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地理位置?陜西省地理位置 陜西省位于中國西北地區東部的黃河中游,地處東經105°29′~111°15′和北緯31°42′~39°35′之間,東隔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甘肅、寧夏,北鄰內蒙古,南連四川、重慶,東南與河南、湖北接壤。全省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那么,陜西地理位置?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陜西省位于黃河中游。
陜西省,簡稱“陜”或“秦”,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西安,位于中國內陸腹地,黃河中游,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介于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總面積205624.3平方千米。
陜西省地勢呈南北高、中間低,由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貌構成,其中黃土高原占全省土地面積的40%,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橫跨三個氣候帶,陜北北部長城沿線屬中溫帶季風氣候,關中及陜北大部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陜南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陜西省的氣候特色
陜西省橫跨三個氣候帶,南北氣候差異較大。陜南屬北亞熱帶氣候,關中及陜北大部屬暖溫帶氣候,陜北北部長城沿線屬中溫帶氣候。氣候總特點是:春暖干燥,降水較少,氣溫回升快而不穩定,多風沙天氣;夏季炎熱多雨,間有伏旱;秋季涼爽,較濕潤,氣溫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氣溫低,雨雪稀少。
全省年平均氣溫9—16℃,自南向北、自東向西遞減;陜北年平均氣溫7—12℃,關中年平均氣溫12—14℃,陜南年平均氣溫14—16℃。
銅川市位于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地處陜西中部,是陜北黃土高原與關中盆地的接交地帶。東和東南與渭南市的白水、蒲城、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咸陽市的旬邑、淳化、三原縣毗鄰;北和西北與延安市
的洛川、黃陵縣相連。東西最寬為80.87公里,南北最長為84.025公里,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
銅川歷史源遠流長,其歷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銅川古稱銅官。北魏太武帝年御培間,設銅官縣。北周武帝年間,改"銅官"為"同官"。1946年"同官"改為"銅川"。1949年4月畢皮28日,銅川全境解放,1958年撤縣建市至今。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陜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陜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從已發現的30多處新石器時期遺址證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首次設置銅官縣,北周建德四年(575)更名為同官,民國35年(1946)更名為銅川。1958年4月,改銅川縣為銅川市(縣級);1966年8月,改為省轄市。1983年后,銅川市管轄城區、郊區、耀縣、宜君縣。
陜西省位于中國地理版圖中心地帶,政治劃分區域歸西北版塊。地處東經 105°29′~111°15′和北緯31°42′~39°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是新亞歐大陸橋亞洲段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乎圓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重慶8個省市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西部的區位之便。陜西省最東位于榆林市府谷縣黃甫鎮,最西位于漢中市寧強縣青木川鎮,最南位于安康市鎮坪縣華坪鄉,最北位于榆林市府谷縣古城鄉。
計算成果表明,陜西省行政區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最長為878.0千米,東西最寬為517.3 千米。各地市中,行政區域南北最長是榆林市,為 312.0 千米,南北最短是銅川市,為 86.6 千米;東西最寬是榆林市,為 346.4 千米,東西最窄是銅川市,為 82.6千米。[1]
陜西省最高點為3771.2米,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太白縣鸚鴿鎮;最低點為168.6米,位于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城關鎮。
陜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無定河、延河、涇河、北洛河、漢江、嘉陵江(源頭位于寶雞鳳縣)、丹江、涇水等。
1. 陜西省位于中國西北地區東部,黃河中游,地理坐標東經105°29′~111°15′和北緯31°42′~39°35′之間。
2. 該省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接甘肅、寧夏,北界內蒙古,南連四川、重慶,東南與河南、湖北接壤。
3. 陜西地形南北狹長,東西寬度不一,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最寬處可達490公里。以秦嶺為界,河流分別屬于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主要河流包括渭河、涇河、洛河、無定河以及漢江、丹江、嘉陵江等。
4. 全省土地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2.1%。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和其他農用地總面積分別為415.4萬公頃、68.1萬公頃、1020.3萬公頃、313.4萬公頃和30.3萬公頃,未利用土地面積為130.8萬公頃。
5. 陜西地形以山地、高原和平原為主,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36.0%,高原面積占45.0%,平原面積占19.0%。
6. 陜西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16攝氏度,年降水量396-802毫米。
7. 陜西省擁有多樣的地貌,分為陜北高原、關中平原和陜南秦巴山地。陜北黃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北部為風沙區,慧敗南部為丘陵溝壑區。
8. 關中平原位于寶雞至潼關之間,地勢平坦,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是前彎顫陜西省的經濟中心。
陜西省位于中國中部偏西,東經105度29分至110度15分、北緯31度42分至39度35分之間,是內陸省份之一,其60%的面積屬于黃河流域。該省東西寬度大約在150至500公里之間,南升梁北長度約為870公里,與七個省區——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四川、湖北、河南相鄰,起著連接西北和西南的天然樞紐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轉移,陜西將扮演起承東啟西的重要角色。
陜西地貌特征是南北高、中間低,西北高、東南低,總體上由西向東傾斜。全省可分為四大區域:北部是黃土高原,南部是秦巴山地,中部是關中平原,以及西北部的北山和秦嶺。
陜北黃土高原,指肆占全省總面積的45%,海拔在900至1500米之間。這里溝壑縱橫,地形以原、梁、峁、溝等黃土地貌為主。
關中平原,占全省總面積的19%,海拔約520米,東西長約360公里。這片肥沃的平原被稱為“八百里秦川”,是陜西省的主要農業基地。
秦巴山地,占全省總面積的36%,海拔在1500至3000米之間。漢江谷地中的低山丘陵盆地是陜南的“糧倉”和全省亞熱帶資源的寶庫,有“小江南”之稱。
陜西的名稱源自西周初年,當時周成王以“陜原”為界,將原東的周公封地和原西的召公封地分開,后人因此將陜原以東稱為“陜東”,陜原以西稱為“陜西”。
以上就是陜西地理位置的全部內容,陜西省位于黃河中游。陜西省,簡稱“陜”或“秦”,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西安,位于中國內陸腹地,黃河中游,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介于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總面積205624.3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