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溶液?初中化學中溶液的相關知識梳理如下:溶液的定義:溶液是由至少兩種物質組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質以分子或更小的質點分散于另一物質中。溶液的基本性質: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濃度和性質完全相同。穩定性:當外界條件不改變時,溶液長時間放置不會發生變化。溶液的組成:溶質:被溶解的物質。溶劑: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那么,初三化學溶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Fe(NO3)2
因為有氣泡所以肯定鐵有剩余
只要溶液中還存在AgNO3和Cu(NO3)2
鐵就一定會與他們發生置換反應
所以
不存在這兩種溶質
只有硝酸亞鐵
2.Ag
因為沒有氣泡產生
所以一定沒有鐵
鐵先與硝酸銀發生置換反應
后與硝酸銅反應
不確定在與硝酸銀反映后是否有剩余的鐵與硝酸銅
所以
一定有銀
可能有銅
3.AgNO3
用方程式說明吧
AgNO3+HCl=AgCl↓+HNO3
溶液:均一穩定(特征)的混合物(宏觀分類)
乳濁液:不均一 不穩定的混合物:小顆粒液滴構成
懸濁液:不均一 不穩定的混合物 大顆粒構成
液體與液體配置溶液用體積分數
鑒別溶質 溶劑 :
液液:體積大的是溶劑(只要有水都做溶劑)
固液:液體作溶劑
溶液的電離:溶解時形成能自由移動的離子,叫做電離。
有些物質向水中擴散,吸收熱量如硝酸銨(NH4NO3 )
有些與溶劑的分子、離子作用 生成水合分子、離子,并且放熱如 氫氧化鈉(NaOH)
氯化鈉溶液的三個性質:
凝固點降低
沸點升高
導電
溶液溶質質量分數=溶質質量÷溶劑質量×100%
稀釋溶液:加入溶劑 加入稀溶液
濃縮溶液: 蒸發溶質 加入濃溶液 加入溶質
碼字很辛苦!
1、50克5%的氯化鉀溶液,若將其溶質質量分數變為10%,/蒸發掉25克水。
2.現有100克12%的硫酸溶液。1.若使其溶質質量分數增大一倍,需蒸發掉50克水?若使其溶質質量分數減小一半,需增加100克水。
3.溶質質量分數為8%的食鹽水,蒸發掉50克水后,溶質質量分數增大一倍,原溶液中溶質質量是8克。
4.現有mg溶質的質量分數為a%的硝酸鉀溶液,為使其溶質質量分數增大一倍,應蒸發掉的水的質量0.5mg。為使其質量分數減小一半,應加入mg水。
1.原溶液含溶質=50*0.05=2.5克,如果通過加入溶質的辦法達到10%,我們設加入X克溶質(氯化鉀)則有(X+2.5)/(50+X)=10%,解出X=2.78克;如果通過蒸發水分達到10%,同樣設蒸發Y克水,有方程2.5/(50-Y)=10%,解出Y=25克;
2.依據1的分析,需蒸發50克水溶質質量分數增大一倍;加入100克水其溶質質量分數減小一半;
3.設原溶液為A克,則含有溶質A*8%,蒸發50克水后,容易變為A-50克,此時溶質密度為16%,有方程:A*8%/(A-50)=16%,解出A=100克,原溶液中溶質質量為A*8%=8克;
4.參考上面的例子,應蒸發m/2克水;加入m克水;
希望有幫助。
初中化學中溶液的相關知識梳理如下:
溶液的定義:
溶液是由至少兩種物質組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質以分子或更小的質點分散于另一物質中。
溶液的基本性質: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濃度和性質完全相同。
穩定性:當外界條件不改變時,溶液長時間放置不會發生變化。
溶液的組成:
溶質:被溶解的物質。
溶劑: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通常是液體,也可以是氣體或固體。
溶質質量分數:表示溶質在溶液中所占的比例,計算公式為溶質質量分數 =× 100%。
溶液的顏色:
不同溶質溶解在溶劑中可能呈現不同的顏色,如亞鐵離子溶液為淺綠色,銅離子溶液為藍色。
常見的溶液反應:
置換反應:如鐵與硫酸銅的反應,鐵置換出硫酸銅中的銅,溶液顏色由淺綠色逐漸變為藍色,同時銀白色物體表面析出紅色單質銅。
以上就是初三化學溶液的全部內容,無色液體:水(H2o)雙氧水(H2O2)藍色液體:硫酸銅溶液(CuSo4),氯化銅溶液(CuCl2),硝酸銅溶液(Cu(No3)2) 即含有Cu2+的溶液 淺綠色溶液:硝酸亞鐵溶液(Fe(No3)2),氯化亞鐵溶液(FeCl2),硫酸亞鐵溶液(FeSo4) 即含有Fe2+的溶液 黃色溶液:硝酸鐵溶液(Fe2(So4)3),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