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自然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下列幾方面: ①研究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群落等)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相互轉化的過程;②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動態,從整體上闡明它的發展變化規律,探求進行調節和控制的途徑,那么,綜合自然地理學?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地理學科的主要分支包括自然地理學等,以下是關于自然地理學的詳細分支:
一、綜合性分支科學綜合自然地理學:側重于研究不同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整體性,探討自然環境的整體特征。 區域自然地理學:關注特定地理區域內自然環境的特征及變化,分析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和相似性。 古地理學:通過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的自然環境變化,揭示地球表面自然環境的歷史演變過程。
二、部門性分支科學地貌學:專門研究地表形態及其演變過程,探討地貌的形成、發展和分布規律。 氣候學:探討大氣環境特征及其變化規律,研究氣候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 水文地理學:關注水資源的分布、流動及循環,研究水文現象的空間分布和時間變化規律。 生物地理學: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地理分布,探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維持和變化機制。 冰川學:專門研究冰川的形成、發展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分析冰川作用對地球表面形態和氣候的影響。
這些分支科學共同構成了地理學科的龐大體系,為深入理解地球表面自然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自然地理學研究生階段主要學習的課程包括:
地球概論:幫助學生理解地球的基本結構和演化過程。
測量與地圖學:教授學生如何使用現代技術進行地理信息的采集與分析。
氣象學與氣候學:深入講解大氣現象及氣候變化規律。
地質學基礎:讓學生掌握巖石、礦物和地層的基本知識。
土壤地理學:探討土壤的形成、分布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水文學:涉及水循環、水資源管理和水文災害等內容。
地貌學:研究地表形態的形成過程和特征。
植物地理學:關注植物在不同地理環境中的分布規律。
綜合自然地理學:將上述各個學科知識綜合起來,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的自然地理學概念。
環境學概論:讓學生了解環境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中國自然地理:聚焦于中國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環境。
世界自然地理:擴展到全球范圍,探討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學校和課程設置可能會有所差異,具體課程安排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上述課程共同構成了自然地理學研究生階段的核心學習內容。
摘自新浪博客
一、人地關系學派
1.地理環境決定論:強調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拉采爾、森普爾、亨丁頓)
2.或然論/人地相關論:強調人在與環境的關系中是一種積極的力量。(白蘭士、白呂納)
3.適應論:強調應當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問題。(羅克斯比)
4.生態論:強調地理學是“人類生態學的科學”,旨在于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所作出的活動。 (巴羅斯)
二、區域地理學派
指出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研究地區間的差異性。代表人物有李希霍芬、赫特納、哈特向。李希霍芬將地理學分為特殊(區域)地理學和普通(系統)地理學,并且他還將地理區進一步劃分為:主要單元、主要區域、景觀或小區、地方。赫特納提出應注重空間分布及變化的研究。哈特向提出區域差異是區域地理學研究的重點。
三、景觀學派
指出文化景觀形態學和景觀研究是地理學的主題。代表人物有施呂特爾和蘇爾。施呂特爾認為地理學應著眼于可見景觀的研究,探討未經人類活動重大改變以前的景觀轉變成人類文化所創造的文化景觀的整個過程。蘇爾則探討人類按照其自身標準把地表改變成文化景觀的問題。
四、區位論
主要有杜能農業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廖什經濟區位論和巴朗斯基的地域生產綜合體。
1. 自然地理學是一門專注于探索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空間分布差異、形成與發展變化規律,以及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學科。
2. 該學科的研究范圍涵蓋了未受人類活動顯著干擾的自然環境,以及長期受人類直接作用而產生顯著變化的人為環境。
3.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球表面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圈層。
4. 這個環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部能量和生物能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復雜性超過了地球上的其他圈層。
5. 隨著自然地理學的不斷進步,其研究主題越來越廣泛,主要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結構、成因、變化動態和發展規律等方面。
6. 研究還著重于探索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物質和能量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以及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7. 此外,自然地理學還致力于研究特定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對自然條件和資源進行評估,為區域發展提供科學支持。
8. 該學科還關注人類環境的變化趨勢、發展動向和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的利用和治理策略。
9. 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其他自然科學的融合,促成了許多分支學科的形成。
10. 綜合自然地理學是專注于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綜合特征的學科,而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可以根據研究特點分為綜合性和部門性兩大類。
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綜合自然地理學的萌芽階段。德國的洪堡德把自然界當作一個統一的整體來研究,并注意自然界的因果聯系。他的研究成果為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堅持洪堡德關于自然界統一的觀點,主張地理學必須限于研究地球表層,即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觸的地方。他認為除了首先把世界看成是一個整休,還要考察地球表面更細小的片段,地球表面的任何一個區域都是多個自然要素的集合體,從而發展了洪堡德的綜合自然地理學思想。
俄國的道庫恰耶夫創立了自然地帶性學說,闡明了自然綜合體的概念,認為地表所有的自然地理成分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并作為一個復雜的物質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斷發展變化。
李希霍芬和道庫恰耶夫所開創的綜合自然地理學方向,在德國和蘇聯都得到發展,并在二十世紀20~50年代逐漸形成了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基本體系,這一時期是近代綜合自然地理學發展階段。
在德國,景觀學說往往代替自然綜合體學說。帕薩爾格就首次用景觀一詞作為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他認為景觀型是一種空間體系、一種相關要素的綜合體,自然地理學應主要從小區域或地段著手研究。
蘇聯的景觀學說是以道庫恰耶夫的自然地帶學說為基礎,由貝爾格提出的。
以上就是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全部內容,1.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2.氣候(氣候類型,氣溫,降水)3.地形(地形類型,海拔,地貌)4.水文(流量,汛期,結冰期,含沙量,水系發育)5.土壤(種類,肥力)6.植被(種類,分布狀況)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