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實驗探究題?初中化學實驗探究題專題訓練(二)1.(6分)小偉利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系列探究活動。從分液漏斗依次向集氣瓶中加入①適量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②過量的氫氧化鈣溶液;③一定量的稀鹽酸。那么,九年級化學實驗探究題?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第一問
第一個空:2、3或2、褲扮唯4都胡培可以
第二個:只能1、3,因為較純凈不可以用排空氣法。
第二問:
關閉分液漏斗上的活塞,把導氣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雙手緊握試管底部。如果觀察到導氣管口有氣泡冒出,而且在松開手后,導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則證明裝置氣密性好,不會漏氣。
第三問:
1、收集氣體之前水沒有將集氣瓶中原來的空氣排干凈。
2、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就開始收集氣體——將試管中原來的空氣收缺洞集起來了
3、排水法收集氣體時,未在水槽中水面下蓋好玻璃片,移出水面時才蓋玻璃片,易進空氣,導致氣體不純
實驗探究題
1、許多植物的花朵汁液在不同的酸性或堿性溶液中會顯示出不同的顏色,如月季花瓣在近似中性的溶液中顯示為紅色。為探究月季花瓣在不同的酸性或堿性溶液中的顏色變化,請將你作出的各種假設及驗證假設的實驗方案填入下表中
你對月季花瓣在不同的酸性或堿性溶液中的顏色變化作出的各種假設 你驗證該假設的實驗方案
[事例](1)在不同溶質質量分數的稀鹽酸溶液中,月季花瓣呈現什么顏色 (1)將不同溶質質量分數的稀鹽酸分別滴到月季花瓣上,觀察現象
2、用白磷在錐形瓶中燃燒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中,其中有一步操作必須打開橡皮塞才能引燃白磷,某同學發現這樣很容易使產生P2O5擴散到空氣中,造成實驗失敗,為了避免產生P2O5擴散到空氣中,他設計了如圖所示的絕伏實驗:設想在不打開橡皮塞的條件下,用銅絲代替玻璃棒,將銅絲在空氣中加熱,利用銅的導熱性將錐形瓶中的白磷引燃.請你評價該同學設計的實驗是否成功,為什么?
假設 驗證方法及操作 可能看到的現象 結論
3、實驗室有一瓶蓋有玻璃片的"空"集氣瓶,不知盛有什么氣體?請你作出一種假設(猜想),并按你的假設填表完成探究過程
4、消防人員告誡人們:住房發生火災時,要用濕毛巾捂住臉部,盡量靠近地面移動,為了探究其原理,化學興趣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
(1)將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產生的氣體直接通入階梯型燃著蠟燭的燒杯中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個倒置的大燒杯模擬小房間,用小蠟燭模擬正在燃著的物質,觀察到的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過對上述二個實驗的分析,你覺得他們總結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圖甲是在有光照條件下驗證是否由綠色植物釋放出來的氧氣的裝置;乙丙是另外兩個裝置,通??勺鳛榧椎膶φ諏嶒灥难b置是()
A只有乙B只有丙C乙和丙都是D乙和丙都不是
6、某地的一個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會把酸性物質釋放到周圍河湖及空氣里面,工廠東面有一個湖,湖底是石灰巖,進幾年來湖水的pH已從原有的6.8降低到5.7,并保持在5.7不變,湖中原有的魚是河鱸和鮭魚,釣魚者抱怨說,自從工滾宏渣廠開辦以來,魚資源不斷減少,而工廠的科研人員作了一個實驗,證明工廠放出的酸性化學品對魚資源的減少沒有關系.
實驗是這樣的:科研人員用一只大容器,取來該湖的湖水,
并維持pH在5.7,從湖中找來大魚放在該容器內,喂以蛋白質飼料,在這樣的條件下,魚興旺成長,假定你是評判者,請你對這項實驗進行評估,并據此提出自大悄己的觀點想法及理由(至少答出兩條)
7、在無色的BaCl2溶液中滴加稀H2SO4產生不溶于HNO3的白色沉淀,現知BaCl2溶液中存在H2O分子Ba2+ 和Cl-離子,稀H2SO4中存在H2O分子H+和SO42-離子,請你猜想一下:溶液中哪幾種微粒結合產生不溶于HNO3的白色沉淀?并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寫出簡要的實驗步驟,觀察到的現象以及由此得出的結論.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8、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牛奶汁久置后其中的蛋白質變腐敗會生成一種酸,使其奶汁產生“酸味”(注:變腐敗的牛奶汁不同于食用的酸奶)。
1、有1包粉末,可能由C、CuO、Fe三種物質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某同學為了探究它的成分,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
(1)先對實驗做了如下設想和分析。取少量粉末于燒杯中,向燒杯中加入過量的稀硫酸,則實驗中可能出現的現象與對應結論如下表所示(表中未列完所有情況)。請你完成下表。
燒杯中可能出現的現象 結論
① 只含C
② 含C、CuO
③有黑色不溶物,有氣泡逸出,溶液呈淺綠色
(2)通過實驗及分析,確定該粉末為C、CuO的混合物。為了進一步探究C、CuO的性質,他又利用這種混合物補充做了下面兩個實驗。
實驗1將此粉末敞口在空氣中灼燒完全,待冷卻到室溫后,取剩余固體于燒杯中,再加入過量稀硫酸,反應完全后,靜置。燒杯中(填“有”或“無”)不溶物棚襪辯,溶液呈
顏色。
實驗2將此粉末隔絕空氣加熱(若碳完全反應),待冷卻到室溫后,取剩余固體于燒杯中,再加入過量稀硫酸,反應完全后,靜置。請回答:
①燒杯中(填“有”或“無”)不溶物;
②若靜置后溶液呈無色,則該溶液中溶質是(寫化學式);
③若靜置后溶液呈藍色,該實驗過程中所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為了檢驗在氫氣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中是否混有一氧化碳,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試回答:
AB CD
(1)裝置B中盛放的試劑是____________,目的是為了___________.
(2)當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說明混合氣體中一定混有一氧化碳.
(3)如果混合氣體中混有一氧化碳,為了保護環境,應在D裝置的排氣管口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硬水中含有較多的可溶性的鈣、鎂的化合物,其鈣的化合物為Ca(HCO3)2 ,受熱易分解,對其加熱生成水和大量的氣體,還有一種難溶性的鹽,它是水垢的成分之一。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即3或4加上2)(其中排水法更好一些,因為氧氣不易溶于水,排水法的純度高。如果用向上排空氣法,那么得用帶火星的木條在瓶口驗滿,切記不要深入,因為會消耗氧氣的純度,2為固體加熱型模式)
3(理由在上面)
夾上夾子后像長頸漏斗中加水,敏鍵裂如果橋閉水柱下降一段后不再下降,那就證明裝置氣密性良好(因為即使能壓縮空氣,空氣也是不能被無限度壓縮的)
在集氣瓶裝水時有氣泡或沒有看見瓶口出現大氣泡就用玻璃片蓋住一出水面或沒有亮橋等出現連續均勻氣泡就開始收集(一開始加熱時空氣體積膨脹,先跑出來)(任選其二)
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三化學實驗探究題
復分解反應的定義,結合成難電離的物質,比山枯如氣體與沉淀,Nacl稀硫酸混合和hcl NaSO4混合沒區別。這個驗證其實沒什么意義,不過你加入agno3沒什么用,cl又跑不了
初三化學實驗探究報告
到了冬季,人們常用煤爐取暖。你知道點燃煤爐子的整個過程中有哪些知識與我們初中化學有關系呢?
先說一說火源——火柴?;鸩耦^由氯酸鉀、二氧化錳、硫粉等化學物質混合而成;火柴盒兩側的摩擦層主要由紅磷和其他物質調制而成。當火柴盒兩側的摩擦層與火柴頭摩擦時,產生熱量,發生氧化反應,紅磷燃燒,產生白煙;反應放出的熱量使氯酸鉀分解,生成的氧氣與硫反應,反應過程中的熱量最終引燃火柴梗。為便于使火柴梗更容易燃燒,常常在火柴梗上涂上一層易燃的石蠟。你可以試著寫出些過程中你能完成的化學方程式。
為了快速將煤引燃,應先用火柴引燃火草,之后在其上方放上劈柴,最上層放上煤。想一想,是不是這么一個順序?說明引火草、木柴、煤炭三者之間的著火點有什么關系?
木柴經特殊加工可得到甲醇,化學式為CH3OH;煤炭經加工可得到多種有機物,其中一種叫做苯,化學式是C6H6。你可以試著寫出以上兩種有機物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煤炭一經點燃,我們??吹綗熗仓杏袝r冒黑煙,有時冒黃煙,同時有難聞的氣味,其中有一種具有 *** 性氣味的氣體是大氣污染物之一,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你知道它是哪種物質?
煤的主要組成元素是碳元素,燃燒很旺時的主要反應是:C + O2 CO2 同時放出大量的熱;生成的熱量使上方的煤炭預熱,二氧化碳氣體遇到熾熱的炭發生了反應:CO2 + C2CO;之后CO隨氣流排出時遇到明火。
以上就是九年級化學實驗探究題的全部內容,8、化學小組的同學為驗證蠟燭(主要成分是石蠟)的燃燒產物,并測定蠟燭中碳、氫兩種元素的質量比,設計的實驗裝置如下(注:反應前全套裝置中殘留的空氣及反應后A瓶內殘留的燃燒產物均忽略不計,且各裝置均能吸收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