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辛亥革命ppt課件免費 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武昌起義第一槍的意義 武昌起義的歷史背景 武昌起義的影響和意義
武昌起義的意義:
(1)敲響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喪鐘。
革命軍攻克總督府,占領武昌,消滅清軍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國腹心地區打開一個缺口,成為對清王朝發動總攻擊的突破口。
并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擊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治和二千多年君主專制統治。
(2)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襪虧伏號角。
武昌起義創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并引發各省響應。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
擴展資料:
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
1、各地革命黨人在極短時間內紛紛舉行起義響應武漢光復是其取得勝利的主導客觀因素。
武昌起義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的迅猛發展。散布在各地的革命黨人紛紛發動新軍與會黨起義響應,各地群眾自發性起義也風起云涌激蕩中華大地。
革命在全國各地的積極策動響應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大大分散了清政府鎮壓革命的力量,使得處于風尖浪口的武漢有了一個相對有利的政治軍事環境。
設若沒有這些短期內風起云涌般的起義,清政府是完全有能力全國軍隊,開赴武漢鎮壓起義軍,以當時武漢三鎮之新軍起義力量,是根本無力取勝的。
2、立憲黨人、舊官僚等人在武昌起義后采取的墻倒眾人推的態度是起義勝利的重要條件。
立憲派與部分舊官僚是主張實行立憲的,他們不想革命,也不希望革命的發生。但是,第一,在新政和立憲中有所轉變并具有一定能量的他們,急切希望在全國政治上有發言權。
在政府中有他們的一席之地。第二,他們雖然不革命,但對滿族貴族壟斷政權核心的狀況不滿,就是說,他們也有反滿情緒,雖然這種情緒遠遠不能與革命派相比。
他們尤其不滿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去世以后少壯親貴把持政權的局面,他們不相信這些紈绔子弟能夠帶領國家走出危機,走向富強。能夠完成這樣的艱難任務的,只有他們自己。
清空桐政府中的當權者們不會意識到這些既沒有槍也沒有炮的立憲派人士能夠對清王朝的生存造成威脅。所以,當清政府不肯立即開國會之時,當皇族內閣成立之時。
立憲派對清政府的有限支持也就宣告終結了。立憲派離心傾向的加劇以及最后對清政府的絕望帶來了嚴重的后果。武昌起義爆發后,由于立憲派加入革命陣營,使革命的進程大大加快了。
立憲派人在地方上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告攜,這種影響不但是對民眾的,也包括對相當多的地方官員。武昌首義后,北京人心浮動。
清政府中一些官員即采取將家屬走避天津租界的辦法,甚至當時裕隆太后還有出走熱河的準備,一些手握重兵的將領也舉棋不定乃至坐視清廷崩潰。
參考資料來源:-武昌起義
革命軍攻克總督府,占領武昌,消滅清軍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國腹心地區打開一個缺口,成為對清王朝發動總攻擊的突破口,并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
武昌起義勝利后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賀差纖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武昌起義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義的憲法草案《鄂州約法》
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11月初,宋教仁、居正、劉公、孫武、張知本等商議,認為僅有政府組織法禪仿還不夠,尚需有一個根本法類型的法規。眾人推宋教仁起草。宋教仁早年喜愛研習法律,曾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研究各國憲法和政治制度,對西方三權分立制度十分贊賞。
因而他為鄂軍政府草擬的約法(定名為《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簡稱《鄂州約法》),是一個三權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條。規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務委員與議會、法司構成之”。行政權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務委員”行使,立法權屬“議會”,司法權則歸“法司”。
《鄂州約法》對這三方面職權均有明確的劃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權分立原則的政權根本法。它首次正式規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權利,享有“自由保有財產”和“自由營業”的權利。取得政權的中國資產階級在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勝利并維護既得的成果。
武昌起義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武昌起義創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并引發各省響應。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
武昌起義即狹義的辛亥革命,同時又是廣義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敗的統治,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前后的系列事件對中國的慶枝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影響。
武昌起義的歷史功績,首先是敲響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喪鐘。武昌起義創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并引發各省響應。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
武昌起義的革命精神,首先表現在武漢革命黨人的歷史主動精神和首創精神。他們發揮主動性,積極宣傳革命思想,發展革命組織,掌渣盯鄭握革命武裝,抓住歷史時機,敢把皇帝拉下馬,主動出擊,發動首義,創立湖北軍政府。其次是武漢革命黨人和人如頌民群眾的的革命精神和獻身精神。武昌起義的勝利是革命黨人長期艱苦奮斗和英勇流血犧牲換來的。 所以武昌起義是一次具有則螞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
武昌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事件,武昌起義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下面介紹了武昌起義的歷史意義和爆發的背景,供大家參考。
武昌起義的歷史意義
武昌起義勝利后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清帝退位,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閉旁傳播了民主思想,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意識的積聚,大大促進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空前高漲,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加速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掃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礙。
武昌起義爆發的歷史背景
武昌起義前夕,由于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強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190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內閣名單中滿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漢族有四名。被人稱為“皇擾衫族內閣”。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有少數人參加了革命黨。為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治,清廷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為國有,然后再賣給外國,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保路運動。
文學社和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在湖北新軍中開展革命宣傳工作,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積極準備起義。1911年初,兩團體領袖見面秘談,準備起義,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為革命軍臨時總司令,共進會孫武為參謀轎李橡長,以文學社的機關為臨時總司令部。
歷史值得我們銘記,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有它值得學習和思考的地方。我們要好好學習,傳承歷史。下面介紹的是武昌起義的歷史意義,僅供參考。
武昌起義的歷史意義
(1)敲響了清王朝封建耐含統治的喪鐘
革命軍攻克總督府,占領武昌,消滅清軍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國腹心地區打開一個缺口,成為對清王朝發動總攻擊的突破口。
并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擊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治和二千多年君主專制統治。
(2)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
武昌起義創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并引發各巖陵省響應。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
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
1、武昌起義取得勝利的粗畝戚主要原因是湖北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在新軍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革命士兵們在起義中發揮了主動性和積極性。
2、革命形勢迅速發展,清政府已空前孤立,時機完全成熟。武昌起義的爆發是全國革命形勢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沒有多年間全國各地革命黨人的宣傳、組織工作和前仆后繼的斗爭,就不會有武昌起義。
3、立憲黨人在“預備立憲”的被揭穿之后,也開始分化。部分立憲黨人開始向革命派靠攏。
4、四川保路運動的發展,為武昌起義的勝利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時機。鄂軍西調,武漢空虛,又給武漢的革命黨人造成了一個發動起義的絕好機會。這是武昌起義之所以能夠比較容易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客觀條件。
5、湖北有較好的社會基礎。洋務運動后期著名代表人物張之洞,從1889年出任湖廣總督后,在湖北創辦了漢陽鐵廠,還創辦了兩湖書院。近代工商業和近代文化教育的發展,形成新的階級和新的知識階層,建立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湖北新軍”,這些因素在客觀上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社會基礎。
武昌起義的時代背景
太平天國革命失敗以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更加瘋狂,加上清朝政府的殘暴統治,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他們的反抗越來越激烈。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仁人志士,為了拯救中國,紛紛組織革命團體,發動武裝起義。1894年11月,孫中山建立了興中會。
1905年7月,興中會和其他幾個革命團體聯合一起組成了中國同盟會,發表宣言,主張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國。1911年10月10日,駐扎在湖北武昌的新軍,在革命黨人的帶領下,舉行武裝起義。經過一夜的激戰,革命士兵們便占領了武昌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