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數學

三年級下冊數學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書北大電子版

  • 數學
  • 2023-06-08
目錄
  • 北師大三年級期中試卷
  • 三年級下學期北師大版
  •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學目錄
  • 三年級下冊數學書北大電子版
  • 數學北師大三下電子課本

  • 北師大三年級期中試卷

    教學內容】新世紀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39-41頁

    【教材分析】

    “面積”的認識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是新教材中的新增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面積這個概念,它是學生學習本單元內容的基礎。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認識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一是結合四個比大小的具體實例,讓學生獲得對面積的感性認識,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二是進行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讓學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進行測量、比較的優點,從而為后面學習面積單位做好鋪墊;三是通過在方格紙上畫圖的活動,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這個數學事實。

    針對教材編寫特點,教學中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時,讓學生舉例說明身邊物體的表面或圖形的大小,豐富學生對面積的感性認識,從而使學生真切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更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本節課的教學還要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作為重點,發展空間觀念不能靠紙上談兵,必須以學生自己的空間知覺和體驗為基礎,各種活動要讓學生親身經歷,使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生動的過程中自覺體驗、感悟,特別是“估一估”、“擺一擺”的活動,學生借助學具“圖章”和“硬幣”擺滿長方形和正方形后,能清楚的感受到長、正方形面積的含義,這樣就使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同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體驗到創新的愉悅。在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發現不同的比較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形時,鼓勵學生設計的圖形既要準確又要有創意,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創新是課堂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

    【學生分析】

    學生在此學習之前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他們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長畢咐派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及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平行四邊形等,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在日常生活中也積累了一些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經驗。有初步的實踐活動的經驗,能主動地研究問題,敢于創新,有初步地獨立設計研究方案的能力,有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初步的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我發現很多學生已經知道“面積”這個詞語,對于面積的學習有迫切的需求,更手賀有一些學生已經知道計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方法,但對面積的含義并不能說清楚。可見,對學生來講,要建立起清晰的“面積”概念還比較困難,很容易將“面積”與“周長”混淆。

    因此為利于學生學習,教師在課前為學生準備了大量的學具(剪刀、五分硬幣、印臺、印章、透明方格紙、長方形紙、正方形紙等)。教學設計力圖結合學生熟悉的實例和具體的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在課堂教學中把“比一比”、“估一估”“擺一擺”、“畫一畫”等數學活動,變成學生親身經歷的、實實在在的、生動的體驗過程,力爭使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另外,在本節課中借助比較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大小的過程,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通過交流、比較、評價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同的策略,學生能從中學到估測的方法,分享用估測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簡晌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

    2.在活動中發展動手操作能力,直觀估測能力,發展空間知覺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積極探究,從而體驗到比較策略的多樣性,體驗創新的愉悅。

    4.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神奇,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面積含義

    1.談話引入

    (教師板書“面積”)

    ① 同學們,在生活中你聽過“面積”這個詞嗎?你認為“面積”是什么意思?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師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②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評價。

    觀看課件演示:一塊草坪,鋪滿青草,感知草坪的面積

    (借助直觀觀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物體表面的大小

    ①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感受一下它的大小

    想一想,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比這本數學書的封面小?

    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面比這本數學書的封面大?

    (借助學生的聯想,找到一些物品的“面”,在“摸一摸”的過程中,使學生對“面”有了初步的認識,初步體會到物體的面有大小、并且是可以比較面的大小的。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的聯系現實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引入,使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輕松地感受到什么是“面”,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小結:這樣的面還有很多,我們剛才比較的都是“物體的表面”(教師板書:物體的表面)。

    ②請同學們拿出香皂盒,任意選出兩個面比較它們的大小,要求先用眼睛觀察,也可以用手摸摸,然后再比一比、說一說。

    獨立思考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這個環節借助香皂盒學習,既突出了面在體上的數學事實,又隱含了兩個長方形比大小的方法,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3.封閉圖形的大小

    教師出示三個圖形,請同學辨認。(教師板書:封閉圖形)

    任意選出兩個圖形比一比它們的大小。

    4.揭示概念

    (學生交流后,教師將板書補充完整:

    物體的表面

    或 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封閉圖形

    教師板書的同時,請同學說一說什么是面積。)

    (為使學生對面積有比較清晰、全面的認識,教學設計時分為兩個層次,由實際生活中物體的表面逐步過渡、抽象到平面圖形,體現由普遍到特殊,由一般到個別的認識過程。)

    教師說明: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是面積,今后再說面的大小,就可以用上“面積”這個詞,能做到嗎?

    (提出明確的要求,有意識的要求學生學會用數學語言來表述。)

    二、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

    教師出示一個正方形(正方形面積與長方形面積接近)

    1.用正方形的面積分別和這三個圖形的面積進行比較,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比較大?(教師語速要慢,強調“面積”,暗示學生思考什么是面積,怎樣比較這幾個圖形的面積。)學生通過觀察,直接比較。

    (在比較過程中,引導學生體驗到圖形面積大小差異明顯的,可以通過觀察直接比較,并制造矛盾沖突,長方形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相近,引發學生的思考,促使學生內心自然生發出尋找比較策略的需求,變教師要求學生進行比較的過程為學生自主、主動的探究過程。)

    2.長方形和正方形比較,到底誰的面積大一些呢?看起來,我們要想一些好方法,請每位同學先獨立思考,你打算怎樣比較?(每人拿出圖形)

    教師說明: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一些學具,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也可以借助一些學具。

    活動要求:

    (1)先看看有哪些學具,每位同學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2)動手操作,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如果選用相同的學具,也可以合作完成。

    (3)比較后,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你是怎么比較的。

    學生獨立思考后,動手實踐,鼓勵學生思考不同的比較方法。最后,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研究收獲,分享研究的成果。

    3.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體驗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每個人的想法都成為一種課程資源,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補充、完善,不斷吸納他人的觀點,實現資源共享。這種資源共享不僅僅是簡單地解決了知識上的問題,更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的快樂,同時享受到積極思考獲得成功的喜悅。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各種不同的比較方法,感受到方格在比較中的優勢。)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小結:比較方法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剪剪拼拼的方法,另一種擺硬幣、印圖章、方格圖等都是借用了一個統一的面積作標準,通過它們數量的多少來比較面積的大小。

    (滲透方格圖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作用,為后面學習“面積單位”做了有益的鋪墊。)

    三、設計圖形,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

    1.觀察并數一數

    教師在方格紙上畫一個圖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它的面積等于幾個方格?

    學生觀察后直接口答

    2.試一試,自己設計

    (1)畫一個面積等于7個方格的圖形

    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后,教師提出要求:

    要求畫的圖形要準確,面積應等于7個方格,還要有特色,有自己的創意。

    (教師充分地引導學生理解活動要求,在設計圖形的過程中,加深對面積含義的認識。這個問題有很大的創造空間,學生不僅可以按要求畫出圖形,還可以富有自我設計的特色,體現個性。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創新,提供時空,使每個學生都能展現自我的想象力、創造力,富有個性的學習。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會激發起學生創新的欲望。長此以往,學生內心深處會根深蒂固的形成創新的意識,只要教師善于引導,我們的學生也可以把“創新”作為一種習慣。)

    (2)學生獨立設計

    (3)組織學生交流展示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使學生發現:雖然每個人畫的圖形面積都是7個方格,但它們的形狀不同。)

    四、試一試,比一比

    教師出示幾組圖形,請學生分別比一比每一組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最后,出示一組方格數相同,但面積大小不同的圖形。

    1.學生獨立觀察,進行比較。

    2.全班交流:在學生出現問題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思考:為什么方格數相同,而面積大小不同?

    教師小結:測量的標準不統一,就無法比較。要用同樣的標準去量,國際上就規定了統一的面積單位,例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這些面積單位就是我們今后要繼續研究的新問題。

    (在學生比較的過程中,再次理解面積的含義,同時感受到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比較的優勢,以及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比較的前提條件,同時在本節課的尾聲揭示新的問題,引發學生繼續探索研究的欲望。)

    五、全課小結(略)

    三年級下學期北師大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39頁——41頁。

    【教材分析】

    《面積》這一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什么是面積、量一量、擺一擺、鋪地磚。《什么是面積》是本單元的起始課。本套教和升材為了改變過去偏重面積計算和單位換算,不重視培養和發慌學生空間觀念的現象,把面積的含義單獨列開教學。教材安排了以下幾個實踐活動:一是創設生活具體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二是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活動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三是通過畫圖的活動加深學生對面積的認識。教學中,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多多舉例說出身邊物體的表面或圖形的大小,使學生對面積有更感性的認識,真切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比較過程中,讓學生親歷活動的整個過程,體驗知識的形成,培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節課也注重了學生創造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活動中溝通、交流,自覺地使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分析】

    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也認喚尺老識了正方體、長方體等立體圖形,了解了它們的特征,也學習了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到五年級時,他們還將學習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計。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學生也有比較豐富的經驗。在學習中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對兩個圖形面積大小進行比較,在這一活動中將讓學生大膽利用學具,想出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思考并擇出更科學準確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體驗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面積的大小。

    2、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創設有目的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團結協作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具袋(正方形與長方形每生各一個,剪刀、固體膠、小紙片、硬幣等)

    2、學生準困州備:學具袋(正方形與長方形每生各一個,剪刀、固體膠、小紙片、硬幣等)

    【學法引導】

    觀察比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團隊協作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理解面積含義,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手掌面及數學書封面引出物體表面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面積)

    2、以淘氣想加入到同學們當中來,出示課件引出: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二、初探面積的含義。

    1、感知:

    ① 尋找身邊物體的面積,學生舉手回答。

    ② 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同桌互說并舉手回答。

    2、學生活動: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

    ① 教師出示長方形與正方形。學生猜測圖形面積的大小。

    ② 學生動手操作,利用學具袋中的學具想出多種方法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師巡視指導。

    ③ 學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學生選擇測量面積比較準確的方法。

    ④ 師引出數格子的方法。

    三、應用。

    1、(課件出示)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生觀察后舉手回答。

    2、出示兩個正方形,學生討論并判斷是否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讓學生知道比較時格子的大小要一樣。

    3、書本40頁畫一畫。

    四、拓展(小小設計師)

    在方格紙中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圖形貼畫。

    1、由智慧老人送禮物引出。

    2、教師提出活動具體要求。

    3、投影儀展示學生部分作品,并比較圖形面積大小。

    五、總結

    在今天的學習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學目錄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什么是面積》。 【教材簡析】 “什么是面積”是北師大版第六冊第四單元面積的第一課時。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知識,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們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為他們后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整個數學幾何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學生在生活中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體會,為了直觀認識面積的含義,教材在安排上分三個層次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體會。第一層次通過比較數學課本與語文課本、硬幣、手掌、樹葉四個實物面積比大小的活動,讓學生獲得對面積的感性認識。第二層次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的面積,通過比較,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概念,又使學生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特別是感知正方形進行測量、比較的優點,更為后面學習面積單位作好鋪墊。第三個層次是通過在方格紙上畫圖的活動,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并體驗一個數學事實,即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特征,知道了圖形的周長,并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而且已經具備了初步觀察、評估、驗證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目標】 1. 參與認知過程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 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碰冊簡較策略的多樣性。 3. 在活動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結合實例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探索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設想】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面積的含義,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過渡,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習好本節內容,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為后續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加強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提高知識攝取的效笑褲果。 1.課上我采取與姿仔學生合作互動的方式完成導入,這樣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營造了和諧 的課堂氛圍,又自然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體會物體表面有大有小,對于封閉圖形的理解,我通過在課件演示封閉圖形并讓孩子指出面積,感知封閉圖形的面積,并利用種草種不完來解釋不封閉圖形沒有面積等活動,讓學生親歷了面積形成的過程。 2.在探索比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大小時,是先讓學生體會觀察法和重疊法之后,再通過小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優化畫格子法。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本節課練習的設計,力求緊扣重點,面向全班學生,因材施教。最后的創意大比拼,詣在讓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基礎上了解面積相同,形狀可以不同。 【教具】 多媒體課件、兩片樹葉。 【學具】 硬幣(一角和一元)、一平方厘米的塑料片、10×10透明膠片、直徑為2厘米的塑料圓片、彩筆、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附頁2中6)。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師:(出示數學書和信息書)同學們熟悉這兩本書嗎?它們什么是一樣的?學生會說到是大小一樣,追問: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學生會嘗試說出是面一樣大,或是會用手摸書的封面來解釋。然后,師對全體生:我們大家都來摸一摸,再來說一說,數學書和信息書的封面一樣大。 生:主動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學生也來摸。 【設計意圖: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面”上來】 師:那這兩枚硬幣呢?有什么不一樣嗎?誰的面大,誰的面小呢? 師:這是老師的手掌面,你們的手掌面在哪?誰想和老師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這兩片樹葉有面嗎?(在展臺展示一名學生摸的過程)誰的面大,誰的面小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對面的初步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探究新知做鋪墊】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積概念 (1)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師:我們剛才摸到的都是物體什么?(表面)比的又是什么?(物體表面的大小) 【設計意圖:雖然本課沒有要求對物體表面的概念進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導學生認識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中,從物體的一個面開始,讓學生認識到物體一個面的大小就是這個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意識到物體的表面有時是由多個面組成的。為學生的后繼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小結:通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有大有小。 師:我們就說物體表面 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地摸物體的表面,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滲透了面積大小相對性的數學思想,為學生學習“面積”建立了感性認識,同時體現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2)結合具體實例理解面積的含義。 師慢說: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誰能把這句話完整地。 師:課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幾個人說) 誰能像老師這樣其它面的面積?并用學生舉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說一說。 屏幕展示書上四幅圖抽象成平面圖形的過程。 師:這些圖形能通過摸來感受它們的大小嗎?這些圖形有大小之分嗎?那也就是說這些封閉平面形也有面積,誰能它們的面積是指哪里呢?有什么辦法能夠把面積呈現出來? 生:指出面積,課件演示(用單一顏色涂色) 師:為什么是封閉圖形呢?(課件演示將一幅圖擦拭一些。)若這里種草,能種完嗎?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封閉”一詞】 師:誰能說一說什么是面積?(指出幾名學生描述) 完成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學生齊讀,師板書課題) (4)聯系生活拓展。 誰還能舉例生活中、學習中還見過哪些物體表面、封閉的平面圖形面積嗎? 先小組說,再集體交流。(幫助學生完整表述) 小結:看來面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觀察,就會發現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看老師——自己嘗試——創新舉例”一系列實踐,認識面積的概念,從直觀形象到抽象,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積的表象】 2.動手操作、比較大小,正確理解面積的意義 (1)直接觀察比較 出示兩個大小懸殊的三角形比較面積大小(觀察法和重疊法) 再出示41頁練一練第一題。 【設計意圖:學生及時鞏固新知,并培養了直觀估測的能力,發展了空間觀念。】 (2)借助比較 師:有些圖形我們直接觀察就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現在請同學們看這兩個圖形(附頁2中圖6)誰的面積大? ①提問:猜一猜,哪個圖形面積大些? ②找驗證策略: A.到底哪個結論是正確的?能不能結合學具袋里的學具想辦法來驗證? B.個人嘗試 C.小組同學交流,相互說一說。歸納小組的辦法。 D.小組代表展示驗證,并說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現這樣四種方法:折疊、用圓形圖片擺、用小方塊擺、用透明膠片的格子比較 。 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反思和評價。(在匯報多樣比較方法時,按由繁到簡的順序,如:先是剪后重疊比的;然后是用圓片擺的;最后是數格子的;……這個在學生活動時由教師巡視發現確定匯報順序。) (3)師小結: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驗證過程必須科學、認真。大家覺得哪種方法更好些呢? 【設計意圖:通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多種比較方法(“觀察法”“剪拼法”“擺圖形”“數格子” “統一標準”),讓學生參與了合作與交流的活動,在交流中學生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要“統一標準”,從而順利驗證猜一猜的答案,體驗了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學生上臺交流展示自己的辦法,不僅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教師和同學的肯定,使自身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實踐應用 1.直觀感受圖形面積的大小 練習41頁的2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及時鞏固新知并滲透數格子比大小是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 2.創意大比拼 練習40頁畫一畫。 讓學生先說一說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樣?什么不一樣?學生自己嘗試畫,先完成的同學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畫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體會形狀不同的圖形,面積可能相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對面積的認識,讓學生自由想象,畫出各種圖形,然后組織交流,并讓學生直觀感知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四)總結收獲 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使學生再次鞏固所學的知識,達到充分吸收掌握的目的。】

    三年級下冊數學書北大電子版

    教學內容:

    教材第21頁~22頁“1噸有多重” “練一練”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噸 = 1000千克” ,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過程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

    情感目標:滲透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的思想,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快樂。

    教學重點:

    認識“噸” ,掌握“1噸 = 1000千克” 。

    教學難點:

    認識和明確“噸”的實際意義。

    教學具準備:

    電腦課件

    教 學 過 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材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配羨缺

    出示課件:

    森林里來了什么?

    我們一道來看看它們在說什么?

    聽了他們的對話,你想說什么?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1噸有多重”

    板書課題“1噸有多重”

    觀察并發表個人見解

    提出想弄明白的問題。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材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逐一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

    1、感知1噸有多重。

    ⑴電腦逐一出示一個個情境,讓學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說一說。

    ⑵通過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⑶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質量是1噸。

    一箱蘋果的質量是10千克。一付啞鈴的質量是5千克。一袋大米的質量是100千克。一頭牛的質量是500千克。

    請各小組合作完成。記錄員做好記錄。

    ⑷現在你知道了哪些物體的質量是1噸了嗎?請閉眼想一想。

    2、探究噸、千克、克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⑴你們知道哪些質量單位?

    ⑵你能把這些質量單位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嗎?

    ⑶你知道每兩個質量單位之間的進率嗎?

    ⑷你知道“噸”可以用哪個字母來表示。

    ⑸下面各題你會填嗎?

    4噸 = ( )千克

    6000kg = ( )t

    8kg = ( )g

    15t=( )kg

    3、在什么情況下要用噸作計量單位?

    ⑴同學們,生活中培辯你是否觀察到用噸作計量單位的例子。

    ⑵我們一道來看看生活中的這些例子派畢。逐一出示教材中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圖意。

    學生通過看圖觀察、估算、互相說等活動感知1噸有多重。

    學生自由選擇先獨立思考,后小組合作完成。

    學生閉眼感覺。

    學生互相說后,個別回答。

    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個別發言。

    學生觀察圖片說圖意。

    三、鞏固練習,提高能力

    教材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本第22頁練一練1、2、3及數學故事

    1、小淘氣想請同學們幫助解決一些問題,你們愿意嗎?

    ⑴出示第2題

    ⑵出示第3題

    2、“曹沖稱象”

    ⑴結合圖片請學生說故事。

    ⑵根據記錄表你知道大象有多重嗎?

    小組合作計算這頭大象有多重。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快樂嗎!還有什么想弄明白的問題嗎?下一節可我們再繼續研究。

    學生獨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再個別說思考方法再。

    學生獨立填寫后先同桌說想法,再全班交流。

    學生講“曹沖稱象”的故事。

    學生交流看法。

    學生根據記錄表計算這頭大象有多重。

    學生互相談想法。

    數學北師大三下電子課本

    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變化、槐銷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所教知識的內容,找出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么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么學習方法和教學方培大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鉛中游的放矢。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 色欲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老子午夜精品无码怎么打|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亚洲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 亚洲va无码va在线va天堂|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视频| 国产午夜无码片免费|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爆乳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偷拍| 日韩爆乳一区二区无码|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无码专区HEYZO色欲AV|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柚蜜| 亚洲爆乳大丰满无码专区| 777爽死你无码免费看一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仓本| 中文字幕丰满乱孑伦无码专区 |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国产Av激情久久无码天堂| 熟妇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AV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