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農音樂?卡農即Canon, 或者Kanon, 也被翻譯為華音。卡農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卡農(Canon)”一詞原意是指教規、宗教法規、規則或者經典之意,在音樂上是指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那么,卡農音樂?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個一個回答你的問題。
卡農到底是咋回事?
卡農是指一個聲部先出現一個旋律然后別的聲部此起彼伏地模仿剛才那個旋律,在別的聲部模仿第一個聲部的旋律的同時,第一個聲部本身也沒停下來,而是在進行著另一個旋律。沒臘也就是說,卡農是一種音樂手法、音樂現象。
但同時,卡農也是一種音樂體裁,是以“卡農”這種音樂手法創作出來的,其特點是應句聲部從頭至尾連續不斷地模仿起句聲部。卡農屬于復調音樂的一種(注意樓上提到的“是賦格的一種”是錯誤的說法,卡農并不是賦格的一種,卡農和賦格是兩種不同的體裁,雖然它們有很密切的聯系)。
百度說卡農是一種曲式體裁,那為什么搜到的卡農琴曲都是那一個旋律?到底是一首樂曲還是體裁?
不知你是在哪看到“卡農是一種曲式體裁”這個說法的,這里的“曲式”二字顯然說錯了。在上一個問題中已經說過,卡農的確是一種體裁,但它并不是一種曲式。關于曲式與體裁的區別,不知你是否清楚,曲式是指樂曲的結構形式,而體裁是指樂曲的種類,曲式只與樂曲的結構有關,而體裁與樂曲的所有特點均有關。例如貝多芬的《致愛麗絲》,曲名是“致愛麗絲”,體裁是鋼琴小品,而曲式是回旋曲式。關于曲式與體裁的區別我這里不進一步說了,如果還有不明白可以再問我。
卡農簡介 -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個小結,最后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卡農Canon是一種曲式的名稱,這種曲式的特征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復同一段樂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僅有兩小節的旋律供重復拉奏;大提琴的調子從頭到尾只有兩小節,重復達廿八次之多,可是聽者卻陶醉在這旋律之中,絲毫不會感到單調。能御簡如繁,作者可說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國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年),曾是巴赫的老師。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一種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復調音樂形式。當先后進入的各個聲部自始至終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時,即稱為卡農。其最先出現的聲部稱為起句或主句孫備,隨則謹毀后進入的各聲部稱為應句或答句。 卡農有許多類型,主要有:①正格卡農。主句和答句在方向上、節奏上完全一致,一般根據它們之間的音程距離稱呼,如同度卡農、四度卡農、五度卡農等。
《卡農曲》
Pachelbel在他10幾歲的時候,流浪到英國被英國一個小村莊的琴師收養,之后他天天聽那個琴師彈琴,也學會了鋼琴。 在他們旁邊的鎮上上有一個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里有錢有勢,Barbara Gabler也是鎮上最漂亮的女孩,自從到教堂聽Pachelbel彈的曲子,就愛上了他。很多有錢人上門向Barbara Gabler提親都被拒絕了,因為Barbara Gabler心里只喜歡Pachelbel。但女孩比較害羞,從小被寵到喊姿談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后來Barbara Gabler就找了個理由,說要去Pachelbel那里學鋼琴,她對Pachelbel說自己熱愛音樂,希望可以拜師學藝。Pachelbel很高興的收下了這個徒弟。 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并不是彈琴,所以幾乎不把精力花費在鋼琴上冊悶,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責罵。Barbara Gabler心里委屈,但還是一直跟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終于有一天Pachelbel對Barbara Gabler說:“你走吧,你真的不適合彈鋼琴。
卡農是一種音樂體裁,在卡農中最廣泛為現代人所知的是約翰·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創作的《譽枝知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創作的D大調卡農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for 3 violins & Basso Continuo in D major,T. 337),作品編號:T. 337。通常人們更多的關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農,并簡稱為《D大調卡農》(Canon in D)。音樂家帕海貝爾是當時在德國J·S·巴赫出現以前最著名的管風琴演奏家,他有大量的管風琴作品。他與J·S·巴赫的父親私交甚好,是巴赫姐姐的教父,他是巴赫哥哥的老師,而巴赫的音樂啟蒙來自于他的這位哥哥,所以帕海貝爾也能算是“音樂之父”J·S·巴赫的師祖。 《卡農》最原始的版本今天已無緣聽到,但后世名家的不斷演繹卻不時推出《卡農》的絕美樂章。 許多交響作品里都會用《卡農》的技巧部分,比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等。1966年的維也納音樂節上,大指揮家卡拉揚帶來的《卡農》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1985年,鋼琴名家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問世,帶來了他獨自改編的鋼琴版本《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使得鋼琴演奏《卡農》的浪漫風廣為流行。
《約翰·帕赫貝爾卡農》是德國作曲家知汪約翰·帕赫貝爾最著名的作品。因為它是最著名的卡農樂曲,有時也常以“卡農”代指。然而實際上卡農(Canon)并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
卡農(Kanon)在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吉格(Gigue)則是“舞曲”。D大調卡農作于1680年,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原版由三個小提琴演奏,并以大鍵琴和大提琴及魯特琴伴奏。
擴展資料:
《卡農》曾被采用成廣告的背景音樂,例如:
1、可口可樂全城喝球廣告
2、ABB廣告
3、潘婷泰國版廣告(只提供泰語):
廣告講述粗猛亂一個少女為了理想而奮斗的故事,背景音樂就用了卡農,YouTube上有近三百萬的觀看次巖檔數。
4、夏普推出的AQUOS平面電視(經過改編)
5、now財經臺的宣傳廣告(投資決策篇)
以上就是卡農音樂的全部內容,卡農Canon是一種曲式的名稱,這種曲式的特征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復同一段樂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