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鄭成功收復臺灣教案設計 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六年級語文下冊部編版教案 六年級語文下冊人教版 鄭成功課文教案
6年級上冊課文鄭成功的主要內容是講述了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偉大功業(yè),鄭成功的偉大的功業(yè)讓人永遠也不會忘記。
分段段意:
第一段:1自然段:介紹了鄭成功。
第二段:2至6自然段:收復臺灣的經過。
第三段:7至8自然段:描寫了鄭成功在臺灣發(fā)展生產和興辦教育兩大納空事情。
第四段:9自然段:總結全文鄭成功的偉大的功業(yè)讓人永遠也不會忘記。
小學語文課文《鄭成功》(蘇教版小學六年級搜茄嘩上冊第2課)來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功績。
擴展資料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世行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jiān)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歷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死后,臺灣民間陸續(xù)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臺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參考資料:——鄭成功
民族英雄鄭成功是福建省南安縣人。 明朝末年,荷蘭侵略者強占了我國的寶島臺灣。他們殘酷地奴役臺灣同胞,臺灣人民恨透了這伙強盜。
當時,鄭成功駐軍廈門。一天,他登上軍營附近的一座山頭,臨風眺望。鄭成功指著東南方向問衛(wèi)畝銀兵:“那是什么地方?”衛(wèi)兵說:“是大海。”“大海那邊呢?”衛(wèi)兵說:“是寶島臺灣呀!”鄭成功慷慨激昂地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允許侵略者橫行霸道。我們一定要收復祖國的寶島臺灣!”
鄭成功在廈門修造船只,聚集糧草,加緊操練海軍。渡海東征的這一天終于來到了。鄭成功在一群將領的簇擁下,站在船樓上四處嘹望。這支前進中的龐大艦隊,前后綿延十幾里,風帆蔽空,戰(zhàn)旗招展。鄭成功看到自己親手訓練的海軍紀律嚴明,軍容整肅,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荷蘭侵略者憑借高大堅固的鐵甲艦和艦上的大炮,企圖負隅頑抗。英勇的鄭軍官兵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駕著艦船向敵艦隊沖去。他們團團圍住敵艦,使敵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隨著“轟隆”一聲巨響,所有的艦船都震動起來,海面上掀起十幾丈高的水柱。原來是一個炮手瞄準敵艦放了一炮,剛巧打中了彈藥庫。那艘敵艦被炸成許多碎片,飛向天空。敵人驚恐萬狀,敵艦隊亂作一團。鄭軍官兵乘勢用鉤子鉤住敵艦,一個個跳了上去。敵艦官兵無法逃脫,只好統(tǒng)統(tǒng)舉手投降。
臺灣同胞聽說鄭成功的軍隊到了,個個喜出望外。他們把糧食、海鮮、蔬菜和茶葉送來慰勞鄭軍官兵。高山族的酋長也送來鹿皮和獸肉,要見鄭成功。鄭成功贈給他們綢布和煙草,表示謝意。街頭巷尾,鞭炮之聲不絕,人們載歌載舞,歡慶勝迅櫻宴利。
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后,大力發(fā)展生產。他派人把漢族農民用的犁、耙、鋤、鐮等農具,送到高山族弟兄手里。高山族弟兄逐漸學會了農業(yè)生產的新技術,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從祖國內地來到臺灣的,有不少愛國的讀書人,鄭成功讓他們辦起了學校。他還規(guī)定高山族子弟讀書可以免除徭役。這樣一來,高山族和漢族的關系更融洽頌春了。
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偉大功業(yè),是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
主要寫了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偉大功業(yè),贊揚鄭成功的強烈愛國之情和民族氣節(jié)。
第一自然段介紹鄭成功是福建省南安縣人。
第2-6自然段具體記述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是課文的重點。
第7、8自然段簡要介紹鄭成功建設臺灣的兩件實事:發(fā)展生產和興辦教育。
第9自然段概括總結全文,指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鄭成功的偉大功績,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擴展資料
民族英雄鄭成功
鄭成功對荷蘭殖民主義者搜首悉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他傳令各港,并通告東西各國,不準到臺灣與荷蘭人通商,就這樣封鎖了兩年,搞得荷蘭殖民者狼狽不堪。
公元1661年正月,鄭成功決定出兵收復臺灣。二月,鄭成功率領將士數萬人,大小船只數百艘,從廈門出發(fā),渡過臺灣海峽,先后進攻荷軍據地“赤莊城”和“熱蘭遮城”。荷蘭殖民者憑借“堅船利炮”和堡壘進行頑抗,用一個詞來說世乎就是負隅頑抗。
在高山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鄭成功擊敗了荷蘭殖民者派來的援兵,經過8個月的斗爭,收復了“赤嵌城”,龜縮在“臺灣城”的荷蘭總督揆一在1662年1月28日繳械投降。
到了臺灣后,清朝實行“海禁”,不許大陸商船下海,鄭成功更獨占了海上貿易,他繼續(xù)和日本、暹羅、越南、菲律賓、柬埔寨等國家通商,把臺灣的土特產,如芹殲鹿皮、鹿脯、樟腦、硫磺、蔗糖等外銷國外,換回所需要的刀劍、盔甲和生活日用品。
海外貿易的發(fā)展活躍了商品經濟,也增加了鄭成功的財政收入。這些貿易措施推動了臺灣經濟的發(fā)展,以至在鄭成功之后的二十多年里,臺灣經濟與大陸逐漸同步發(fā)展。
參考資料-鄭成功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幼名福松,名森,字明儼,詣明末大儒錢謙益時受字大木。是明末清初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稱鄭國姓、國姓爺;南明桂王永歷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又稱鄭延平爛激臘。荷蘭等西洋國家根據“饑滑國姓爺”的閩南語發(fā)音Kok-sèng-ia,稱之為“Koxinga”。
鄭成功是南明抗清名將,華夏志士,父親為海盜出身的南明將領鄭芝龍,母親為日本人田川氏。鄭成功原籍福建泉州石井(現拆分為晉江安海鎮(zhèn),南安石井鎮(zhèn)),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戶藩,祖籍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當地有他的衣冠冢),后遷莆田(鄭克塽“先世自光州固始縣入閩,由鉛物莆居漳”
分段段意:
第一段:1自然段:介紹了鄭成功。
第二段:2至6自然段:收復臺灣的經過。
第三段:7至8自然段:描寫了鄭成功在臺灣發(fā)展生產和興辦教育兩大事情。
第四段蠢判:9自然段:總結全文鄭成功的偉大的功業(yè)讓人永遠也不會忘記。
小學語文課文《鄭成功》(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2課)來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功績。搭螞
擴展資料:
鄭成功軼事典故
高山族獻金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鄭成功率軍到臺灣之初,就非常注意團結高山族同胞。當高山族同胞迎接他們時,鄭成功即設宴款待,并贈送禮物給他們。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他又親自率領文武官員多次拜訪高山族各部落。
當時,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有一天,鄭成功帶領將士去拜訪高山族一個部落時,從歡迎的人群中走出4人,他們各自端著一個盤子,里面分別放著金、銀、野草和泥土,獻給鄭成功。
鄭成功看了看面前4個盤子里的物品,略有所思后,笑著對高山族同胞說,他到臺灣來是為了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國土,而不是為了要金銀的。說完后,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將盛有金、知檔埋銀的盤子都退還給高山族。
這個消息很快傳遍全島,使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動。所以在收復臺灣的多次戰(zhàn)斗中,高山族同胞都積極大力支持鄭軍的驅荷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