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曹丕和曹植?而從治國理政的才能來看,曹植也遠不如曹丕。因此,雖然曹植的政治資源可能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名氣,積累了相當多的粉絲,但這種沒有實際權力支持的名聲,對于政治斗爭,并沒有太大幫助。只是,文藝青年曹植漏算了一招,那就是政治的殘酷性。曹植的名聲和文人里面的地位,始終是一個隱患,哪怕他很文藝,那么,歷史上曹丕和曹植?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輸在了曹植情商太低,沒有政治頭腦,曹植不得父王歡心,整日飲酒作樂,還沒有本事讓司馬懿收入麾下。這些都是曹植輸給曹丕的原因。
小學六年級下學期人教版教材中有一首詩,名字叫《七步詩》,相傳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植所著,內容是這樣的:
《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是一首喻言詩,詩人借煮豆這件事,來形容手足之間的相殘,也就是暗喻曹丕對曹植的迫害,這也成為曹丕迫害曹植的證據之一,《七步詩》出自《世說新語》,后者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文學家、政治家劉義慶所寫,這本書的性質放到今天,就是一本名人八卦雜志。
書中記載了魏晉時期的一些名士的行為與事件,書中的人物都是真實的,但是事件與行為都是根據傳言記載的,沒有事實依據,所以《三國志》作者陳壽并沒有采用,書上所記載的事在史書上屬于孤證,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引用了一些書中的記載,但并沒有證實是否屬實。
所謂的《七步詩》事件,是說曹丕當了皇帝之后,為了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的時間內做出一首詩來,否則就要殺了他,結果,聰明的曹植硬是在七步之內做出了這首詩,曹丕聽到這首詩后,有了一絲的悔意,于是就沒有殺曹植了。
先說說這事的邏輯性,曹丕是皇帝,曹植是曹丕的弟弟,也是皇親國戚,兩人在曹操時代,的確有過世子之爭,曹丕在競爭中獲勝,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曹丕的綜合才能超過曹植。
曹植最終郁郁而終,結局凄慘。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非常精彩的片段,那就是七步作詩的情節。也讓才高八斗的曹植形象,躍然紙上。但七步作詩的背景,卻并沒有因為才華而變得溫暖一些,相反,因為這樣的反差,讓七步詩的背景,變得更加無情而絕望。
曹操有四個孩子,長子曹昂,死在了宛城之戰,他的次子曹丕,理所當然的成了最大的一個。按照立長不立幼的原則,曹丕成了國家的法定繼承人。但王位的爭奪,永遠是殘酷的,也是毫無人性可言的。手足相殘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在這場王位爭奪戰中,曹丕反而是最沒有優勢的一個。而和他爭奪的,一個是他的三弟曹植,另一個是他的四弟曹彰。
曹植的政治資源是文人墨客,而曹彰的政治資源是軍隊。聰明的曹丕,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于是,他在曹操沒有去世之前,就拉攏了曹操最信任的禁衛軍統帥許諸,接著,拉攏了老謀深算,陰險毒辣的賈詡,這兩個人進入曹丕陣容,就意味著武將和文官團體,已經開始站在曹丕這一邊。
但對于文藝青年曹植而言,他癡迷于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典型的自由主義者。從本心上看,曹植并沒有想要當皇上,也沒有心思去和自己的哥哥作對。而從治國理政的才能來看,曹植也遠不如曹丕。
我認為曹丕是十分忌憚曹植的,但七步詩故事可能是不存在的。因為他們兩人一起長大,那么曹丕應該是知道曹植的才能得,所以不會采用這種方式來為難曹植。
是用很惡劣的態度對待曹植的。是存在的。算是證據,因為在劇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句話證明曹植和曹丕的關系不是很好。
以上就是歷史上曹丕和曹植的全部內容,”顯而易見,丁儀投靠曹植,并非是被其個人魅力所影響,也不是被曹植才華所傾倒,而是他與曹丕有很大嫌隙。因此曹植在交友這方面,完全是個“白癡”。與之相反的是,曹丕對待朋友時,倒是十分真摯。在《典論·論文》中,曹丕為表達自己對友人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