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八下語文配套 五下語文配套試卷答案 語文教材配套學
《三國演義》
⑴作者:(明)羅貫中
⑵主要內容:全書描寫東漢魏(曹操)、蜀(劉備)、吳(孫權)三國從時局動亂、軍閥紛爭中崛起,一直到最后被西晉所滅的歷史故事。
⑶精彩場面: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者亮、赤壁之戰、曹操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
⑷妙語佳句:A、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B、三軍易得,一將難求。C、強賓不壓主。
主要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黃蓋、呂蒙等。
2、五年級上冊 《林沖棒打洪教頭》課后有名著便覽《水滸傳》,單元練習中有關于水滸的成語,口語交際 水滸故事擂臺賽。
《水滸傳》
⑴作者:(明)施耐庵
⑵主要內容: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
⑶精彩場面:武松景陽岡打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魯智深大鬧五臺山、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智取生辰綱
⑷妙語佳句:A、恩仇不辯非豪杰,黑白分明是丈夫。B、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C、有力使力,無力斗智。
⑸主要人物:宋江、魯智深、林沖、武松、李逵等
3、六年級下冊《三打白骨精》 本單元《我讀書我快樂》中閱讀《西游記》,練習中有《紅樓夢》中描寫眾人被劉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節,有關于孫悟空形象的成語,口語交際是《漫話三國英雄》
《西游記》
⑴作者:(明)吳承恩
⑵主要內容:全書記敘了三藏法師一吵嫌薯行四人,歷盡千辛萬苦,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升者掃盡沿途妖魔鬼怪,取回真經的故事。
⑶精彩場面:孫悟空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怒打假國丈
⑷妙語佳句:A、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B、會家不忙,忙家不會。C、見鞍思駿馬,滴水思親人。
⑸主要人物: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觀音菩薩、如來佛祖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段關于閱讀的話:“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四大名著是我國古代長篇文學的名著,而且也是課程標準所推薦的讀物,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去讀,而且要反復地讀。
1. 需要十篇課外文言文閱讀題(除人教版初中有的所有文言文)
(一)文征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征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
他平生對于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
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書遂大進 ②平生于書 ③文征明臨寫《千字文》 ④或答人簡札 2. 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3.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凱嫌,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行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于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顫謹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
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云。薛譚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從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響遏行云。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用法、意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3.翻譯:譚乃高壓求反。 譯文: 4. 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 5. 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盯洞手)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
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
做官以后,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于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并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 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 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 義: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 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
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
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于)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 ③迨能倍誦乃止 ④詠其文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 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我們學過一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
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
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
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
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
2. 初中語文的課外文言文
一、閱讀《愚人食鹽》,回答問題。
(5分)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
主人聞已,更為益(①)鹽。既得鹽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緣有鹽故。
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鹽已口爽(②),返(③)為其患。
-----------《百喻經》[注釋]①益:增加。②爽:敗壞(口味)。
③返:同“反”,相反。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分) (1)主人與食( ) (2)緣有鹽故( )2、愚人發現食物因鹽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2分)答: 。3、請你用簡潔的語言總結出這則笑話蘊含的道理。
(2分)答: 。 。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狄梁公性閑①醫藥,尤妙針術。
顯慶中,應制②入關,路由華州,阛阓③之北,稠人廣眾,聚觀如堵。狄梁公引轡遙望,有巨牌大字云:“能療此兒,酬絹千匹。”
即就觀之,有富室兒,年約十四五,臥牌下。鼻端生贅④,大如拳石,根蒂綴鼻。
或觸之,酸痛刺骨,于是兩眼為贅所縋⑤,目睛翻白,痛楚危亟,頃刻將絕。惻然久之,乃曰:“吾能為也。”
其父母洎⑥親屬,叩顙⑦祈請,即輦千絹置于坐側,公因令扶起,即于腦后下針寸許,乃詢病者曰:“針氣已達病處乎?”病人頷之。公遽抽針,而瘤贅應手而落,雙目登亦如初,曾無病痛。
其父母親眷且泣且拜,則以縑⑧物奉焉。公笑曰:“吾哀爾子命之危逼,吾蓋⑨急病行志耳,非鬻⑩技者也。”
不顧而去焉。(薛用弱《集異記》)〔注〕①閑:愛好。
②應制:奉皇帝詔令。③阛阓(huánhuì):街市。
④贅:腫瘤。⑤縋(zhuì):牽連。
⑥洎(jì):及。⑦顙(sǎng):額,腦門子。
⑧縑(jiān):這里指絹。⑨蓋:因為。
⑩鬻(yù):賣。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3分)( ) A.即就觀之(靠近) B.頃刻將絕(死亡) C.吾哀爾子命之危逼(可憐) D.不顧而去焉(照顧)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4分)( )A.于是兩眼為贅所縋 山巒為晴雪所洗 B.而瘤贅應手而落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C.即于腦后下針寸許 信義著于四海 D.則以縑物奉焉 扶蘇以數諫故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①惻然久之,乃曰:“吾能為也。”②吾蓋急病行志耳,非鬻技者也。
4.狄梁公救治病兒這件事,表現了他哪些優秀品質?請簡要回答。(4分)三.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1)(2)兩題。
(5分)詠柳唐?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⑴一、二兩句中,詩人用“碧玉”“綠絲絳”寫出了早春楊柳的哪些特征?⑵“二月春風似剪刀”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請你對這句詩作簡要賞析。四、秦西巴縱麑孟孫獵而得麑,使秦西巴持歸烹之。
麑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予之。孟孫歸,求麑安在。
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孟孫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人乎?”[注釋] ①縱麑(ni):放走小鹿。
麑:小鹿。②竊:私自。
③傅:任輔導責任的官或負責教導的人。在文中指老師。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4分) (1)使秦西巴持歸烹之 ( ) (2)居一年,取以為子傅( )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2分)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于人乎? A對一頭小鹿也不能忍受,又何況對人呢? B對一頭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何況對人呢? C連一頭小鹿都不能容忍,怎么能容忍一個人呢? D連他都不忍心傷害小鹿,其他人會忍心傷害嗎?3.秦西巴“縱麑”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的話回答)(3分)4.從孟孫對秦西巴前后態度的變化中,你得到的啟示是________(3分)五、伯樂一過冀北之野①,而馬群遂空。
夫冀北馬多天下②,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馬焉。
茍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③。” 注:①野:郊野。
②馬多天下:馬比天下其它地方多。③不為虛語矣:不算是虛夸之語了。
(節選自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1.用現代漢語解釋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
2.“解之者”認為“茍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3分)六、比較閱讀[甲][乙]兩個文段,完成1—5題。
(17分)[甲]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乙]濮州刺史龐相壽坐貪污解任,自陳嘗在秦王①幕府;上②憐之,欲聽還舊任。
魏征諫曰:“秦府左右,中外③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為善者懼。”上欣然納之,謂相壽曰:“我昔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
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賜帛遣之。相壽流涕而去。
[注釋]①秦王:李世民。他在稱帝前被封為秦王。
②上:皇上。
3. 【廣陵散絕鄭人買履初一配套教材課外文言文閱讀】
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譯文:有一個想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后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他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他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了帶量好的尺碼.”于是返回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賣鞋的也走了,他最終沒買到鞋. 有人問:“你為何不用腳試試鞋呢?” 他回答說:“我寧愿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鄭人買履,既是一個成語,又是一個典故,更是一寓言,說的是鄭國人因過于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廣陵散絕[原文]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譯文] 中散大夫嵇康在東市將要被處死,他神色不變,索討古琴來彈奏,彈奏的是一曲《廣陵散》.彈奏完畢,(嵇康)說:“袁準曾經請求學習這首曲子,我十分吝嗇,不肯傳授給他.從此以后,《廣陵散》就成了絕響啊!”(當時)有三千太學生上書,請求以嵇康為老師(想用這種方法來救嵇康),(朝廷)不允許.(嵇康被殺后)不久,文王司馬昭也后悔了.。
4. 【初中語文新課標閱讀課外文言文<;老子一則>;答案跪求中語文
不知道你要那一章,我就隨便自己翻一章了.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 而為奇者 吾得執而殺之 孰敢常有司。
5. 跪求
《寇準求教》原文:初,張詠在成都,聞準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
及準出陜,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
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譯文:起先,張詠在成都,聽說寇準當宰相,對自己的僚屬說:“寇公是奇才,可惜學問權術不夠。”
等到寇準出使陜州,張詠恰好從成都罷職回來,寇準尊敬地供給帳幕,熱情款待。張詠將離去,寇準送到郊外,問他說:“您有什么教我的?”張詠緩緩地說:“《霍光傳》不可不讀。
”寇準沒明白他的意思,回來取書讀之,讀到“不學無術”時,笑著說:“這是張公說我。”《心正則筆直》原文:穆宗時,以夏州書記入奏。
帝曰:“朕嘗于佛廟見卿筆跡,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遺侍書學士。
帝問公權用筆法,對曰:“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 ”帝改容,悟其以筆諫也。
譯文:唐穆宗時,柳公權夏州書記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說:“我曾經在佛廟見到你的筆跡,想(你)很久了。”
隨即拜柳公權為侍書學士。唐穆宗問柳公權書法的用筆方法,柳公權回答說:“心思端正則用筆才能端正,這樣才成法度。
”唐穆宗變了臉色,明白他是在用書法下筆來進諫。《管仲不謝私恩》原文:管仲束縛,自魯之齊。
道而饑渴,過綺烏封人而乞食。綺烏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竊謂仲曰:“適幸及齊不死,而用齊,將何以報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封人怨之。 譯文:管仲被捆綁(在囚車上),從魯國押往齊國。
走在路上,又饑又渴,經過齊境邊疆綺烏城,向守疆的管理祈求飲食。綺烏的守疆官吏跪著幫他送食,十分恭敬的樣子。
(隨后,)守疆的官吏乘機偷偷地對管仲說:“假如你僥幸回到齊國不被處死而被齊國重用,(那時)你將用什么來報答我?”管仲說:“假如真的像你說的,我將會重用賢人,使用能人,評定(獎賞)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來報答你呢?”守疆的官吏聽了,對他很不滿意。 《子貢問政》原文: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翻譯: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 孔子說:“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戰備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食物。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夠立足了。 ”《太宗論安定之本》原文:房玄齡奏:“閱庫甲兵,遠勝隋世。”
上曰:“甲兵武備,誠不可闕;然煬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翻譯:房玄齡上奏說:“我看過朝廷府庫的兵械,遠遠超過隋朝。 ”太宗說:“鎧甲兵械等武器裝備,誠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煬帝兵械難道不夠嗎?最后還是丟掉了江山。
如果你們盡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太宗罷朝》原文:太宗曾罷朝,怒曰:“會殺此田舍漢!”文德后問:“誰觸忤陛下?”帝曰:“豈過魏征,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驚曰:“皇后何為若是?”對曰:“妾聞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備數后宮,安敢不賀?”譯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氣地說:“真該殺了這個鄉巴佬!”文德皇后問:“誰惹陛下生氣了?”太宗說:“誰能比魏征更讓我生氣?每次朝會上都直言進諫,弄得我經常不自在。 ”皇后聽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賀)。
太宗震驚地說:“皇后為什么要這樣呢?”皇后回答說:“我聽說君主圣明臣子們就忠誠,現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夠直言勸告。我因能在您這圣明之君的后宮而感到慶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賀呢?”《陶母責子》原文:陶侃,東晉之大將軍也。
于國為棟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時為魚梁吏,嘗以一坩鲊餉母。
母曰:“此何來?”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惟不益,乃增吾憂也。”
譯文:陶侃是東晉的大將軍,是國家的棟梁,對待老百姓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人都很敬重他。 陶侃青年時代做管理河道及漁業的官吏,曾經(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壇干魚送給母親。
母親對使者說:“這壇干魚是哪里來的?”使者回答說:“是官府的。”陶侃的母親將送來的干魚封好交還給差役并且回信,責備陶侃:“你身為官吏(本應清正廉潔),卻用公物(作為禮品)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愁。
”《荊人涉澭》原文: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翻譯:楚國人要去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里設立標記。
澭水突然。
從你的問題中可以看出你應該是家長,想要提高孩子成績。但又不想買難度太高的虧碧練習冊。這里我推薦你銷老舉買一本叫典中點的練習冊。這本書難易度適中,而且有不少解含叢題思路和方法,最適合訓練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