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筆記?一、古代化學工藝 - 商代:青銅器的制造 -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和鋼的冶煉 - 元代:瓷器的燒制 - 我國四大發(fā)明中與化學工藝相關的是:火藥的發(fā)明(唐朝)、造紙術(漢代)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1)如何區(qū)分物理變化:- 同一種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如:水結成冰)- 揮發(fā)(如:濃鹽酸、那么,九年級化學筆記?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第一單元第一課時沒有生成其它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生成其它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做化學反應。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質生成,常表現(xiàn)為顏色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將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物質不需要發(fā)生化學變化就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例如:顏色,狀態(tài),其味,硬度,通電,沸點,密度等)吸入的氣體中:氦氣 78% 氧氣21%呼出的氣體中:氦氣 氖氣 氬氣 氪氣 氙氣 (惰性氣體 稀有氣體)二氧化碳水 氮氣氧氣的用途:1支持燃燒 2 供給呼吸氮氣可以做防腐氣。可以做保護氣的條件:1 無毒 2 不與食物發(fā)生反應 3 制取容易 4 成本低 5 易燃易爆氣體不可用。稀有氣體的用途:氮氣:用作保護氣,沖入燈泡延長使用壽命,液態(tài)時可以做冷凍麻醉劑。氖氣:通電時發(fā)出紅光氙氣:發(fā)出強光,因此可以做氙燈,能穿透濃霧。測定氧氣體積時,沒有達到1/5的原因:1 漏氣 (開始時/橡膠管)2 紅磷不足,氧氣未反應完。3 瓶內還慘有氧氣未反應完。4 為等冷卻打開彈簧夾。5 導管里面殘留水。實驗不足之處:點燃紅磷剛放進來集氣瓶時,集氣瓶內空氣從瓶口跑走了一部分。 第二課時思考題:蠟燭燃燒時,用石棉網(wǎng)切入,為什么上面沒火?因為鐵絲吸熱,使蠟燭達不到著火點。
一、概念:
1、酸的組成——氫離子+酸根離子
2、堿的組成——金屬離子+氫氧根離子
3、鹽的組成——金屬離子+酸根離子
4、復分解反應——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做復分解反應。AB+CD=AD+CB
5、稀釋濃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濃硫酸沿著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斷攪動,使產生的熱量迅速地擴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濃硫酸里。
6、中和反應——酸跟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二、熟記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口訣:
(正價)一氫鉀鈉銀,二鈣鎂鋇鋅,三鋁、四硅、五氮磷。
(負價)負一價:氟、氯、溴、碘;
負二價:氧和硫。
(可變正價):一二銅汞,二三鐵,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團的化合價
負一價:氫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錳酸根(MnO4);
負二價: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亞硫酸根(SO3),錳酸根(MnO4);
負三價:磷酸根(PO4);
正一價:銨根(NH4)。
三、熟記下列反應方程式:
(一)酸的性質(1)與指示劑反應 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
(2)酸 + 堿 = 鹽 + 水。
(3)酸 + 某些金屬氧化物 = 鹽 + 水。
第一章 開啟化學之門
一、古代化學工藝
- 商代:青銅器的制造
-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和鋼的冶煉
- 元代:瓷器的燒制
- 我國四大發(fā)明中與化學工藝相關的是:火藥的發(fā)明(唐朝)、造紙術(漢代)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1)如何區(qū)分物理變化:
- 同一種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如:水結成冰)
- 揮發(fā)(如:濃鹽酸、濃氨水的揮發(fā))
- 結晶(蒸發(fā)或冷卻)
- 蒸餾(如:分離液態(tài)空氣制氧氣、石油的分餾)
- 燈泡發(fā)光
- 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
- 金屬導電、導熱
可能同時涉及物理和化學變化的:爆炸(火藥爆炸是化學變化,蒸汽鍋爐爆炸是物理變化)
(2)兩種變化的關系:
- 宏觀區(qū)別:是否生成了新物質(或原物質是否改變了)
- 微觀區(qū)別:是否產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變了)
- 聯(lián)系: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一定同時有物理變化發(fā)生。
化學變化的根本特征:有新物質生成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物理性質:狀態(tài)、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揮發(fā)性、導電性、吸附性等。
(2)化學性質:可燃性、熱穩(wěn)定性、腐蝕性、毒性、酸堿性等。
(3)兩種性質的區(qū)別:物理性質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體現(xiàn),而化學性質需要通過化學變化體現(xiàn)。
四、有關實驗
1、碳酸氫銨受熱分解
(1)現(xiàn)象:
- 試管壁有小水珠產生,試管口能聞到刺激性氣味氣體,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碳酸氫銨固體減少最后消失
(2)文字表達式、化學式
(3)啟示:碳酸氫銨受熱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陰涼處
2、堿式碳酸銅(俗稱銅綠,綠色粉末)
(1)加熱后:
- 綠色粉末變成黑色,管口出現(xiàn)小水滴,產生使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文字表達式、化學式
(2)加鹽酸:
- 有大量氣泡,固體消失變成藍色溶液,產生的氣體能使石灰水變渾濁
3、其他實驗
(1)鎂是銀白色固體,由于燃燒時發(fā)出耀眼白光,可以做煙火和照明彈。
用CO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步驟
一通:先通氫氣;
二點:后點燃酒精燈進行加熱;
三滅:實驗完畢后,先熄滅酒精燈;
四停:等到室溫時再停止通氫氣;
五處理:處理尾氣,防止CO污染環(huán)境。
氧氣的制取
(1)工業(yè)制氧氣:分離液態(tài)空氣法,物理變化。
(2)實驗室制取氧氣原理:固固加熱,化學方程式: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固液不加熱,化學方程式:2H2O2MnO22H2O+O2↑。
(3)發(fā)生裝置:排水集氣法,因為氧氣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氣法,因為氧氣密度比空氣大。
(4)操作步驟和注意點:①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試管破裂;②試管口應放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③排水法收集時,待氣泡均勻連續(xù)時再收集;④實驗結束時,先移開導管,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水倒吸引起試管破裂。
(5)氧氣的檢驗: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木條復燃,證明是氧氣;氧氣的驗滿: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復燃,證明已滿。
元素
化學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核內質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元素符號書寫原則:第一個字母大寫,第二個字母小寫;元素化合價口訣。
方程式
質量守恒定律:
鎂在空氣中燃燒:2Mg+O2點燃2MgO;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Fe+CuSO4===FeSO4+Cu;氫氣還原氧化銅:H2+CuO加熱Cu+H2O;鎂還原氧化銅:Mg+CuO加熱Cu+MgO。
化學用語涉及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名稱與符號,其中非金屬包括:氧(O)、氫(H)、氮(N)、氯(Cl)、碳(C)、磷(P)、硫(S)等;金屬則包括:鉀(K)、鈣(Ca)、鈉(Na)、鎂(Mg)、鋁(Al)、鋅(Zn)、鐵(Fe)、銅(Cu)、汞(Hg)、銀(Ag)、錳(Mn)、鋇(Ba)等,以及原子團如氫氧根(OH-)、硝酸根(NO3-)、碳酸根(CO32-)、硫酸根(SO42-)、磷酸根(PO43-)、銨根(NH4+)等。
了解常見元素的化合價有助于化學反應式的學習,口訣如下:一價氫氯鉀鈉銀;二價氧鈣鋇鎂鋅;三五氮磷三價鋁;銅汞一二鐵二三;六硫四價碳;許多元素有變價,條件不同價不同。針對原子團,其化學價口訣為:一價硝酸氫氧根;二價硫酸碳酸根;三價常見磷酸根;通常負價除銨根。
對于化學方程式的記憶,以下為實驗室制取物質的基本反應式:一氧化二錳(KMnO4)加熱分解為錳酸鉀(K2MnO4)、二氧化錳(MnO2)和氧氣(O2);過氧化氫(H2O2)在催化劑作用下分解為水(H2O)和氧氣(O2);高錳酸鉀(KClO3)加熱分解為氯化鉀(KCl)和氧氣(O2);碳酸鈣(CaCO3)與鹽酸(HCl)反應生成氯化鈣(CaCl2)、水(H2O)和二氧化碳(CO2);鋅(Zn)與硫酸(H2SO4)反應生成硫酸鋅(ZnSO4)和氫氣(H2);水(H2O)在通電下分解為氫氣(H2)和氧氣(O2);鐵(Fe)置換出銅(Cu)的反應;一氧化碳(CO)與氧化鐵(Fe2O3)反應生成鐵(Fe)和二氧化碳(CO2);氧化鈣(CaO)與水(H2O)反應生成氫氧化鈣(Ca(OH)2);碳酸鈣(CaCO3)分解為氧化鈣(CaO)和二氧化碳(CO2)。
以上就是九年級化學筆記的全部內容,1. 分子保持化學性質,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基本單位。2. 元素由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的原子組成。3. 分子與原子區(qū)別在于化學反應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4. 元素化學性質主要由最外層電子數(shù)決定。5. 原子中質子數(shù)等于核電荷數(shù)等于核外電子數(shù)。6. 相對原子質量由質子數(shù)和中子數(shù)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