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歷史簡介?1、許昌之名始于三國曹魏政權,而考其沿革,則更為悠久。相傳,“許”源于堯時,因許由牧耕此地而得名。夏王朝建立后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啟建都于夏邑,“大饗諸侯于鈞臺”(鈞臺在今禹州市三峰山東麓)。2、那么,許昌歷史簡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許昌的歷史地位
許昌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許昌本來稱“許”,源于堯時高士許由牧耕此地,洗耳于潁水之濱而得名。后來,曹丕篡漢稱魏,因“漢亡于許,魏基昌于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夏商西周時期,夏朝曾建都陽翟,也就是如今許昌禹州;商朝許地分布有歷、有熊氏、昆吾、康等諸侯國和部落;西周許地分布有歷、康、許、鄢等諸侯國和城邑。
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后為韓、魏、鄭、楚所據,秦王政十七年置潁川郡,轄許縣、陽翟縣、長社縣、鄢陵縣、襄城縣等12縣。
西漢東漢時期,漢高祖劉邦時期,析許縣,置潁陰縣;然后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鄢陵縣、襄城縣均屬潁川郡。王莽新朝時期,將潁川郡改為左隊,陽翟縣改為潁川縣,鄢陵縣改為左亭并入許縣,許縣、潁陰、長社、潁川等縣屬左隊。東漢建安元年八月,曹操東迎漢獻帝至許縣,稱許縣為許都許縣,從此許昌成為漢朝末代都城。
二、許昌的戰略地位許昌地處中原,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許昌西北依靠嵩山山脈,西部有石人山、白云山、伏牛山等山脈,南部有大別山、博山等山脈橫亙,總之三面環山,只有東部是開闊的平原。
許昌北有袁紹,東有呂布、劉備,東南有袁術,南部有劉表,西南有張繡,關中、洛陽地區還散布著眾多反曹的殘余勢力;可以說許昌四面是敵,只有選擇這樣易守難攻的地方,才能在中原建立穩固的大后方,才有逐鹿群雄的資本。
中國三國文化之鄉
許昌為河南省省轄市,下轄二市(禹州、長葛)、三縣(許昌、鄢陵、襄城)、一區(魏都),現有面積4996平方公里,人口447萬。許昌近幾年先后被評定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和“國家優秀園林城”。許昌有“魏都”、“鈞都”、“花都”之稱。在中原城市群建設中許昌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發展前景。
一、許地溯源
許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據傳上古高士許由曾隱居在許昌附近,堯欲讓位于他,他堅辭不就;再請他任九州長官,許由不僅不受,反說污染了耳朵。即到潁河邊洗耳,以示清明。許由死后葬于鄢陵縣許由寨村,墓地猶存。遠古人們稱許由生存活動的地方為許地。西周、春秋時,此處為許國國都,秦代實行郡縣制,許國都城為許縣治所。公元220年,漢獻帝禪讓,曹丕登基建立魏國;因“魏基昌于許”,遂改稱許昌,沿用至今。?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古遺跡、遺址眾多。從太昊伏羲到軒轅黃帝,從上古高士許由到音樂始祖葛天氏,從大禹治水到夏啟建都等,中華民族發展史在許昌留下了許多閃光的足跡。具茨山上的神秘符號,展示了人類先祖的聰明才智,逍遙觀是軒轅黃帝問道的所在,鎖蛟井記錄著大禹治水的功績,古鈞臺昭示著華夏第一都的輝煌。
帝堯時期
許昌古稱“許”,源于堯時,高士許由牧耕此地,洗耳于潁水之濱而得名。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后為鄭、楚所據。
分屬韓、魏、楚。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建安區、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
許昌為魏五都之一。
魏國魏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于許,魏基昌于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元明清時期
元代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
鄢陵屬開封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并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
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
清初,許州、禹州屬河南省。
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
鄢陵屬開封府。
雍正十三年(1735)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新密市)、新鄭屬之。
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
擴展資料:
許昌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許昌古文化旅游資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寺廟建筑文化系列、鈞瓷文化系列等。
許昌交通便利,市區距省會鄭州80公里,距新鄭國際機場50公里,311國道、地方鐵路橫穿東西;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南北。
許昌,夏都夏邑,今許昌禹州。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華夏族群生活之根,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發源地和國都:
東漢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至東漢京都洛陽迎獻帝,遷都許都許縣,漢朝末代都城。魏國魏黃初二年,魏文帝曹丕以“魏基昌于許”,改許縣為“許昌”。許昌是中國最大的花木基地,中國花木之鄉,被譽為“北方花都”,有一千多年的種花歷史,曾是宋朝皇宮的后花園,自古就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盛譽。
1、許昌之名始于三國曹魏政權,而考其沿革,則更為悠久。相傳,“許”源于堯時,因許由牧耕此地而得名。夏王朝建立后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啟建都于夏邑,“大饗諸侯于鈞臺”(鈞臺在今禹州市三峰山東麓)。
2、殷商時期許地分布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禹州市境內),有熊氏(今長葛市境內),昆吾(今許昌縣境內),康(今禹州市境內)。
3、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后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潁川郡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屬之。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治今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治今長葛市老城)、鄢陵縣(治今鄢陵縣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
4、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黃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漢亡于許,魏基昌于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5、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許昌郡(治今許昌縣張潘故城)。景平元年(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其地為北魏所據。
以上就是許昌歷史簡介的全部內容,唐堯 許昌縣歷史悠久,相傳唐堯時許由牧耕于此,故被稱為“許”。夏、商 昆吾族居許地,屬豫州域。西周 武王封太岳后裔姜文叔于許,男爵,稱許國,都邑在今張潘鎮古城村一帶。春秋 春秋末,許國小,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