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定律:F=G*M*m/r^2 可見引力只與兩物體的質量和距離有關。大球體積:V1=4*π*R^3/3 小球半徑:r=R/2 小球體積:V2=4*π*r^3/3=4*π*(R/2)^3/3=4*π*R^3/24=V1/8 剩余體積:7V1/8(八分之七的V1)密度相同,則剩余質量為7M/8。那么,物理萬有引力定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舉個例子,假如物體在地球表面,那么直接用地球的半徑r就行,假如物體在空中,而知道物體到地心的距離r,也可以直接用,但當知道的是物體到地表的距離r1和地球半徑r2,就得用r1+r2了。望采納,多謝
萬有引力定律:F=G*M*m/r^2
可見引力只與兩物體的質量和距離有關。
大球體積:V1=4*π*R^3/3
小球半徑:r=R/2
小球體積:V2=4*π*r^3/3=4*π*(R/2)^3/3=4*π*R^3/24=V1/8
剩余體積:7V1/8(八分之七的V1)
密度相同,則剩余質量為7M/8。
萬有引力定律:F=G*M*m/r^2
F=G*(7M/8)*m/(2R)^2
=7G*M*m/32*R^2
萬有引力的推導:若將行星的軌道近似的看成圓形,從開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運動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
ω=2π/T(周期)
如果行星的質量是m,離太陽的距離是r,周期是T,那么由運動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為
mrω^2=mr(4π^2)/T^2
另外,由開普勒第三定律可得
r^3/T^2=常數k'
那么沿太陽方向的力為
mr(4π^2)/T^2=mk'(4π^2)/r^2
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可知,太陽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從太陽的角度看,
(太陽的質量M)(k'')(4π^2)/r^2
是太陽受到沿行星方向的力。因為是相同大小的力,由這兩個式子比較可知,k'包含了太陽的質量M,k''包含了行星的質量m。由此可知,這兩個力與兩個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它稱為萬有引力。
如果引入一個新的常數(稱萬有引力常數),再考慮太陽和行星的質量,以及先前得出的4·π2,那么可以表示為
萬有引力=GmM/r^2
萬有引力定律是艾薩克·牛頓在1687年于《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上發表的。牛頓的普適萬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
任意兩個質點通過連心線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該引力的的大小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物體的化學本質或物理狀態以及中介物質無關。
萬有引力定律是解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引力的定律。是物體(質點)間由于它們的引力質量而引起的相互吸引力所遵循的規律。
是牛頓在前人(開普勒、胡克、雷恩、哈雷)研究的基礎上,憑借他超凡的數學能力證明,在1687年于《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上發表的。
在高中階段主要是用了簡化的思想,把行星運動軌道由橢圓簡化為圓下證明。
具體證明可以參考高一教材p36-37。
定律內容:
自然界種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與兩物體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兩物體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表示:
F=G*M1M2/(R*R) (G=6.67×10^-11N?m^2/kg^2) 可以讀成F等于G乘以M1M2除以R的平方商
F: 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
G: 萬有引力常數
m1: 物體1的質量
m2: 物體2的質量
r: 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
依照國際單位制,F的單位為牛頓(N),m1和m2的單位為千克(kg),r 的單位為米(m),常數G近似地等于6.67 × 10?11 N m2 kg?2(牛頓米的平方每千克的平方)。
1、牛頓的普適的萬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任意兩個質點有通過連心線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該引力大小與它們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物體的化學組成和其間介質種類無關。
2、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是17世紀自然科學較偉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體的規律和天體的規律了起來,對以后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它一次解釋了(自然界中四種相互作用之一)一種基本相互作用的規律,在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上樹立了一座里程碑。
以上就是物理萬有引力定律的全部內容,2.萬有引力定律: 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3.天體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R:天體半徑(m),M:天體質量(kg)} 4.衛星繞行速度、角速度、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