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世界十大數學家 中國目前最牛的數學家 西方著名數學家 中國十大數學家的簡介 我國5位著名的數學家
中國現代著名數學家
胡明復、馮祖荀、姜立夫、陳饑拆建功、熊慶來、蘇步青、江澤涵、許寶騄、華羅庚、陳省身、林家翹、吳文搭肢友俊、陳景潤、丘成桐、馮康、周偉良、蕭蔭堂、鐘開萊、項武忠、項武義、龔升、王湘浩、伍鴻熙、嚴志達、陸家羲、蘇家駒、王菊珍、谷超豪、王元、潘承洞、魏寶社知槐、高揚芝、徐瑞云、王見定、呂晗。
中國現代著名數學家胡明復、馮祖荀、姜立夫、陳建功、熊慶來、蘇步青、江澤涵、許寶騄、華羅庚、陳省身、林家翹、吳文俊、陳景潤、丘成桐、馮康、周偉良、蕭蔭堂乎棚、鐘開萊、項武忠、項武義、龔升、王湘浩、伍鴻熙、嚴志達、陸家羲、蘇家駒、王菊珍、谷超豪、王元、潘承洞、魏寶社、高揚芝、徐瑞云、王見定、呂晗、范盛金 、楊武之、錢寶琮、盧慶駿、曾炯。華羅庚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蘇省金壇縣。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東京逝世。華羅庚1924年初中畢業之后,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不到一年,因家貧輟學,他刻苦自修數學,1930年在《科學》上發表了關于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專家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工作,開始了數論的研究,1934年成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研究員。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應蘇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并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48年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1924年金壇中學初中畢業,后刻苦自學。1930年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回國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于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于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至今仍是最佳紀錄。代數方面,證明了歷鄭塵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其專著《堆壘素數論》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余年來其主要結果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先后被譯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其專著《多個復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從而給出了柯西與泊松核的表達式。這項工作在調和分析、復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著廣泛深入的影響,曾獲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的研制,曾出版《統籌方法平話》、《優選學》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國推廣應用。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在發展數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并有專著和科普性著作數十種。陳景潤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3 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并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等職。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這一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引用。這項工作,使之與王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獲得1978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其后對上述定理又作了改進,并于1979年初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 16 ,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發表研究論文70余篇,并有《數學趣味談》、《組合 數學》等著作。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共產黨員。1919年蘇步青中學畢業后赴日本留學。1927年畢業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數學系,后入該校研究生院,1931年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1931年3月應著名數學家陳建功之約,載著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的理學博士榮譽回國,受聘于國立浙江大學,先后任數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訓導長和教務長。1976年美國數學代表團訪華團在總結中指出,在浙歲叢則江大學曾建立了“以蘇步青為首的中國微分幾何學派”。享有世界聲譽的德國數學大家布拉須蓋是蘇步青的導師洼田先生留學德國時的同學,早在1934年蘇步青發表了創造性的“構造性微分幾何”之后,就對在漢堡留學的中國學生曾炯說過:“蘇步青是東方第一個幾何學家!”至1952年10月,因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他才有點不太情愿地到了上海復旦大學數學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他曾任多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職。2003年3月17日16時4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國際著名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 1931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1934軍獲碩士學位.1934年去漢堡大學從Blaschke學習.1937年回國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研究員.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學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79年退休成為名譽教授,仍繼續任教到1984年.1981年到1984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數學研究所所長,其后任名譽所長。陳省身的主要工作領域幾何學及其相關分支.還在積分幾何,射影微分幾何,極小子流形,網幾何學,全曲率與各種浸入理論,外微分形式與偏微分方程等諸多領域有開拓性的貢獻.陳省身本有極多榮譽,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1)及國家科學獎章(1975),倫敦皇家學會國外會員(1985),法國科學院國外院士’(1989),中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等。榮獲1983/1984年度Wolf獎,及1983年度美國科學會Steele獎中的終身成就獎. 僅次于哥德爾的邏輯數學大師,王浩 1943年于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畢業。1945年于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哲學部畢業。194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聯邦工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學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國牛津大學作第二套洛克講座講演,又任邏輯及數理哲學高級教職。1961~1967 年任哈佛大學教授。1967年后任美國洛克斐勒大學教授,主持邏輯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國北京大學名譽教授。1986年兼任中國清華大學名譽教授。50年代 初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后又被選為不列顛科學院外國院士,美籍華裔數學家、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哲學家。 4.著名數學家力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林家翹 193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41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3 年起先后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學院教授、榮譽退休教授。 林家翹教授曾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Timoshenko獎,美國國家科學院應用數學和數值分析獎,美國物理學會流體力學獎。他是美國國家文理學院院士(1951),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2),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從40年代開始,林家翹教授在流體力學的流動穩定性和湍流理論方面的工作帶動了整整一代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探索。從60年代開始,他進入天體物理的研究領域,開創了星系螺旋結構的密度波理論,并為國際所公認。1994年6月8日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士。 5.我國泛函分析領域研究先驅者,曾遠榮 1919年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留美預備部,一直讀到1927年7月。由于學習成績優異,先后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及耶魯大學學習并研究數學,1933年取得博士學位。1934年8月至1942年7月一直任教于清華大學(1938年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2月,受國立南京大學數學系系主任孫光遠教授寫信聘請到南京大學任教直至退休,曾在南京大學建立國內最早的計算數學專業。長期從事泛函分析研究,是我國開展這一領域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在廣義逆等研究領域成就卓著。 6.我國最早提倡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學者,趙訪熊 1922年考取北京清華學校。當時清華學校是公費留美預備學校,競爭激烈,在江蘇只招3名學生,他在眾多考生中名列榜首。畢業后即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系學習。他1930年在電機系畢業,被哈佛大學數學系錄取為研究生,且于1931年獲碩士學位。1933年他受聘回國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教,1935年被聘為教授,從此一直在清華大學任教,參與創辦國內第一個計算數學專業。趙訪熊于1962年和1978年先后兩次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1980-1984年兼任新成立的應用數學系主任,并受聘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委員。他擔任過中國數學會理事、名譽理事。1978年至1989年擔任第一、二屆計算數學學會理事長及第三屆名譽理事長和《計算數學學報》主編等一系列職務。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我國最早提倡和從事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教學與研究的學者之一。自編我國第一部工科《高等微積分》教材。在方程求根及應用數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 7.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吳大任 1930年與陳省身以最優等成績在南開大學畢業,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1933年夏,在姜立夫的鼓勵下,吳大任參加了中英庚款第一屆公費留學考試,被錄取到英國學習。他本想到劍橋大學攻讀,因抵倫敦時間錯過了該校入學的時機,改入倫敦大學的大學學院,注冊為博士研究生。1937年9月初,吳大任到武漢大學任教,之后即隨武漢大學遷到四川樂山。后來長期擔任南開大學領導工作與教學工作,著、譯數學教材及名著多種。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研究領域涉及積分幾何、非歐幾何、微分幾何及其應用(齒輪理論)。1981年他任國家學位委員會第一屆數學組成員,《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學卷》編委兼幾何拓撲學科的副主編以及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一和第二屆委員。 8.著名數學家,北大教授,莊圻泰 1927年考入清華學校,193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數學系,1934年,熊慶來教授接受莊圻泰為自己的研究生,1936年于該校理科研究所畢業。1938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曾任云南大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后,莊圻泰留任北京大學。此后除繼續擔任復變函數課程的教學任務外,他還陸續講過保角變換,擬保角變換,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等專業課。九三學社社員。長期從事函數論研究,在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的值分布理論上取得重要成果。著有《亞純函數的奇異方向》,合編《AnalyticFunctionsOfOneCom·plexVariable》(在美國出版)
中國現代數學家:陳省身、華羅庚、陳景潤、王浩、林家翹 、曾遠榮 、趙訪熊 、吳大任 、莊圻泰、柯召 、許寶騄 、段學復 、江澤涵、田方增。
一、陳省身
陳省身(Shiing Shen Chern),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興秀水縣,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 生前曾長期任教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60年起)、芝加哥大學(1949-1960年),并在伯克利建立了美國國家數學科學研究所(MSRI)。
為了紀念陳省身的卓越貢獻,國際數學聯盟(IMU)還特別設立了“陳省身獎(Chern Medal)”作為國際數學界最高級別的終身成就獎。
二、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并被列扒斗或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三、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漢族,無黨派人士,福建福州人,當代數學家。
1949年至1953年就讀于廈門大學數學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
四、段學復
段學復( 1914.7.29-2005.2.6),陜西華州(今渭南市華州區)人,數學家,中國群表示論的奠基人。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41年(民國三十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9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
五、田方增,數學銷蠢家。致力于泛函分析基本理論及其應用研究。是在中國建立中子遷移數學理論研究組的主要學者之一。為發展我國的泛函分析研究做出了積極貢獻。
田方增是1947年秋考選為中法公費留學生的,赴法之前經反復考慮曾有進入拓撲群的研究之想法,但到法國后,被指定前往的斯特拉斯堡大學的有關教授卻與他想做的關系甚少。
1948年轉巴黎大學,參與了H.嘉當(Cartan)春伍在巴黎高等師范組織的討論班,雖仍想致力于拓撲群之研究,但察覺到這與在國內所學稍有距離,故將主攻方向改為一般拓撲學、測度與積分和線性泛函分析,從此確定了他從事科研工作的主要傾向:泛函分析及其應用。
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數學家有華寬握羅庚、陳景潤、蘇步青、田方增、江澤涵等。
1、華羅庚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出生于江蘇常嘩巧謹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
2、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亂基),男,漢族,福建福州人,中國著名數學家。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原數學研究所研究員。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
3、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溫州平陽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
4、田方增
田方增,數學家,祖籍湖北省江陵縣。致力于泛函分析基本理論及其應用研究。是在中國建立中子遷移數學理論研究組的主要學者之一。為發展我國的泛函分析研究做出了積極貢獻。
5、江澤涵
江澤涵(1902年10月6日—1994年3月29日),安徽旌德人,數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不動點理論、莫爾斯理論、復迭空間與纖維叢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現代數學家,王見定,簡介如下:
王見定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半解析函數,共軛解析函數理論,大大發展了復變函數的理論,并將此理論成功地寬枯應用于電場、磁場、流體力學,彈性慎漏洞力學等領域;王見定提出的半解析函數,共軛解析函數理論,受到眾多專家學者的引用,并發展成雙解析函數,復調和函數等新的理論。王見定在經濟學方面還有很多創新,他首次提出經濟場、經濟矢量、經濟矢量的合成、自然資源指數等新概念,這些概念成功地解釋了當前下崗、單位合并、資產重組等熱門話題。并將國民經濟行業有序地排列,為政府部門進行預測和決策提供了有力的。王見定在國內外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0余篇,1988年出版了《半解析函數、共軛解析函數搜凳》專著,為了肯定王見定的工作,北京市政府曾多次授予他北京市學術成果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北京市自然基金獎。86年曾得到首屆陳省身獎提名。
他是半解析函數、共軛解析函數理論的創始人、統計學統一理論的創始人、經濟學家、學者、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