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我國現存最早脈學專著是什么 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作者 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 在頭面部進行交接的經脈是 我國最早脈學專著是
王叔和在醫學上的另一貢獻,是編著了一部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脈經》。脈診在中醫診斷方法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國醫學中的脈診起源很早,纖基大如早在《周禮·天官冢宰》中就載有診病時要“參之以九藏之動”,這是講要結合觸知九藏之脈的動態來診斷病情,體現出當時脈診在診斷中的運用。至《內經》、《難經》中均有關于脈診的豐富內容,扁鵲、淳于意、涪翁、華佗、張仲景等對脈學也都有深刻研究,但尚缺乏專門、的整理。王叔和在臨證實踐中體會到了脈診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正像他在《脈經》序中開篇即指出的那樣:“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在心易了,指下難明”,所以他鋒宏選取《內經》、《難經》及扁鵲、毀豎華佗、張仲景等人的有關著述,編著成《脈經》一書。全書共10卷。原有“手檢圖三十一部”,今已亡佚。本書經宋代林億等校訂后,卷數未變,而篇次和內容有所更動。現有多種刊本印行。
《脈經》是古代漢醫著作之一,西晉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全書共分巧并十卷、九十八篇。本書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先取《內經》、《難經》以及并寬爛張仲景、華佗等有關論述分門別類,在闡明脈理的基礎上聯系絕漏臨床實際。
我國現存最早的脈診猛枯專著是《脈經》
《脈經》,脈學著遲帆作枝旦洞,西晉·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紀,10卷。
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是《脈經》,共10卷,書中列舉了24種脈象,對每一種脈象都作了簡明扼要的好掘概述,中醫學中獨特的針灸治療技術,亦由晉代的皇甫謐總結為《針灸甲乙經》12卷,全書轎信分118篇,記述單穴49個、雙穴300個,共349個經穴,并具體指明了針刺深度友帆核、留針時間和艾灸時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經典著作。
我國第一部散豎脈學史著的沒瞎編撰者是王叔和。王叔和《脈經》是中醫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撰于公元沖察大三世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全書共分十卷、九十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