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講解?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漢代風云人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共六部:實話孔子、儒墨之爭、儒道之爭、儒法之爭、前因后果、繼往開來)王立群:《漢代風云人物之項羽》、《漢代風云人物之呂后》、《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那么,歷史講解?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
選擇觀眾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追求此銷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重視傳播互動。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現多以文化題材為主,并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具有科普歷史知識及深入點評講解的作用。
《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從而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2、《老梁故事匯》
是山西衛視一檔與眾不同的脫口秀節目,2010年開播,通過調侃時下社會熱點,將觀眾帶回到與這些熱點相關的老故事中,在古今中外中跳進跳出、大開大合的講述中,讓觀眾在故事中里體味變化的時代和不變的真情。
1. 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中央紅軍在1934年開始了一場歷時二萬五千里的長征,這場戰略轉移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進行的,目的是為了從長江南北的各蘇區轉移到陜鋒察甘寧邊區。
2. 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紅軍未能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取勝,反而被迫離開蘇區,開始了長征的征程。
3. 紅軍在長征途中展現了無畏艱難、戰勝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他們跨越五嶺山脈,快速穿越烏蒙山區,巧妙渡過金沙江,勇奪瀘定橋,并欣喜地踏上了岷山雪地。
4. 在烏蒙山回旋戰中,紅二、六軍團于1936年2月底進入貴州西北和云南東北的烏蒙山區。正值雨季,紅軍不僅要面對泥濘的道路和惡劣的氣候,還要應對以顧祝同為總指揮的“追剿”部隊的圍追堵截。
5. 紅軍原計劃向南進入南北盤江地區,但敵人重兵圍堵,使得賀龍等領導果斷改變計劃,向奎香、彝良方向迅速進發。這一舉動誤導了敵人,認為紅軍將北渡金沙江,于是急忙調動部隊攔截。
6. 紅軍在3月8日設伏痛擊敵兩個先頭連后,迅速正基游撤離,返回奎香地區。隨后,他們揮師鎮雄,進入西南的崇山峻嶺。
7. 顧祝同認為紅軍已疲憊不堪,走投無路,意圖乘機將其圍殲。他命令各縱隊急進,并切斷了紅軍去往安順的道路。
歷史教學方法有:講述法、滾脊講解法、敘述法、概述法、談話法。
1、講述法:是教師運用口語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敘述、描述、概述三種具體的類型。通告備空過教師的講述,可以使學生掌襪瞎握比較系統的歷史發展過程知識,從而為培養想象力、創造力、分析綜合能力奠定基礎。
2、講解法:是對歷史名詞、概念、觀點和規律等內容進行解析論證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解釋法、比喻法、分析綜合法、比較法等具體的形式。
3、敘述法:歷史教學中,教師按照歷史事件發展或歷史人物活動的時間順序,對歷史事實進行全面系統地講授的教學方法稱為敘述法。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個歷史事件的全過程。
4、概述法:教師使用簡練、概括性的語言,對歷史知識中非重點內容進行大概介紹的教學方法。適用于歷史教學中雖屬次要,但又必須交代清楚的歷史事實教學。
5、談話法:歷史教學中,師生之間通過口語交流,進行教學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
文物,史書記載,口述歷史,學者觀點,教學歷史,客觀公正是基本原則。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
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占東北的事件。
九·一八事變是由日本蓄意侍乎或制造并發動的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
1931年9月18日夜,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中國東北軍北大營,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次日,日軍侵占沈陽,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老伍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
此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使東北3000多萬同胞飽受頃喚亡國奴的痛苦滋味。
《國史大綱》
《國史大綱》是2010年12月1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穆。《國史大綱》是中國近代歷史知前學家錢穆所撰寫的一本通史性論著,著于抗日戰爭時期。
錢穆當時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在戰火紛飛搭敬清中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輾轉大半個中國。在云南昆明巖泉寺,錢穆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國通史的考證與寫作之上。當時生活的窘困、物資的緊缺以及內憂外患的狀況都使錢穆將對中國命運的思考貫穿于了全書始末。
圖書簡介
錢穆指出,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一要務,在于能在國家民族內部自身求得其獨特精神之所在。他希望作為抗戰中流的精英分子能夠從這樣一部張揚士之人力的史綱里汲取力量前行。
1939年6月,《國史大綱》正式完成,1940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一經面市,該書就以其獨特的見解與細致的考證成為了當時各個大學通用的歷史教科書,在學生與知識分子中間起到了積極的民族文化凝聚作用,同時也奠定了錢穆史學大家的地位。直到現代,昆明巖泉寺中稿模仍保留著錢穆教授著書處,并在此立碑紀念。2010年該書入選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
以上就是歷史講解的全部內容,1、《戰國歧途》《戰國歧途》是借戰國這段歷史,解密中國幾千年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怪圈,以及背后的深層次原因。2、《春秋史》《春秋史》是一部將正史體裁、紀年體、紀事體、政書及會要體、考雜體等體裁寫作之長融會而創作的一種分章綜述的斷代史新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