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冊歷史課本內容?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石橋。譽為“世界建橋史上的一個奇跡”。設計者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晉江的安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那么,初一下冊歷史課本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學習七年級歷史課本知識有兩忌,自高和自狹。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編的七年級下冊歷史課本內容,感謝欣賞。
七年級下冊歷史課本內容(一)
大一統氣派與中華民族的象征
明清皇宮 明成祖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以后,明清都把北京作為都城。
京城的構造 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宮城。宮城舊稱紫禁城,現在稱為故宮。宮城的前方左右分別有太廟和社稷壇,太廟祭祀祖先,社稷壇祭祀國土和五谷。故宮的中心建筑太和殿,是當時規格等級最高的建筑、,凡是重大典禮均在此舉行。
故宮的地位: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雄偉的長城
秦長城和明長城的比較 目的 秦修長城是抵御匈奴的進攻,明修長城是抵御蒙古族的進攻。
東西起止點 秦長城東起遼東,西到臨洮;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
長城是促進北疆經濟開發的生命線和聯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大同,后來被稱為塞上明珠。
長城又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艱苦勤奮、堅韌剛毅和充滿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科學技術與世俗文學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李時珍是明代杰出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著作是《本草綱目》,《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本草綱目》涉及核滑悔的范圍比較廣,有醫學、藥物學、礦物學、生物學、化學、環境與生物、遺傳與變異等諸多科學領域。
初中學生有很多歷史成績總是提不上去,甚至還有同學覺得學習歷史很難。那么你知道七年級下冊歷史提綱怎么寫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歷史部編版提綱,如果喜歡,歡迎分享給你身邊的朋友!
七年級下冊歷史部編版提綱孫耐碰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時間:589年
思考:想想為什么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1)隋朝: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
長期的分裂割據,人民渴望統一;
隋為滅陳做了充分準備,戰略戰術運用得當
(2)陳朝:南方陳政權統治的腐敗;
陳后主驕傲自大
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的意義(影響、作用)(隋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
(1)結束了西晉滅亡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同秦朝)
(2)開創了一系列的新制度
(3)開鑿了舉世聞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大運河
(4)為隋唐時期的空前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承上啟下)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發展生產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 “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開鑿的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幸福的,雖然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饑渣但是只要努力解決這些困難后,你將會感覺到無比的輕松與快樂,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初一歷史下冊課本內容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一歷史下冊課本內容1
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發展生產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2000多公里。
2、開鑿的目的:①加強南北交通②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第2課“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的女皇帝。
初一下冊歷史的學習中同學蠢明們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是有很多的,所以同學們在這個學期的學習中需要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整理總結。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初一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希望可以幫到你!
初一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第一單元
第一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P2-5)
隋文帝:楊堅(北周外戚)
1.建立隋朝(581年,都城長安)
2.滅陳,南北重歸統一(589年)
3.勵精圖治
隋煬帝:楊廣
1. 開通大運河(605年開始)
一. 南北重歸統一
1. 國家出現統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負擔較輕,社會經濟繁榮,人口有大幅度增長,據史書記載大倉庫的糧食、布匹,可以供應政府五六十年的開銷。
二. 大運河的開通
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意義: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1.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隋朝大運河)
隋統一條件:
客觀上: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經濟的發展
②長期分裂割據,人民渴望統一
③南京陳政權的腐敗
主觀上:
①隋建立后,勵精圖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②隋滅陳作了充分準備,戰略戰術得當
2.大運河:
三個點:洛陽、涿郡、余杭
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第二課 貞觀之治(P7-10)
一.李淵(唐高祖)建唐(618年 長安)
二.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
1.關于貞觀之治:一是貞觀、太宗年號是唐太宗時期,二是“貞觀之治”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強盛。
學習七年級歷史課本知識不一定成功,但成功者一定是擅長學習的人。我整理了關于七年級歷史下冊課本重點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歷史下冊課本重點知識(一)
經濟重心的南移
1、南方農業的發展
(1)、原因:
①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社會安定。② 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③南方自然條件有利于農業的發展,江南地區農業發展逐漸超過北方④引進新品種──從越南引進占城稻。
(2)、表現:①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③茶樹的栽培有很大發展,江南的丘陵地區新辟許多茶園。
2、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紡織業和棉織業:蜀地的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絲綢產量高;從海南島興起的棉織業,南宋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2)、制瓷業:南宋時,江南晌殲襲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紙的冰裂紋瓷器,給人別致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業: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也發達。
3、南方商業的繁榮
(1)、商業都市: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其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而且還出現有早市、夜市。
以上就是初一下冊歷史課本內容的全部內容,蘇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書課本知識1-8課 第一課 隋的統一與大運河 隋朝 建立者:楊堅(隋文帝) 建立時間:581年 年號:開皇 統一:589年 意義:是繼秦漢之后,又一次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