的完成稿——也許就是那個特定時期中國美術界孤立的個案,就已經有資格在當代美術史史書上這么一筆!否則的話,一部當代美術史還能說它是客觀、全面、公正嗎?”
“他憑借著他超乎尋常的想象力飛翔于立體派、未來派、抽象派乃至超現實主義之上,從而在畫面中編織著他所喜愛的圖象——符號。”
——陳孝信(著名美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
“虹鳴的作品是密語似寓言,并接近了傳統的詩意抒情或宏大敘事。”
——賈方舟(著名美術評論家、批評家)
虹鳴的作品表達了一種久違的都市的浪漫。與前工業時代以鄉村田園為背景的浪漫主義不同,虹鳴的作品與他的名字一樣,在突現心靈夢想的同時,也揭示了現代城市的虛幻。
所以他的作品雖然具有平面化的基本意趣,但同時表現了大海和城市高空的景觀,具有更為開闊的空間景深,這是古典浪漫主義畫家所沒有過的時空視野。
虹鳴的繪畫,可以看作一種純化的詩意圖像。
虹鳴的繪畫看作一種幻想繪畫(fancy painting),附帶立體主義、裝飾主義、未來主義。通過簡約和解析,將內心的潛意識和直覺上升為繪畫的主體,讓繪畫行為快于繪畫時的思想,獲得一種從以往大師風格中解放出來的形式自由。
虹鳴的繪畫藝術給我們帶來的啟示:藝術與現實不僅可以是一種再現性的關系,而且可以通過象征性的符號,或者超現實主義的夢幻,間接地但更深地進入人的內心世界。
——殷雙喜(著名美術評論家、批評家)
“(虹鳴的作品)借助具有抽象特點的文化符號與形象來表達中國式的意象思維。”
“事實上,他的大多數創作遠不是在表現所謂純粹的點、線、面、色彩與情感等等,反倒是會借助具有抽象特點的文化符號與形象來表達中國式的意象思維,以引發觀眾相應的聯想。有一點是不能忽視的,即在他的不少作品中,觀眾都能識別出那些來自于自然界或其它學科的母題與形式。只不過虹鳴從不簡單地摹仿自然的外表,反倒是在自然、條件、環境與靈感的啟發下,大膽汲取客觀對象中的個別要素作為形式的構造者,然后便以超自然的想象、大膽的夸張或帶有裝飾性的形式結構來處理畫面,最終不光使畫面充分體現了點、線、面、色的純形式組合,也很好地傳達出了他對世界或一些主題的理解、感受與信念。在這里,感受、觀念積淀成了形式,并融為一體,耐人尋味。”
——魯虹(深圳美術館研究員、《國家藝術史》編輯、著名批評家)
“虹鳴的(完全美學主義繪畫藝術)理論,使他的藝術主張具有了歷史邏輯的上下文關系,而且也提升了他的藝術,使他的藝術在整合當代現實的同時,又超越了這個現實,具有了某種形而上的審美意味。”
——楊衛(北京宋莊畫家村藝術總監、著名藝術批評家)
“(虹鳴)是這樣一位具有東方情懷的藝術家,他極具開創性的作品是具有生命、融入感情、富有思想內涵并且是獨一無二的。他對藝術的闡釋方式是獨特并且充滿中國氣韻的。”
“首先,從藝術構思來看,虹鳴的作品中,能明顯感受到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大氣而富于包容性。無論是美麗人生系列那對人性的思考還是戰爭系列對現實世界的反思,都有古代哲學思想的精神蘊含其中,既禮贊儒學所提出的善,追求中庸所倡導的中和之美,又體現了道家思辨的世界觀。其次,從技法上看,虹鳴的繪畫語系也是東方化的。虹鳴的作品雖然是用當代藝術的形式來表述,但卻實現了中國傳統藝術所特有的對境界的追求。格調,氣象,感情,韻味 (王國維《人間詞話》),均融入虹鳴的畫面之中。”
——趙樹林(北京橋美術館館長、著名批評家)
他自己自身的情絲、自戀、他戀、關于戰爭和和平的宏大的題材,或者是結合于理想的形象寫照,如果他是非理性的話,又不是抽象主義的結構追求,因為他本身還是夢想主義的追求,是幻想,自然與現代的追求,但是他有困惑和茫然,在這片美麗的天空,畫著不和諧,有非理性的靈魂,所以非理性的靈魂在畫像里面看著可怕。畫家為無數的生命哭泣和祈禱,在他的繪畫中我們還看到幻想和期盼,同時也有恐懼焦慮有一種深層的關注,始終腑瞰著大地,有少女和兒童般的溫柔,面對這個世界的險惡又充滿驚恐和無奈,他借助與所謂的這些,對傳統的展示,對自然的謳歌。
他的作品當中有一種盈余,是堅勁的,緩慢的,立體主義的手法,再用結合主義的方法組合,富裕它超現實的結合,音樂般的浪漫情懷,是一種混合的主體,加上一些裝飾,傳統的圖案化的景象。
——沈愛鳳(江蘇大學教授)
虹鳴的追求可以算是我們講的這樣的文脈、傳統當中的一種努力。
實際上他的每一幅畫都有故事或者是事件,就是剛才陳老師講的有當下性,有對現實的關注。比如說伊拉克戰爭也好,環境問題也好,高速運轉的城市化進程給人心帶來的壓抑。
他也在畫面的結構里面在消解那種結構性的空間,更多的走平面的敘事。我看出來這可能是虹鳴的一個努力,非常執著的探索領域的非常重要的一個點。
所以我覺得他不是一個我們講的完全置身于文化,回歸到原始的庶人化的追求,我覺得他是有文化的追求,而且這種文化、理想的探索中,他非常真誠、單純,他的很多理論不是把藝術當做吶喊和批判的。
——管郁達(云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副教授)
要強調的一點是虹鳴這樣的繪畫反而更樸素,像庶人繪畫,我覺得這樣的評價非常的準確。我覺得他的繪畫不再像我們今天的繪畫關注的關鍵性、技術性,完整性,多了自然和天趣。在我看來這樣的描述還只是停留在一個形式化的平面感受,這樣的平面的深沉,一系列的疊加、褶曲的結果,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個疊加或者是褶曲的部分給展開,這個更像是一個考古的過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圖象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路徑。
表面上虹鳴的畫跟畢加索想象,但是完全不同,我覺得虹鳴的畫不再是形式了,是復雜的體驗,而虹鳴的當代意義也體現在這部分,而不是他的畫面形式。
——魯明軍(著名策展人、藝術評論家)
他這個繪畫有這樣幾個元素,一個是夢幻的、想象的,這是他的一個特色,也可以說是超現實主義的,還有一個是色彩的強烈,這個是表現主義的風格,所以他的主要的元素是夢幻和表現。
虹鳴嚴格來說不是一個學院派的畫家,比較質樸,但他又不是那一種無知的民間畫家的狀態,他也有很廣闊的視野,所以他對現代西方藝術發展的歷史,現代藝術方面的知識是非常豐富的,因而他的繪畫呈現出綜合的傾向,而且他有一種把中國的固有的傳統文化和中國的傳統繪畫的一些元素又融入到自己的繪畫里作為自己的成長,使得自己的繪畫呈現出一種非常獨特的面貌。
——王端延(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外國美術研究室主任)
我覺得虹鳴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裝飾性,是屬于一種好看的,可以掛在家里的作品,無論從他的色彩,還是解剖后的色彩,還是比較美麗,是屬于甜而不膩的感覺。他每幅作品都是一個故事,你看他一系列的作品就好象在看一本,每幅作品都是在講述一個故事,可以整體上來解讀他的作品,也可以單獨的看他的作品。我覺得他的作品看似夢幻,但是是從中間呈現出自我的理性的需求,這是這么認為的。
——鄭荔(批評家) 主要有:《美麗人生系列》、《誰在制造恐怖?》和《黑天鵝系列》、《戰斗機系列》、《美人峰系列》、《豹王系列》、《她系列》、《鷹擊鳳凰村系列》、《上海麗人系列》《紅樓夢人物系列》《大中東系列》、《紅樓夢人物》、《周瑜系列》、《批評家檔案》、《穿越西湖系列》和《對流——星座與生肖系列》等
蘭竹菊
花中四君子,即中國古詩文中常提到的梅、蘭、竹、菊。其中,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征。蘭,一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于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征。竹源裂兆,也經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剛源缺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菊,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雹租襲人,還艷于百花凋后,不與群芳爭列,故歷來被用來象征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我說的這些是很學畢激術的期刊
很著名的:
清華大學 《裝飾》
中央美術學院學報《美術研究》、《世界美術》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北方美術手搜襪》
江蘇美漏皮術出版社《江蘇畫刊》
中國美協主辦 《美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美術觀察》
"四君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題材,以梅、蘭、竹、菊謂四君子,他們分別是指:梅花、蘭花、翠竹、菊花。被人稱為"四君子",其品質分別是:傲、幽、澹、逸。"花中四君子"成為中國人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詠物詩文和藝人字畫中常見的碰大題材。其文化寓意為:梅,探波傲雪,高潔志士;蘭,深谷幽香,世上賢達;竹,清雅澹泊,謙謙君子;菊,凌霜飄逸 ,世外隱士。辯模他們都沒有媚世之態、遺世而獨立。在四君子之中而唯有梅花被古人的智慧創作出"梅花篆攜吵緩字"。
明代黃鳳池輯有《梅竹蘭菊四譜》,從此,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世人常用"四君子"來寓意圣人高尚的品德。
明代黃鳳池輯有《梅竹蘭菊四譜》,從此模襲困,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世人常用“四君子”來寓意圣人高尚的品德。
“四君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題材,以梅、蘭、竹、菊謂四君子,他們分別是指:梅花、蘭花、翠竹、菊花。被人稱為“四君子”,其品質分別是:傲、幽、澹、逸。“花中四君子”成為中國人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詠物詩文和藝人字畫中常見的題材。其文化寓意為:梅,探波傲雪,高潔志士;蘭,深谷幽香,世上賢達;竹,清雅澹泊,謙謙君子;菊,凌霜飄逸 ,世外隱士。他們都沒有媚世之態、遺世而獨立。在四君子之中而唯有梅花被古人的智慧創作出“梅花篆字”。
釋義
四君子者,梅、蘭、竹、菊。梅者,處士也。具有高潔堅貞之品德,且有玉骨冰肌之姿質。其形態,蒼老而矍鑠。為有暗香,非凡花可比。
梅花
畫梅以干、以枝、以花為三大主也。梅干有老干、粗干、細干之分。老干多曲折,示其老態,宜瘦,以中鋒筆鉤勒而成。交叉處須留空白,使干有前后左右之分。或賦以顏色,或以淡墨皴之,均可。粗干者以折枝寫之,多作交叉,以女字交,最為上乘。起筆時立意為先,捷疾而行,如狂、如顛,如飛電,切莫停延。細干之墨色,以濃墨較多,以禪亂示其神,細干發于粗干者稍曲;發于老干者,宜直,均以中鋒筆畫之。梅之枝,著花之處。要使枝之有致,則有長有短,有曲有直。著花處留白,其形態甚多,多觀察樹梢之枝,則可悟矣。梅花五瓣,故以五小圓圈圈之。有正、有反、有側,全放、未放者,皆以淡墨相互畫之,再以濃墨畫出花絲和花萼。著色者,有以淡墨圈成后、賦以紅綠,則為紅梅、綠梅。有用紅黃直接點成花瓣,是為紅梅、臘梅。畫成,常以濃墨點苔者,有助于畫,倍見精神。梅樹蒼老古拙,應多觀察樹木之形態,隨時寫生,以臻觸類旁通之效。
蘭草
蘭稱君子,又喻美人。生于幽谷,淑慧而雅淡。不爭于世,孤芳自賞。其香清逸;其性幽嫻,玉骨冰姿,人見人憐。蘭之主要者,花與葉。蘭葉,一筆不能成其畫,最少三筆,成為一組。起手第一二筆,可任意為之,兩筆交叉成一眼,狀若鳳眼,以第三筆破鳳眼,即成一組蘭葉。第三筆最難,往往兩筆極有神韻,第三筆不得其勢,則全毀矣,故此筆應視前兩筆之勢如何,再決定此筆之去向。若其勢向右,則得助其勢而伸之,可得矣。多叢之葉,以一組為主,余者為客。依疏密濃淡而寫之。但切忌雜亂,或狀若籬芭,或集于一點,不可不慎。蘭之花,如美人之纖指,姿態婀娜,楚楚動人。其畫法:以淡墨帶濃之筆寫之。一筆向右,一筆向左,向內成弧形。下筆處宜大而圓,收筆稍尖。此兩筆可決定方向。第三筆向內收筆,交于弧形內。第四筆由內向外,由小而大。三四兩筆可任意畫之。第五筆細小而短,由交叉處向下作一半弧形。第六筆為花托,由第五筆尾端向下畫之。再以濃墨在交叉處,點三四小點花心,即成。寫蘭時,心緒開朗,信手拈來,則生動自然,可謂逸品。
竹子
竹之稱為君子者,具有崇高堅勁之節;有虛懷若谷之心。清雅拔俗,有如逸士;有歲寒之心,風欺雪壓,尤見精神。竹有竿、有枝、有節、有葉,四者寫竹之要也。竹之竿,挺而圓勁,不屈不撓,宜直,挺挺然其筆如篆。竿,竹之主干,主者壯,余亦隨之而壯。下筆時須一筆而行,中斷則色澤不勻,中氣不暢,不克以一氣呵成。宜用羊毫筆書之為佳。二竿以上之竹,須主客分明,主者聳,有凌云之志,客則或仰或俯,有呼喚尊卑之情,其交叉排列應順乎自然。竹之枝,為竿之輔,竿之得勢,賴枝之維系。故以快筆隨意寫之,如草書焉。節高而蒼勁,惟堅惟實,其筆如隸。以濃墨點之,更見其神。葉者,竹之精神所在,一筆一葉,葉葉生動,不板不凝,迎風飛舞,遇雨則垂,雨過則挺,皆葉之功。寫葉宜用狼毫以中鋒出之,如楷書焉。竹葉者,一筆不能成其葉,集三筆四筆,或五六筆,而組成一小組,依竿枝之勢重迭之。或以古人映竹葉于日光月影之下,視之而寫,亦良法也。總之寫竹時,須澄心靜慮,意在筆先,不雜不亂,順自然而寫,即可。
菊
菊有傲骨嶙峋之態,能一枝獨秀,挺立于秋風中,不畏嚴霜。又喻晚節。菊,花之隱逸者也,令人忘慮消愁,怡然自得。菊之主要部分,為花、葉、莖。花易畫,葉最難;莖須得其勢旦念,則生動有致。花之畫法:用淡墨先畫出五瓣,依次排列,作半弧形;此五瓣可別方向。再在兩瓣之間畫出第二層,如是繼續畫出三層四層,即成。著色者,有用淡墨畫成,賦以色彩;有直接用色,畫出花瓣。然后用濃墨,或色彩在半弧形處,點花心。葉者,花類之主要也。葉葉生于莖,與花有襯托之功。有鉤勒,有點丟二種:鉤勒者,以淡墨將葉之形態,鉤出外形,或賦以色彩。點丟者,將墨色濃淡調配妥當,以偏鋒之筆畫出:第一筆主葉,宜長;其余二三四諸筆,在主葉左右分開,宜短。三筆集中處,作半圓形。再以濃墨視葉勢,鉤出葉脈。葉脈要有正側之分。葉之用色者,以花青,或青綠配墨,如法畫出有色之葉。花之莖,乃花朵之支架,使花能生動自然。花莖當畫于花朵之中下,不宜太直,直則呆板失勢,微彎曲以示迎風而舞。菊花種類繁多,故以普通菊花代表之,余則多作實物寫生,以助其成。以上引自君友會王愛君美術文獻四君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