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歷史?遂寧歷為川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據涪水中游,號稱“風教重地,文獻名邦”。古代遂寧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教等方面都處于蜀中領先地位,具體介紹如下所示:1、政治方面:遂寧在歷史上孕育出許多杰出政治家,那么,遂寧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遂寧人胡傳淮著《張問安研究》、與人合著《南明宰相呂大器》《詩書畫大家呂潛》3本書
講述3個遂寧歷史名人的故事
世人都知張問陶,而鮮有人知其兄張問安也是一名詩人、書畫家。而明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呂大器和呂潛父子,又有多少人了解?為了讓人們更加全面詳盡地了解這3位遂寧歷史名人,為后人研究他們的生平和詩作提供詳細資料,前不久,蓬溪縣文史學習委員會主任胡傳淮將自己多年來潛心研究的這3位遂寧歷史名人資料進行了細致整理,并與陳名揚合作。目前,《張問安研究》《南明宰相呂大器》《詩書畫大家呂潛》三本書通過現代出版社出版發行。
詩選年譜資料等四部分組成《張問安研究》《張問安研究》約20萬字,現代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張問安(1757-1815),號亥白,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乾隆舉人,祖籍四川省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清初賢相張鵬翮玄孫、大詩人張問陶(號船山)兄。以詩名世,與船山并稱“二雄”,撰有《亥白詩草》。船山贊亥白“前身原是杜陵翁,怪底詩名一世雄”;清代學者李星根《張亥白先生傳》云:“兄弟競爽,旗鼓相當,雖天才雄放,文采風流,照應四國,若稍稍遜乃弟一籌。至于撫山范水,刻畫杜陵,唐突康樂,真力彌滿,萬象在旁,殆有過之,無不及焉。
東晉永和三年(347),桓溫平蜀后,罷德陽郡,并于德陽縣東南境析置遂寧郡。取“息亂安寧”之意?!八鞂帯敝源耸?。
泰始五年(469),于雒縣僑置西遂寧郡嫌猛,郡治今廣漢市新華鎮。改遂寧郡名東遂寧郡.
北周閔帝元年(557),改東遂寧郡為石山郡,并于郡地置遂州以統之。
隋開皇三年(583),悉罷天下諸郡,以州領縣,并在重要州置運者埋總管府,此時遂州設置總管府。
大業三年(607),遂州改為遂寧郡,郡治所未變。
唐武德元年(618),罷遂寧郡復置遂州,以州轄縣。乾元元年(758),復撤遂寧郡置遂州。
北宋旁螞太祖政和五年(1115),升遂州為遂寧府。
南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改遂寧府為遂寧都督府。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改遂寧都督府為遂寧州(治地未變).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遂寧州降為遂寧縣。
1985年2月8日,設遂寧省轄地級市。
遂寧歷為川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據涪水中游,號稱“風教重地,文獻名邦”。古代遂寧在政治、經濟、攔鎮文化、科教等方面都處于蜀中領先地位,具體介紹如下所示:
1、政悶衡治方面:遂寧在歷史上孕育出許多杰出政治家,如唐穆宗李恒、宋徽宗趙佶,從宋代至清朝,遂寧市有16人官至朝廷中央大員。
2、經濟方面:遂寧是是四川除成都、梓州以外的第三大城市,在宋代,遂寧是全國制糖中心,其冰糖產量螞衡做和質量均居全國第一,是著名貢品。1991年,在遂寧市發現宋瓷窯藏,佐證了遂寧是宋代蜀中著名商業、經濟中心之一。
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國滅巴國、蜀國,建置巴、蜀兩郡。
蜀郡治今成都。
今遂寧為蜀郡所轄。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析巴、蜀郡,置廣漢郡。
郡治初設廣漢縣,盯改后移梓潼縣、雒縣(今廣漢市)。
東漢分廣漢縣南設德陽縣于今龍鳳鎮。
蜀漢設東廣漢郡于廣漢縣,西晉復名廣漢郡。
廣漢縣在今遂寧城東北[6] 。
因李特攻廣漢城,西晉廣漢郡守移治德陽城。
李特攻下德陽后即改設德陽郡,復改設廣漢郡于雒縣。
東晉改德陽郡為遂寧郡。
南北朝劉宋改為東遂寧郡,移治巴興縣(今回馬鎮),另僑置西遂寧郡于雒縣。
梁朝移東遂寧郡治于廣漢縣(或稱小漢縣)[6] 。
西魏改廣漢縣為方義縣。
北周廢德陽縣。
北周于方義縣設遂州。
遂寧市行政區劃圖
隋朝設薯者遂州總管府,管遂、梓、資、普四州。
唐貞觀間改都督府,都遂、合、普、果四州。
唐大歷間設東川觀察使,轄東川。
唐末五代設武信軍節度使,節遂、昌、合、渝、瀘五州。
宋代改方義縣為小溪縣。
遂州為梓州路轉運司(省 *** ),梓夔兩路鈐轄司(軍區)駐地[8] ,又因徽宗潛邸升遂寧都督府。
北宋靖康元年(1126),遂寧府疏浚護城河時曾出土廣漢侯印。
蒙古攻滅遂寧城后,降府為州。
明玉珍省小溪縣入遂寧州,明初降州為縣。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對于我們中華民族來說,尋根認祖,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凝聚力的血脈之源。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和信段創新;離開傳統,割斷血脈,就會迷失自我、喪失根本。因此,“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遂寧市近年來在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詩歌、、散文、戲劇創作不斷繁榮,并先后召開了陳子昂、李實、張船山、黃峨等歷史文化名人的國際或全國學術研討會,卓有成效。但是,目前遂寧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之間,還有著差距,直接影響著“三個文明”的建設。為了縮小差距,將遂寧建設成“文化強市”,我認為弘揚傳統文化、加強遂寧歷史文化名人研究和整理出版遂寧古代文獻叢書,是從根本上縮小這一差距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
一、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遂寧文化
遂寧歷為川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據涪水之中游,乃東川之都會,土地肥沃,人物阜繁,號稱“風教重地,文獻名邦”。
以上就是遂寧歷史的全部內容,自1925年,李家鈺始駐遂寧。民國二十四年(1935)3月,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遂寧縣(城區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2月8日,中國人民 *** 第二野戰軍三十三師解放遂寧縣城。1950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