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染色?微生物檢驗常用染色法如下:1、革蘭氏染色法;2、抗酸染色法;3、美蘭染色法;4、異染顆粒染色法;5、細菌鞭毛染色法;6、莢膜染色法芽孢染色法;7、布氏桿菌科茲洛夫斯基染色法;8、結核桿菌熒光染色法等主要染色法。那么,微生物染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檢驗常用染色法包括 1)革蘭氏染色法 2)抗酸染色法 3)美蘭染色法 4)異染顆粒染色法 5)細菌鞭毛染色法 6)莢膜染色法芽孢染色法 7)布氏桿菌科茲洛夫斯基染色法 8)結核桿菌熒光染色法等主要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染液配制 1。結晶紫染液:稱取結晶紫(龍膽紫)14g,溶于95%酒精100ml中,配成飽和液,再取飽和液20ml與1%草酸銨溶液(1g草酸銨溶于100ml蒸餾水溶解即成)80ml混勻即成2。盧戈氏碘液:碘化鉀2g于10ml蒸餾水中,再加碘1g,待碘全部溶解后(時間較長)加蒸餾水200ml即成3。95%酒精4。(1)石碳酸復紅液:稱取堿性復紅(堿性品紅)4g溶于95%酒精100ml中成飽和液,再取飽和液10ml與5%石碳酸溶液(5ml石碳酸溶于100ml蒸餾水)90ml混勻即成,(2)稀釋石碳酸復紅液:取石碳酸復紅液10ml加入蒸餾水90ml即成染色方法:1。涂片 將菌液直接涂在載玻片上,經培養的菌落要加生理鹽水混勻涂片,等待干燥(固定)2。將結晶紫染液滴加在已固定的涂片上,染色1分鐘后用水沖去剩余燃料3。滴加盧戈氏碘液1分鐘后水洗,在滴加95%酒精脫色,搖動玻片至紫色不在脫色為止(約需1分鐘),水洗4。
機制:對細菌細胞壁的詳細分析,為解釋革蘭氏染色的機制提供了較充分的基礎。目前多用物理機制來解釋革蘭氏染色現象。革蘭氏染色結果的差異主要基于細菌細胞壁的構造和化學組分不同。通過初染和媒染,在細菌細胞膜或原生質體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大分子復合物。G+ 細菌由于細胞壁較厚、肽聚糖含量較高和交聯緊密,故用乙醇洗脫時,肽聚糖層網孔會因脫水而明顯收縮,再加上的G+ 細菌細胞壁基本上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縫隙,因此,結晶紫與碘復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細胞壁內,使其呈現藍紫色。G- 細菌因其細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聯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層網孔不易收縮,加上它的類脂含量高,所以當乙醇將類脂溶解后,在細胞壁上就會出現較大的縫,這樣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就極易被溶出細胞壁。因此,通過乙醇脫色,細胞又呈現無色。這時,再經番紅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G- 細菌獲得了新的顏色——紅色,而G+ 細菌則仍呈藍紫色(實為紫中帶紅)。?要點:1、 待檢菌菌齡應為18-24小時。一般情況下,革蘭氏陰性菌的染色反應較為穩定,不易受菌齡的長短影響;而革蘭氏陽性菌,有的在幼齡時呈陽性,超過24小時可變為陰性。故培養物越陳舊,菌細胞衰老、死亡,則染色常為陰性,造成錯判。
因為大部分微生物細胞中沒有色素沉積,多是無色透明的,所以要經過染色對不同結構進行觀察。不染色時,也可通過相差或DIC模式進行觀察。
其重要的臨床意義在于:
1、鑒別細菌
2、選擇藥物
3、與致病性有關:革蘭氏陽性菌能產生外毒素,而內毒素主要是指革蘭氏陰性菌胞壁成分中的脂多糖,兩者的致病作用不同。
革蘭氏染色是用來鑒別細菌的一種方法:這種染色法利用細菌細胞壁上的生物化學性質不同,可將細菌分成兩類,即革蘭氏陽性與革蘭氏陰性。
這一染色方法由丹麥醫生漢斯·克里斯蒂安·革蘭于1884年所發明,最初是用來鑒別肺炎球菌與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間的關系,后推廣為鑒別細菌種類的重要特性之一。
擴展資料
革蘭氏染色法的原理:
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于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
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
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后,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后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因為第三步驟酒精脫色時間太短,革蘭氏陰性菌脫色不到位,導致在顯微鏡下革蘭氏陰性菌被判斷為革蘭氏陽性。酒精脫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革蘭氏染色成功與否的關鍵。
革蘭陽性細菌的肽聚糖層較厚,經乙醇處理后使之發生脫水作用而使孔徑縮小,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保留在細胞內而不被脫色,成為紫色;
而革蘭陰性細菌的肽聚糖層很薄,脂肪含量高,經乙醇處理后部份細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變其組織狀態,細胞壁孔徑大,不能阻止溶劑透入,因而將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洗去而被脫色。
擴展資料:
革蘭氏陽性細菌:金黃葡萄球菌、鏈球菌、腸球菌、利斯特菌等
革蘭氏陰性桿菌:克雷白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流感嗜血桿菌、沙門氏菌等
無論陽性菌還是陰性菌都有桿菌和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是臨床最為常見的病原菌,葡萄球菌屬于革蘭陽性球菌,大腸桿菌屬于革蘭陰性菌中的腸桿菌科,除大腸桿菌以外,臨床較常見的腸桿菌科細菌還有變形桿菌、沙門氏菌、克雷白桿菌;綠膿桿菌屬于假單胞菌,為非發酵菌,是臨床常見的較耐藥革蘭陰性桿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革蘭陰性菌
以上就是微生物染色的全部內容,機制:對細菌細胞壁的詳細分析,為解釋革蘭氏染色的機制提供了較充分的基礎。目前多用物理機制來解釋革蘭氏染色現象。革蘭氏染色結果的差異主要基于細菌細胞壁的構造和化學組分不同。通過初染和媒染,在細菌細胞膜或原生質體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大分子復合物。G+ 細菌由于細胞壁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