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境化學?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煙塵等。主要來自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和工廠的廢氣。使用清潔能源,工廠的廢氣處理達標后再排放,汽車使用尾氣處理裝置等可以減少污染。那么,大氣環境化學?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環境中的大氣污染物種類很多,若按物理狀態可分為氣態污染物和顆粒物兩大類;若按形成過程則可分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化學組成還可以分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鹵素化合物.主要按照化學組成討論大氣中的氣態污染物主要來源和消除途徑如下:
(1)含硫化合物
大氣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2)、二甲基硫(CH3)2S、硫化氫(H2S)、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硫酸(H2SO4)、亞硫酸鹽(MSO3)和硫酸鹽(MSO4)等.大氣中的SO2(就大城市及其周圍地區來說)主要來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燒.大氣中的SO2約有50%會轉化形成H2SO4或SO42-,另外50%可以通過干、濕沉降從大氣中消除.H2S主要來自動植物機體的腐爛,即主要由植物機體中的硫酸鹽經微生物的厭氧活動還原產生.大氣中H2S主要的去除反應為:HO + H2S → H2O + SH.
(2)含氮化合物
大氣中存在的含量比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亞氮(N2O)、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主要討論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用通式NOx表示.NO和NO2是大氣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們的人為來源主要是燃料的燃燒.大氣中的NOx最終將轉化為硝酸和硝酸鹽微粒經濕沉降和干沉降從大氣中去除.其中濕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
大氣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以及有機的碳氫化合物(HC)和含氧烴類,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來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轉化、海水中CO的揮發、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災和農業廢棄物焚燒,其中以甲烷的轉化最為重要.CO的人為來源主要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燒時產生的.大氣中的CO可由以下兩種途徑去除:土壤吸收(土壤中生活的細菌能將CO代謝為 CO2 和 CH4);與HO自由基反應被氧化為CO2.
CO2的人為來源主要是來自于礦物燃料的燃燒過程.天然來源主要包括海洋脫氣、甲烷轉化、動植物呼吸和腐敗作用以及燃燒作用等.
甲烷既可以由天然源產生,也可以由人為源產生.除了燃燒過程和原油以及天然氣的泄漏之外,產生甲烷的機制都是厭氧細菌的發酵過程.反芻動物以及螞蟻等的呼吸過程也可產生甲烷.甲烷在大氣中主要是通過與HO自由基反應被消除:CH4 + HO→CH3 + H2O.
(4)含鹵素化合物
大氣中的含鹵素化合物主要是指有機的鹵代烴和無機的氯化物和氟化物.
大氣中常見的鹵代烴以甲烷的衍生物,如甲基氯(CH3Cl)、甲基溴(CH3Br)和甲基碘(CH3I).它們主要由天然過程產生,主要來自于海洋.CH3Cl和CH3Br在對流層大氣中,可以和HO自由基反應.而CH3I在對流層大氣中,主要是在太陽光作用下發生光解,產生原子碘(I).許多鹵代烴是重要的化學溶劑,也是有機合成工業的重要原料和中間體,如三氯甲烷(CHCl3)、三氯乙烷(CH3CCl3)、四氯化碳(CCl4)和氯乙烯(C2H3Cl)等均可通過生產和使用過程揮發進入大氣,成為大氣中常見的污染物.它們主要是來自于人為源.在對流層中,三氯甲烷和氯乙烯等可通過與HO自由基反應,轉化為HCl,然后經降水而被去除.
氟氯烴類中較受關注的是一氟三氯甲烷(CFC-11或F-11)和二氟二氯甲烷(CFC-12或F-12).它們可以用做致冷劑、氣溶膠噴霧劑、電子工業的溶劑、制造塑料的泡沫發生劑和消防滅火劑等.大氣中的氟氯烴類主要是通過它們的生產和使用過程進入大氣的.由人類活動排放到對流層大氣中的氟氯烴類化合物,不易在對流層被去除,它們在對流層的停留時間較長,最可能的消除途徑就是擴散進入平流層.
希望能幫到你
如果您認可我的答案,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歡迎追問(*^__^*)
SO2在大氣中可以發生氣相反應和液相反應。
氣相反應:
(1)與O原子反應(O原子來源于NO2光解)
(2)與自由基反應,如HO2·、HO·、RO2·
液相反應(需要有水存在):
(1)與H2O2反應(pH小于5時)
(2)與O3反應(pH大于5時)
(3)Fe3+、Mn2+的催化氧化(高pH時)
從氧化還原電位來說,OH·高于其他的氧化劑,所以SO2被OH·氧化是最主要的一種途徑。
氧分子和氮分子的光解、臭氧的光解、二氧化氮的光解、亞硝酸和硝酸的光解、二氧化硫對光的吸收、甲醛的光解、鹵代烴的光解
光化學反應是指分子、原子、自由基或離子吸收光子而發生的化學反應。大氣污染環境中的主要光化學反應類型有:氧分子和氮分子的光解、臭氧的光解、二氧化氮的光解、亞硝酸和硝酸的光解、二氧化硫對光的吸收、甲醛的光解、鹵代烴的光解。大氣中的一些組分和某些污染物能夠吸收不同波長的光,從而產生各種效應,以上七種是與大氣污染有直接關系的重要的光化學過程。建議你看看戴樹桂老師編寫的《環境化學》,我的答案僅供參考。
第一章 緒論
學習指南
第一節 環境化學的幾個基本概念
一、環境污染和環境污染物
二、環境科學與環境化學
三、污染物的遷移與轉化
四、環境自凈
五、生物圈
第二節 環境化學簡介
一、環境化學的任務及研究內容
二、環境化學與相關環境學科的關系
閱讀材料環境的化學污染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二章 大氣環境化學
學習指南
第一節 大氣環境化學基礎知識
一、大氣的組成
二、大氣層結構
三、大氣溫度層結
四、大氣穩定度
五、影響大氣污染物遷移的因素
第二節 大氣污染及其影響和危害
一、大氣污染和大氣污染物
二、大氣污染的影響及其危害
三、大氣污染物濃度表示法
第三節 大氣中污染物的轉化
一、大氣中的光化學反應
二、大氣中重要自由基的來源
三、硫氧化物在大氣中的化學轉化
四、氮氧化合物在大氣中的化學轉化
五、碳氫化合物在大氣中的化學轉化
六、光化學煙霧
第四節 幾個突出的大氣環境問題
一、酸性降水
二、溫室效應
三、臭氧層破壞
四、室內空氣污染
五、汽車尾氣污染
第五節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閱讀材料居室環境污染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三章 水環境化學
學習指南
第一節 水環境化學基礎
一、天然水的基本特性
二、天然水體中的化學平衡
三、水體污染及水體污染源
四、水體的自凈作用與水環境容量
第二節 水體中重金屬污染物的遷移轉化
一、水體中重金屬污染物的遷移轉化途徑
二、主要重金屬污染物在水體中的遷移轉化
第三節 水體中有機污染物的遷移轉化
一、水體中的氧平衡模型
二、有機污染物在水體中的遷移轉化
三、難降解有機物在水體中的行為
第四節 水體富營養化過程
一、水體富營養化類型及富營養化程度判別標準
二、水體富營養化過程
閱讀材料水體污染與人體健康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四章 土壤環境化學
學習指南
第一節 土壤的組成與性質
一、土壤的形成和剖面形態
二、土壤的組成
三、土壤的性質
第二節 土壤環境污染
一、土壤環境污染
二、土壤環境污染的主要發生途徑
第三節 重金屬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
一、影響重金屬在土壤中遷移轉化的因素
二、重金屬在土壤中遷移轉化的一般規律
三、主要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
四、土壤主要重金屬污染防治簡介
第四節 化學農藥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
一、農藥在土壤中遷移轉化的一般規律
二、土壤環境中化學農藥污染的防治
第五節 其他污染物質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
一、酚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
二、氟在土壤中的遷移與累積
閱讀材料綠色食品基礎知識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五章 污染物在生物體內的遷移轉化
學習指南
第一節生物污染和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徑
一、生物污染
二、植物受污染的主要途徑
三、動物受污染的主要途徑
第二節 環境污染物在生物體內的分布
一、污染物在植物體內的分布
二、污染物在動物體內的分布
第三節 污染物質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積累
一、生物富集
二、生物放大
三、生物積累
第四節 微生物對環境污染物的降解轉化作用
一、微生物的生理特征
二、生物酶的基礎知識
三、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四、微生物對重金屬元素的轉化作用
第五節 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一、污染物質的毒性
二、有毒重金屬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三、有毒有機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閱讀材料環境對基因的作用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的特性及其在環境各圈層中的遷移轉化
學習指南
第一節 重金屬類污染物及其遷移轉化
一、汞
二、鉛
三、砷
第二節 有機污染物
一、有機鹵代物
二、多環芳烴
三、表面活性劑
四、亞硝胺
閱讀材料環境與人體健康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七章 環境化學研究方法與實驗
學習指南
第一節 環境化學的研究方法
一、環境化學實驗室模擬方法
二、環境化學的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研究方法
三、環境化學圖示研究方法
第二節 環境化學實驗
實驗一硫酸鹽化速率的測定(堿片?重量法)
實驗二 碳酸種類與pH值關系的測定
實驗三 河流中水的縱向擴散系數的測定
實驗四 天然水的凈化
實驗五 污水簡易處理趣味實驗
實驗六 硬水的軟化實驗
實驗七 土壤中有機氯農藥的測定
實驗八 生物樣品中氟的測定
實驗九 吸附實驗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附錄
附錄1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摘錄)
附錄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摘錄)
附錄3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摘錄)
參考文獻
以上就是大氣環境化學的全部內容,認為環境化學覆蓋的研究領域和分支學科如下:研究領域為環境分析化學的有:環境有機分析化學、環境無機分析化學;研究領域為各圈層的環境化學的有:大氣環境化學、水環境化學、土壤環境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