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三國是真的嗎?正史里就比較客觀地評價了每一個人,三國歷史,現(xiàn)在公認的可信度高的史書是陳壽的《三國志》,陳壽是蜀國人,蜀亡后到魏國也就是后來的晉朝做官,可以說是當時的人了,所以他的著作可信度很高。這也是現(xiàn)在學術界公認的。那么,歷史三國是真的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是真的,但跟三國演義里面的東西差別很大,三國演義里面的人物有很多都被夸大了,建議要真的了解真實的三國看三國志比較貼近真實
問題一:三國是歷史真的嗎是真的,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或至265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及孫吳三個政權。
184年漢靈帝時期爆發(fā)黃巾之亂,為了平息叛亂、安定地方,各地刺史、州牧被授權總攬地方軍政大權,成就了軍閥割據的基礎。
189年漢靈帝死后,朝廷因宦官與大將軍何進沖突引發(fā)內亂而被軍閥董卓控制。董卓實施暴政,廢立皇帝,各地諸侯軍閥借此舉兵反抗董卓。
190年董卓挾持朝廷從洛陽遷都長安,各地軍閥則相互爭斗,天下開始群雄割據的局面。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設計刺殺后,長安又被董卓余部李唷⒐汜等占領。漢獻帝趁機東逃,于建安元年(196年)被曹操迎到許都。
曹操采納“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擊敗多股勢力,于200年的官渡之戰(zhàn)擊敗袁紹,至208年時大致掌控了中國北方。然而占據優(yōu)勢兵力的曹操軍于該年冬季的赤壁之戰(zhàn)中被孫權劉備的聯(lián)軍擊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后稱帝,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次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亦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xù)為漢,史稱蜀漢。
存在。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說),是中國歷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分裂對峙時期,有曹魏(魏國)、蜀漢(蜀國)、東吳(吳國)三個政權。三國時代波瀾壯闊,充滿生機,常引起后人追思。唐宋詩詞中有大量三國內容。元明清時期,三國事跡成為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常見話題。晉代陳壽所作史書《三國志》,頗有參考價值。明代羅貫中以三國歷史為藍本,編撰《三國演義》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豐富多彩的歷史內涵也流傳到世界各地。
三國歷史
黃巾之亂
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發(fā)起民變,史稱黃巾之亂,迅速發(fā)展到數百萬追隨者,引起全國性的戰(zhàn)亂。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儁等率中央軍壓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xié)助。最后黃巾軍的主力雖然很快被擊潰,不過余部仍然散布各黃巾之亂
地。隨著各地山賊土匪陸續(xù)出現(xiàn),漢朝的中央軍精疲力竭,188年漢靈帝采納劉焉的建議,將負責監(jiān)察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以加強對各郡的控管,并且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這措施使得州正式成為一級行政區(qū),雖有利于鎮(zhèn)壓各地叛亂,但當朝廷發(fā)生內亂后,掌握地方權力的州牧及刺史紛紛割據一方,不再受朝廷節(jié)制。
演義,說白了就是:。
以陳壽的《三國志》為主要素材,收集民間傳說及歷代野史(就是非記載的史書)編著而成的。
正統(tǒng)的官史,基本就是真實的歷史記錄。所謂基本,,舉個例子吧。為什么讀完《三國演義》再看《三國志》總覺得諸葛亮,突然從一個帶有神仙光環(huán)的圣人突然變成一個酒囊飯袋的草包。話非如此,只是說,相差太大了。有不少人就贊同這么一個觀點:陳壽年輕的時候曾欲拜諸葛亮為師,但是諸葛亮看不上陳壽,拒絕收陳壽這個學生。于是陳壽記恨在心。這也是有點根據的。
而,為了銷量(呵呵),不免要取悅讀者,有點嘩眾取寵的意思,這樣以來,它就難免要加入作者本人的感情色彩,當時社會的主流論調,等等一些子虛烏有的東西。
比如說《三國演義》中:三氣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博望,空城計,蔣干盜書,都是《三國志》中沒有記載的,或者與《三國志》記載的有相當大出入的。這還有很多。
如果要學習真正的歷史,那就不得不看《三國志》。
還有就是,為什么羅貫中特別偏向于蜀漢?這是迫于當時明朝這又一世襲王朝的社會壓力的。漢朝原本姓劉,那么在當時的諸侯當中,自然劉備就是正統(tǒng)。其他姓氏要想稱霸中原,那就是大逆不道,天下共誅。
羅貫中只有這么寫,《三國演義》才不會被大明定為反書,才能賣得出去
有句俗語:真三國、假封神、西游記哄
指的是
《三國演義》
說的是真實歷史,《封神榜》《西游記》是杜撰的。
以上就是歷史三國是真的嗎的全部內容,歷史上三國時期確實是存在的,但事實上并沒有那么神奇。和其他很多朝代末期一樣,不過是一個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時期罷了。樓主所了解的三國,是羅貫中老先生在《三國演義》中藝術化過得三國,并不完全是真實的歷史。不過話說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