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高考題?一、1997年高考歷史學科第48題:概括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并在舉例說明。(8分)試分析這一體系為什么不能長久維持世界和平。(4分)這一體系是如何被打破的?(4分)該題第一問的答案是: 列強的相互關系是相互爭奪。(2分)例如英國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的主張,那么,歷史高考題?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你是哪的考生。
這是全國卷得答案。
一、選擇題
(1)c
(2)b
(3)b
(4)a(5)b(6)d
(7)b
(8)d
(9)c
(10)a
(11)a
(12)d
二、填空題
(13)-6(14)(15)(16)
三、解答題
(18)解:
(?。┮驗?/p>
,
由余弦定理得
從而bd
2
+ad
2
=
ab
2
,故bd
ad
又pd
底面abcd,可得bd
pd
所以bd
平面pad.
故
pa
bd
(ⅱ)如圖,以d為坐標原點,ad的長為單位長,射線da為
軸的正半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d-
,則
,
,
,
。
設平面pab的法向量為n=(x,y,z),則
即
因此可取n=
設平面pbc的法向量為m,則
可取m=(0,-1,
)
故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為
(19)解
(ⅰ)由試驗結果知,用a配方生產的產品中優質的平率為
,所以用a配方生產的產品的優質品率的估計值為0.3。
由試驗結果知,用b配方生產的產品中優質品的頻率為
,所以用b配方生產的產品的優質品率的估計值為0.42
(ⅱ)用b配方生產的100件產品中,其質量指標值落入區間
的頻率分別為0.04,,054,0.42,因此
p(x=-2)=0.04,p(x=2)=0.54,
p(x=4)=0.42,
即x的分布列為
x的數學期望值ex=-2×0.04+2×0.54+4×0.42=2.68
(20)
解
:
(ⅰ)設m(x,y),由已知得b(x,-3),a(0,-1).
所以
=(-x,-1-y),
=(0,-3-y),
=(x,-2).
再由題意可知(
+
)?
=0,
即(-x,-4-2y)? (x,-2)=0.
所以曲線c的方程式為y=
x
-2.
(i)設
,由
知,當
時,
。
1.秦朝設立丞相,明朝廢除丞相,下列對這種現象分析正確的是
A.體現權力互相制衡的原則B.因為相權威脅皇權
C.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君主專制的需要
2.十七世紀某西方人認為“(中國)這一制度提供了這樣一種保障,即政府以個人的才能為基礎,而非歐洲那樣——為世襲權力所支配,故該制度不失為一種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該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3.有史料曰:“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由此可見該制度
A.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 B.使土地、政權和血緣結合
C.確立了中央集權制 D.擴大了國家疆域
4.吳起治楚,規定“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廢公族疏遠者”;商秧治秦,規定“獎勵軍功,按軍功受爵,貴族無軍功不再受爵。”下列史實發揚了這一做法的是
A. 封國制 B.科舉制C.恩蔭制 D.旗人制
5.北宋后期,科舉考試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許北方五路分別考試,單獨錄取,以維持南北地區間取士人數之大體均衡。其主要原因是
A.統治者重文輕武
B.北方長期戰亂
C.南方經濟、文化發展迅速D.吏治腐敗
6.商鞅變法、秦朝實行郡縣制和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在歷史上發揮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強了君主專制B.緩和了階級矛盾 C.打破了世襲特權D.促進了民族融合
7.梁啟超在論及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時,指出“蓋權臣之消長,與專制政體之進化成比例,而中國專制政治之發達,其大原因有二,一由于教義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劃。
1、選D 這一題應該是考察淞滬會戰的歷史意義,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
使用排除法的話,A明顯時間上不對,B和C還不會涉及到民族存亡的程度
2、選C A和B都是比較正面的會戰,而且太原會戰包括平型關大捷,很容易排除掉,D是蔣介石領導的武漢保衛戰,更不可能采用游擊戰術。
一、中國專制中央集權的影響
積極影響:
政治:①在一定范圍內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
②有利于防止分裂割據,抵御外來侵略;
經濟:③有利于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的經濟活動,興建大型工程,
奠定了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于世界的基礎;
文化:④有利于各地區、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
化在較廣闊的范圍內傳播。
消極影響:
政治:①皇帝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易出現暴政;
②使官吏唯上是從,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p>
經濟:(明朝后期)③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④與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潮流背道而馳,中國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思想:⑤形成文化專制,束縛民主思想發展,阻礙近代科學的發展。
二、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矛盾和趨勢
兩大基礎:①經濟基礎:分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理論基礎:韓非子君子專制中央集權和法治的思想。
兩對矛盾:①皇權和相權的矛盾;
②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
三個趨勢:①皇權加強,相權削弱;
②中央權力加強,地方勢力削弱;
③日益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
三、中國古代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產生的原因)
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
②私有土地的出現,生產積極性提高;
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提高單位產量;
④統治者的重視,扶植小農經濟。
第一題是D這是淞滬會戰 上海經歷的事件不算多,北洋政府時期主要是中共代表大會。國民黨政府時期就是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蔣介石調動大約70萬中國軍隊(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銳部隊),在上海附近與日軍展開長達3個月的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陣亡33萬人,空軍損失過半。約當時全國三分之一軍隊兵員),但最終實力占優勢的日本軍隊仍然擊敗了中國軍隊,武力占領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
兩個事件,一個是1925年5月30日,由于日本內外棉紗廠廠主槍殺罷工工人(顧正紅),上海學生、市民聚集在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南京路上的老閘捕房門前進行抗議,英國巡捕開槍射擊,造成了五卅慘案,從而引發全國性的反英運動。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閘北發生了四·一二事件。 之后國共開始分裂 (北洋政府時期)
一個是12.8事件。中日兩國在上海軍事沖突。原因是日本僧人被中國工人毆打。
以上就是歷史高考題的全部內容,一、選擇題 (1)c (2)b (3)b (4)a (5)b (6)d (7)b (8)d (9)c (10)a (11)a (12)d 二、填空題 (13)-6 (14) (15) (16)三、解答題 (18)解:(?。┮驗?,由余弦定理得 從而bd 2 +ad 2 = ab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