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主義美術?后現代主義美術的概念 A“后現代主義”是50年代以來歐美各國繼現代主義之后的前衛美術思潮的總稱。后現代主義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建筑領域,后來擴展到美術其他部門。概括地說,后現代主義美術有下述特點:(1)企圖突破審美范疇,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2)從傳統藝術、現代主義的形態學范疇轉向方法論,那么,后現代主義美術?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注重人性化和自由化,也許很多人不了解這種家居裝飾風格,并沒有太多接觸。事實上,它與現代風格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它具有更大的人性化和自由化,它是現代主義的純粹理性和功能。該學說的反叛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注重個性,表達自己,因此后現代風格在現代年輕人中非常流行。
2、注重個性和文化內涵,作為一種流行的家居裝飾風格,很多人在8090年后很久就欣賞它。與現代風格相比,它放棄了現代主義的消失,但卻以浪漫和個人主義取代它,尊重自然和優雅。在生活品味中,重點放在人性的主導地位,突出了設計的文化內涵。
3、多元化的單位,在這種家居裝飾風格中,它具有更多的裝飾物和各種裝飾技術。隨意混合和混合,使后現代化的多樣化和復雜性取代了獨特的現代簡約設計。它采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等手段營造出復雜而強大的氛圍,而不是現代風格的統一和清晰的特征,更加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因此,在后現代風格中,房間的整體外觀看起來非常迷人。這就是大家喜歡該風格地主要原因吧。
后現代主義繪畫特征:
1.主體消失。在后現代文化氛圍中,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等級制度被顛倒了,現代主義中的個性和風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凈,主體成了某種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后現代主義藝術放棄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釋,拒絕挖掘任何意義,僅僅追求語言快感。
3.歷史感消失。后現代主義藝術中,歷史僅僅意味著懷舊,它以一種迎合商業目的的形象出現。
4.距離消失。后現代藝術中,由于主體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歷史感,僅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沒有任何啟發和激揚的功能,換言之,它強調的只是欲望本身。
擴展資料
后現代主義繪畫的形成背景: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傷亡慘重,歐洲許多城市成為廢墟,歐美各國經濟上很不景氣。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矛盾重重,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緒低落,產生悲觀絕望思想。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因此催生了后現代主義,抽象是其主要的特征,???、德里達、利奧塔、費耶阿本德等是代表人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后現代派
20世紀以來具有前衛特色、與傳統文藝分道揚鑣的各種美術流派和思潮,又稱現代派。
發展狀況
現代主義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國的印象主義。19世紀80年代,法國的后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象征主義畫家們提出的“藝術語言自身的獨立價值”、“繪畫不作自然的仆從”、“繪畫擺脫對文學、歷史的依賴”、“為藝術而藝術”等觀念,是現代主義美術體系的理論基礎,所以,法國后印象主義畫家P.塞尚這位在作品中追求繪畫語言的幾何結構和形體美感的畫家,被人們稱作“現代繪畫之父”。較為明顯的現代主義繪畫風格首先是在法國野獸主義畫家們的作品中出現的。以H.馬蒂斯為代表的一群年輕畫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龍中,展出了一批風格狂野、藝術語言夸張、變形而頗有表現力的作品,被人們稱作“野獸群”,由此“野獸主義”得名。1908年,另一群年輕畫家以P.畢加索、G.布拉克為代表,在法國推出立體主義繪畫。立體主義的原則最初出現在畢加索的油畫《亞威農少女》中。這幅畫被認為是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分水嶺。立體主義用塊面的結構關系來分析物體,表現體面的重疊、交錯的美感,是立體主義追求的目標。野獸主義和立體主義都從非洲雕塑中吸收了養料,它們的藝術語言與傳統法則相去甚遠,標志著現代主義已進入自我確立的階段。
后現代主義美術的概念
A“后現代主義”是50年代以來歐美各國繼現代主義之后的前衛美術思潮的總稱。后現代主義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建筑領域,后來擴展到美術其他部門。概括地說,后現代主義美術有下述特點:(1)企圖突破審美范疇,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2)從傳統藝術、現代主義的形態學范疇轉向方法論,用藝術表達多種思維方式;(3)從強調主觀感情到轉向客觀世界;(4)對個性和風格的漠視或敵視;(5)從對工業、機械社會的反感到與工業機械的結合;(6)主張藝術平民化,廣泛運用大眾傳播媒介。
后現代主義雖然有與現代主義背道而馳的一面,但細加考察,它們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理論、違反藝術規律的實踐,從根本上來說,是和前期的思潮和流派是相通的,實質上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人們已經熟知的觀念重新加以選擇和估價,使其一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發展。不同的是,從無所顧忌地表達個性,變成冷酷的無個性;而且把原型大大地改變和夸張了,以至拋棄了原先的內容。因此,應該說,后現代主義在本質上是現代主義的繼續與發展。
后現代主義是相對于現代主義而言的?,F代主義是現代工業發展、現代社會成熟的理論成果;后現代主義是后工業社會、后現代社會或曰信息社會發展形成的思想結晶。
現代主義或現代派運動一詞現在被固定作為一種國際傾向的綜合名稱,這種國際傾向出現于19世紀末期西方的詩歌、小說、戲劇、音樂、繪畫、建筑和其他藝術領域,后來影響到20世紀大多數藝術的特征。一般認為這種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或戰后不久達到了頂峰,至于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經開始了一個隨后的風格的時代,則仍不能肯定。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對現代主義兩個階段之間有益的粗略區分”,即古現代主義和新現代主義,前者是早期的發展,后者則是超現實主義的和后超現實主義的發展。其他一些人,特別是在美國,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則主張有一種鮮明的區別,一種新的后現代主義的風格,一種合唱式的、綜合的鄉村藝術,即“后文化”時代的產物,在這里它強調從任意藝術、反藝術、反文學、自我破壞藝術和新小說等方面來論述藝術的發展。七十年代后期,興起于歐洲思想界的利奧塔德——哈伯馬斯(注*)之爭使這場局限于北美文化藝術界的討論帶有了哲學思辯的色彩。
以上就是后現代主義美術的全部內容,后現代主義美術流派主要有波普藝術、新達達主義、色面繪畫、硬邊藝術、最低限藝術、新寫實主義、超級寫實主義、歐普藝術、動態藝術、大地藝術、行動藝術、觀念藝術、新表現主義、意大利超前衛繪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