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pcr技術在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 食品微生物檢驗項目 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有哪些 女生做微生物檢測有發展嗎 食品微生物實驗室日常工作
法律分析: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等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體健康的物質含量不可超過食品安全標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三十四條 禁止生產經營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一)用非食品原料生產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體健康物質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為原料生產的食品;(二)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生物毒雹謹素、重金屬等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體健康的物質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備穗;(三)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生產的食品、食品添加劑;(四)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五)營養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六)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摻假摻雜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劑;(七)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獸、水產動物肉類及其制品;(八)未按規定進行檢疫或者檢疫不合格的肉類,或者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制品;(九)被包裝材料、容器、運輸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劑;(十)標注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十一)無標簽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源滾基;(十二)國家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十三)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規或者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
《仔鎮高職高專賀戚扮十一五規劃教材·食品類系列·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是高職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女食品類系列之一。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從事食品衛生檢驗工作的技術人員通過禪灶《高職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食品類系列·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也能在較短時間內達到學以致用。
食品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有哪些
我國每年帆棗發生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約數十萬起,發病數約千萬人次。此類疾病發病率極快,若不能及時確診、對癥治療,后果將非常嚴重。此外,一些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突發事件引發的食品安全突發事件,也需要及時、快速、準確地給出結果,為應急處理等工作提供科學依據。要保證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除了對生產產品進行檢測之外,從種植基地、到眾多流通環節的整個產業鏈都需要進行質量保障,比如大型農貿批發市場、超市者轎察、甚至省級高速處等等,在這樣的需求下,快速檢測也將有很大的應用空間。綜合來看,以試劑盒、ELISA、PCR、納米生物技術、生物傳感技術、便攜式分析儀器等為代表的快速檢測、 移動檢測技術在中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中首茄必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快檢技術的應用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準確度、檢出限、精密度、重復性、再現性、抗干擾性等。由于現在的檢測多是微量或痕量檢測,對儀器和人員的要求都很高,檢測的前處理要求也高,但是快速檢測技術作為準確定量檢測的前期輔助篩查,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檢測,為后期定量檢測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檢測速度。
2013年 第1期 廣 東 化 工 第40卷 總第243期· 75 ·
食品微生物檢測新技術及發展趨勢
(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食品部,福建 廈門 361101)
[摘 要]文章就近年來出現的ATP 生物發光法、免疫磁性分離技術、流式細胞術、核酸探針等技術在食品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進行綜述,并對這些技術的發展前景進行探討。
[關鍵詞]食品微生物;發展趨勢;檢測
[中圖分類號]TQ0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865(2013)01-0075-02
劉翔軍
New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Food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Liu Xiangjun
(Xiamen Food Division SGS-CSTC Standards Technical Services Co., Ltd., Xiamen 361101,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ATP bioluminescence, Immuno-magnetic capture, flow cytometry, nucleic acid probe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food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echnologie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food microbiological;development trend;testing
目前,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仍是世界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問題。加工食品所含菌的種類、數量,常隨原料的生產環境及細菌學質量、工廠環境與操作人員的衛生及處理狀況、制品貯運狀況等而異。由于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廣泛發生,嚴重影響人民的健康,因此食品微生物檢驗工作對評價食品衛生質量,保證消費者飲食衛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傳統的食品微生物檢測通過不同微生物在某種培養基中生長繁殖,所形成的菌落特征有很大差異,而同一種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培養特征卻有一定穩定性,以此可以對不同微生物初步篩選,再通過鏡檢、生化鑒定、血清學驗證等技術鑒別各種微生物。傳統檢測方法的步驟繁瑣、檢測周期長、成本高等缺點。因此,研究靈敏度更高、特異性更強、簡便快捷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和方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微生物檢測技術和體系迫在眉睫。文章將介紹幾種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新技術及其發展趨勢。
ATP 再與熒光素-熒光素酶生物發光劑作用,用發光檢測儀測定ATP 與發光劑反應的生物發光量。通過預先測定的ATP 標準曲線坦余,得出活菌的總ATP 量,即可得出細菌總數。 1.3 ATP生物發光法檢測設備
市場上已出現了大量的ATP 檢測儀。從全自動儀器到小型、便攜式儀器都有。例如,Millipore 公司的Microstar 、BevScreen 、SteriScreen ;美國Maxwell 公司的LumiMax-c(96孔板型) ;Berthold Detection Systems公司的管式、板式化學發光儀;Promega 公司的GloMax TM 發光檢測儀及相應的檢測試劑盒等。其中尤以Millipore 公司的Microstar-RMDS 系列(rapid microbial detection system)應用最為廣泛。RMDS 的結構組成汪信納包括:樣品過濾膜、ATP-生物發光化學反應器、熒光增強及數據處理。將待測樣品用650孔疏水分隔的過濾膜(孔徑0.45 μm 、直徑47 mm)過濾,而后將膜溫育一段時間(檢測酵母時可不經溫育直接檢測) ,再將膜從培養皿上分離后烘干。接著向膜上噴灑ATP 萃取劑(其中含有乙醇) ,再烘干后,向膜上噴灑熒光素-熒光困沒素酶。理論上說,每個微菌落都會形成一個熒光斑,RMDS 的熒光增強則將每個微菌落發生的熒光加以成千倍的增強并用偶聯的照相機記錄下熒光圖像。而后自動圖像處理器會分析熒光強度等數據并由此計算出微生物的數量。RMDS 附帶的會記錄圖像和數據,存檔以待進一步的分析[4]。
1.4 ATP生物發光法的發展趨勢
以下幾點是ATP 生物發光法可以嘗試的發展方向:(1)將革蘭氏染色法與生物發光法結合起來,確定細菌的革蘭氏陽性陰性。不同的菌種有特定的DNA 序列,(2)將生物發光法與DNA 分子識別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檢測出菌落總數,而且可以鑒定菌種;(3)發光檢測儀的靈敏度的進一步提高,重復性的保證等。(4)免疫磁分離技術應用于ATP 生物發光法,二者結合使靈敏度大大提高。
1 ATP 生物發光法在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
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三磷酸腺苷又稱腺苷三磷酸) 生物發光法以其簡便、快速、高靈敏度等特點,具有其它微生物快速檢測方法不可比擬的優勢,現已應用于食品工業的眾多領域。例如,用生物發光法測定肉類食品中細菌污染情況;以及乳制品中乳酸菌的測定、啤酒中菌落總數測定、調味品及脫水蔬菜的細菌學測定等。
1.1 ATP生物發光法原理
ATP 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典型代表。ATP 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個相連的磷酸基團構成的核苷酸。ATP 有兩個高能磷酸鍵,一個低能磷酸鍵。每個高能磷酸鍵水解時,可產生30.54 kJ/mol的能量。ATP 是細胞內特殊的自由能載體,廣泛地存在于細胞內,如細胞核、細胞溶膠、線粒體等。易水解,且水解時可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但水解易受細胞內環境的pH 、Mg 2+濃度等的影響。在活的生物體中,ATP 被用于貯存和傳遞化學能,當生物體死亡后,在胞內酶的作用下,ATP 很快被分解掉。因此,測定樣品中的ATP 濃度,即可推算出活菌數[1]。每個細胞的ATP 含量大致是一定的,如大腸桿菌是1.4×10-18 mol/細胞,乳酸菌是1.9×10-18 mol/細胞,則由此可以推算出細菌數量。但由于實際檢測中除含有細菌外,還含有酵母等其他微生物,而酵母菌中ATP 的含量通常是細菌中ATP 含量的100倍左右[2]。因此,若同時又全部換算成酵母菌的活菌數量,則樣品中活菌數應介于二者之間。 1.2 ATP生物發光法檢測步驟
ATP 生物發光法的檢測步驟大體包括[3]:取樣、樣品ATP 的萃取、添加熒光素- 熒光素酶、測定生物發光量、求出ATP 濃度和活菌數。通常,樣品未經處理是不能測定ATP 的。測定時需先將樣品與ATP 提取劑混合,使細胞膜和細胞壁溶解,釋放出ATP 。ATP 提取劑是以表面活性劑為基質的專用試劑。然后,提取出的
2 免疫磁性分離技術在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
免疫磁性分離(Immuno-magnetic capture)技術是依賴于免疫磁性微球的一種分離技術,已應用于醫學、生物學以及環境和食品衛生檢測等方面。由于食品檢樣常為固液多相混合體,采用常規方法難以將少量的致病微生物分離出來。借助免疫磁性分離技術,可以達到快速分離的目的。免疫磁性分離技術與常規檢驗方法相比具有顯著的優點,可以很快地在含有大量雜菌的懸液有選擇性地分離出目的微生物,并節省時間。 2.1 免疫磁性分離技術原理
免疫磁珠法分離技術基于細胞表面抗原能與連接在磁珠上的特異性單抗相結合,在外磁場中,通過抗體與磁珠相連的細胞被吸附而滯留在磁場中,無該種表面抗原的細胞由于不能與相連著磁珠的特異性單抗結合而沒有磁性,不在磁場中停留,從而使細
[收稿日期] 2012-12-06
[作者簡介] 劉翔軍(1984-),男,福建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為食品微生物檢驗。
2016版新標準解讀
1、GB4789.2-2016菌落總數測定
2、GB4789.15-2016霉菌和酵母計數
3、GB4789.3-2016大腸菌群計數
4、GB4789.10-2016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
5、GB4789.4-2016沙門氏菌檢驗
6、GB4789.5-2012志賀氏菌檢驗
7、GB 4789.40-2016 克羅諾桿菌屬(阪崎腸桿菌)檢驗
8、GB4789.41-2016腸桿菌科檢驗
9、GB4789.6-2016 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檢驗
10、GB4789.8-2016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檢驗
11、GB4789.30-2016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檢手行
12、GB4789.35-2016 乳酸菌檢驗
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
1、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快速檢測食品及水中致病菌(示范操作)
2、克羅諾桿菌屬(阪崎腸桿菌)PCR快速檢測技術
3、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血清型PCR快速鑒定技術
微生物實驗室質量控制與管理
生產環境監測
1、生產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沉降菌坦棚、浮游菌)
2、生產環境、設備表面微生物監測
以上是關于食品微生物檢驗標準的相關信息,畢信嘩由百檢檢測整理,希望幫助到你,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