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學模式名詞解釋?1、這種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注重人體的生物屬性,而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2、只重視人的生理活動,而忽視了人的心理活動在疾病發生發展以及防治與康復中的作用。3、這種醫學模式無法解釋心理及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那么,生物醫學模式名詞解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醫學模式:(medical model, pattern):由于文化體系和醫學目的不同,在醫學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中所形成的各自不同的風格、理念與規范。
醫學模式的討論是出現在西醫引入國內以后,無論從不同角度觀察,中、西醫的醫學模式均有區別。
例如傳統醫學屬于生命醫學、人類醫學、生態醫學、健康醫學的范疇;而生物醫學則屬于循證醫學、疾病醫學、理化醫學、對抗醫學的范疇。
醫學模式是指一定歷史時期內醫學發展的基本觀點、理論框架、思維方式和醫療衛生保健行為規范的總和。它包含著以醫學發展指導思想為核心的醫學觀本身也包含著醫學觀指導下取得的醫學科學知識體系和醫療衛生保健實踐。
醫學模式發展至今先后有三種醫學模式:
①古代樸素的整體醫學模式;
②近代生物醫學模式;
③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簡稱“新醫學模式”)。
醫學模式的演變:
(1)神靈主義醫學模式:認為人的生命與健康是上帝神靈所賜,治療主要依賴求神問卜。
(2)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把健康、疾病與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聯系起來觀察和思考的,樸素的辯證的整體醫學觀念。
(3)機械論醫學模式:以機械唯物主義觀點,以機械運動來解釋一切生命現象的醫學觀和方法論,把醫學引向實驗醫學時代,可以看成是生物醫學模式的初級階段。
(4)生物醫學模式:從生物學角度認識健康和疾病,反映病因、宿主和自然環境內在聯系的醫學觀和方法論。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和復雜的心理活動及主體意識。
(5)醫學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僵死的教條,而是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與人類健康需求的不斷變化而演變。
(6)醫學模式的演變是客觀存在的歷史潮流,人們應當從現代觀念、現代思維方式和現代健康需求去把握醫學的時代特征,把握住醫學發展的方向。
由于醫學包括認識和實踐兩個方面,所以醫學模式也就包括醫學認知模型(medical model)和醫學行為模式(medical pattern)。前者是指一定歷史時期人們對醫學自身的認識,即醫學認識論;后者是指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醫藥實踐活動的行為范式,即醫學方法論。醫學模式是從實踐中抽象出來的理論概念,常用語言文字或圖像表示。醫學模式一經形成,便會成為醫學實踐的指導。
醫學模式( medical model )又叫醫學觀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是人們考慮和研究醫學問題時所遵循的總的原則和總的出發點即是人們從總體上認識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轉化的哲學觀點,包括健康觀、疾病觀、診斷觀、治療觀等,影響著某一時期整個醫學工作的思維及行為方式,從而使醫學帶有一定的傾向性、習慣化了的風格和特征。已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學心理學正是適應這一轉變而逐步發展、完善起來的 .
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醫學的研究逐漸從宏觀步入微觀,并已進入分子水平,這樣使人們逐漸產生了一種觀念,即認為人體只不過是一部精密的機器,疾病則是某一部件出現故障和失靈,醫生的工作就是修補和完善。 19 世紀以來,隨著哈維(Harvey) 的實驗生理學和魏爾嘯 (Virchow) 的細胞病理學的出現,以及解剖學、生理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等生物科學體系的形成,加上外科方面消毒和麻醉技術的出現,將人作為“人體機器”的觀點注入了新的研究成果,于是生物醫學模式誕生了。
一、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是醫學道德進步的重要標志
醫學模式是人們關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觀點,是醫學臨床實踐活動和醫學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框架。醫學模式來源于醫學實踐,是對醫學實踐的反映和理論概括。迄今為止,存在過三種典型的醫學模式:古代樸素的整體醫學模式、近代生物醫學模式和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建立起來的一種全新的醫學模式。這種醫學模式從生物、心理、社會全面綜合的水平上認識人的健康和疾病。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不僅反映著醫學技術進步,而且標志著醫學道德進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對人的尊重。生物醫學模式重視的是人的生物生存狀態,病人只要活著,只要有呼吸、有心跳,即使是低質量地活著,醫務人員也應該救治。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僅重視人的生物生存狀態,而且更加重視人的社會生存狀態。人區別于狹義的動物,就在于能夠以社會的方式生存,只有具有社會價值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人的生命。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從生物和社會結合上理解人的生命,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尋找疾病現象的機理和診斷治療方法,是對人的尊重。
生物醫學模式的三要素:宿主(人體)、環境、病因。
生物醫學模式是指人們運用生物與醫學聯系的觀點認識生命、健康與疾病。人的健康是宿主(人體)、環境與病因三者之間動態平衡,這種平衡被破壞便發生疾病。這種以維持動態平衡的醫學觀所形成的醫學模式,即生物醫學模式。
醫學模式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們對疾病和健康的總體認識,并成為當時醫學發展的指導思想,也可以說是一種哲學觀在醫學上的反映。醫學模式的發展經歷了神靈主義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以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其發展與各個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緊密聯系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并不排斥生物醫學的研究,而是要求生物醫學以論為概念框架,以身心一元論為基本指導思想,但身心一元論與病因一元論是安全不同的概念,新的醫學模式對應的應是病因的多元學說,即既要考慮到病人的生物學因素還要充分考慮到病人的心理因素以及環境和社會因素的特點,將所有這些因素都看作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不難看出,醫學心理學對醫學模式的轉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生物醫學模式的觀點是健康在宿主(人體)、環境與病因三者之間動態平衡,這種平衡被破壞便發生疾病。生物醫學模式在醫學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發現它存在一定缺陷,給人們的思維活動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以上就是生物醫學模式名詞解釋的全部內容,生物醫學模式是指人們運用生物與醫學聯系的觀點認識生命、健康與疾病。人的健康是宿主(人體)、環境與病因三者之間動態平衡,這種平衡被破壞便發生疾病。這種以維持動態平衡的醫學觀所形成的醫學模式,即生物醫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