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的歷史?趙州柏林寺,相傳創(chuàng)建于東漢,是河北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石家莊隋唐文化中最為光輝的歷史成就是趙州安濟橋,它是世界公認的大型敞肩式石拱橋的鼻祖,在世界橋梁建筑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那么,石家莊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石家莊面積:14530平方千米。
石家莊,簡稱“石”,舊稱石門,河北省轄地級市、省會,Ⅰ型大城市[126],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京津冀地區(qū)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截至2020年,全市下轄8個區(qū)、1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總面積14530平方千米。
石家莊地處中國華北地區(qū)、河北省中南部、環(huán)渤海灣經(jīng)濟區(qū),位于北緯37°27′—38°47′,東經(jīng)113°30′—115°20′之間。屬溫帶季風氣候。是全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北方重要的大商埠。
石家莊的歷史沿革
夏禹時期,為冀州地。
春秋時期,域內(nèi)先后建有鮮虞國(都城在今正定新城鋪一帶)、鼓國(都城在今晉州城西)、肥國(都城在今藁城區(qū)城西南城子村一帶)。
戰(zhàn)國時期,鮮虞人建立中山國(都城在今平山縣城北下三汲一帶)。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全面推行郡縣制,屬巨鹿郡(郡治今巨鹿縣)。
西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恒山郡(郡治今元氏縣西北)。
三國時期,為魏地,分別屬常山郡、安平郡、趙國、巨鹿郡、中山國。
宋代,屬河北西路(路治今正定鎮(zhèn))。
元代,屬中書省真定路(路治今正定鎮(zhèn))、保定路(路治今保定市)、廣平路(路治今永年縣)等。
石家莊歷史:夏禹時期,為冀州地。春秋時期,域內(nèi)先后建有鮮虞國(都城在今正定新城鋪一帶)、鼓國(都城在今晉州城西)、肥國(都城在今藁城區(qū)城西南城子村一帶)。戰(zhàn)國時期,鮮虞人建立中山國(都城在今平山縣城北下三汲一帶)。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全面推行郡縣制,屬巨鹿郡(郡治今巨鹿縣)。西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恒山郡(郡治今元氏縣西北)。
1978年3月11日,石家莊市劃為河北省直轄市。
1978年7月,石家莊地區(qū)革命委員會撤銷,成立河北省石家莊地區(qū)行政公署。
1982年8月12日,撤銷石家莊市革命委員會,恢復石家莊市人民政府。
1993年6月30日,石家莊地區(qū)行政公署與石家莊市人民政府合并,成立新的石家莊市人民政府。
位置境域
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東與衡水市接壤,南與邢臺市毗連,西與山西省為鄰,北與保定市交界,位于首都北京西南方向,距離北京市主城區(qū)283千米。
南北最長處148.02千米,東西最寬處175.38千米。位于北緯37°27′~38°47′(誤差±1′),東經(jīng)113°30′~115°20′(誤差±1′)之間,截至到2017年,石家莊市實際總面積13504平方千米(不包括河北省直管辛集市面積960平方千米),其中,8個建置區(qū)面積2220平方千米。
兩漢時期,石家莊西部的太行山區(qū)一直是制造兵器、鎧甲和生產(chǎn)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冶河”因此而得名。
漢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道教復興并走向鼎盛的時期,恒、趙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國宗教史上也留下了絢麗篇章。
隋唐時期石家莊籍的文化名人有魏征(一說巨鹿人,一說館陶人)和李吉甫。
北宋時期,富弼、韓琦、歐陽修、沈括、蘇軾等名宦賢宦先后奉使河北,都在真定府(今正定)留下足跡,促進了這一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
金元時期石家莊建筑藝術(shù)成就的代表作是井陘蒼巖山福慶寺橋樓殿,橋與殿渾然一體。著名數(shù)學家、學者李冶在數(shù)學天元學術(shù)方面的研究,對中國的初等代數(shù)起到了奠基作用,標志著13世紀世界數(shù)學的最高成就。20世紀初葉,石家莊還是獲鹿縣轄下的一個小村,那時的獲鹿就是通燕趙、連三晉的貨物集散地,素有“日進斗金的旱碼頭”之稱,但是,隨著正太鐵路的興建通車,日進斗金的旱碼頭東移,石家莊逐漸取代了獲鹿的地位,日漸繁榮的商業(yè)、服務業(yè),成為石家莊向近代化城市邁進的又一重要因素。
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設(shè)立一個站點,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zhèn)命名,稱為振頭站。
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并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
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石家莊城市發(fā)展史
從石家莊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追根溯源,而不能只截取其中一段,
舍棄前世,只留存今生,準確把握石家莊城市發(fā)展歷史,
為石家莊書寫一部正確的城市發(fā)展史。
1、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國之后,設(shè)置在滹沱河南岸的
東垣城(今長安區(qū)東古城村),管轄著北岳恒山以南,方圓500里區(qū)域的石邑、井陘、下曲陽、南行唐等十幾座城邑,這是這一地區(qū)緣于行政區(qū)劃的第一座中心城市,是新的政治中心。《東垣階段》
2、公元前204年劉邦恢復設(shè)立恒山郡,治所設(shè)在元氏(今元氏故城村),
管轄周圍18個縣。這一地區(qū)的中心城市從東垣遷到元氏。
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分常山郡的真定(漢高帝十一年平定陳豨叛亂后,改東垣為真定。)綿曼、藁城、肥壘等4縣置真定國,以東垣(真定)為國都。
從此,在這一地區(qū)內(nèi),出現(xiàn)了南北兩個政治中心。《東垣(真定)階段》
3、天興元年(398年)魏道武帝率軍滅掉后燕政權(quán),控制了河北平原地區(qū)。
在登上常山郡城真定巡視時,北望東晉時期創(chuàng)建的重要軍事堡壘—安樂壘(今正定城),“嘉其美名”,便將常山郡的治所遷到安樂壘。
從此,位于滹沱河北岸的安樂壘取代了滹沱河南岸的真定城,
而成為政治中心。
石家莊市所轄區(qū)域,是人類文明開發(fā)較早、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區(qū)。
市區(qū)白佛口文化遺址是目前全市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平原地區(qū)人類遺址,距今約6000—7000年;新樂古代遺址“伏羲臺”證明了60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曾活動于此地;戰(zhàn)國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歷史文化脈絡(luò)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繼藁城臺西商文化之后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文化。
兩漢時期,石家莊西部的太行山區(qū)一直是制造兵器、鎧甲和生產(chǎn)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冶河”因此而得名;漢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道教復興并走向鼎盛的時期,恒、趙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國宗教史上也留下了絢麗篇章。
趙州柏林寺,相傳創(chuàng)建于東漢,是河北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石家莊隋唐文化中最為光輝的歷史成就是趙州安濟橋,它是世界公認的大型敞肩式石拱橋的鼻祖,在世界橋梁建筑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被聯(lián)合國確認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chǎn);隋唐時期石家莊籍的文化名人有魏征和李吉甫;北宋時期,富弼、韓琦、歐陽修、沈括、蘇軾等名宦賢宦先后奉使河北,都在真定府(今正定)留下足跡,促進了這一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
金元時期石家莊建筑藝術(shù)成就的代表作是井陘蒼巖山福慶寺橋樓殿,橋與殿渾然一體,凌空飛架于千丈深澗之間,狀如飛虹,設(shè)計形式奇巧,建筑雄偉險峻,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術(shù)和美學造詣。
以上就是石家莊的歷史的全部內(nèi)容,石家莊歷史:夏禹時期,為冀州地。春秋時期,域內(nèi)先后建有鮮虞國(都城在今正定新城鋪一帶)、鼓國(都城在今晉州城西)、肥國(都城在今藁城區(qū)城西南城子村一帶)。戰(zhàn)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