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什么時候要估讀?在物理中,刻度尺、螺旋測微器、電流表、電壓表、天平、彈簧秤等讀數時都需要估讀.因為最終的讀數要以有效數字的形式給出,而有效數字的最后一位數字為推想數字,應和誤差所在位置一致,在實際操作中,那么,物理什么時候要估讀?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電壓表量程3V的是十等分,必須估讀到下一位,15伏的最小分度是0.5伏,連0.1伏都讀不準,不需要估讀到下一位。電流表類似,3安的十等分,必須估讀,0.6安的最小分度是0.02安,連0.01安都讀不準,不需要估讀。
所有依靠目視刻度來讀取數據的計量單位理應都要進行估讀
所以尺子測量,溫度計,電流等理應都是需要估讀的。
唯一的明顯例外是量筒,因為這玩意本身是粗測(量了之后將溶液倒回容器那你量筒上沾的部分怎辦?!)所以沒有必要估讀。高中之前可能還會用到歐姆表,那玩意也是粗測,也沒有估讀的必要。
另外,如果最小分度位不是1(譬如0.2),不需要估讀下一位。此外,和游標有關的測量也不估讀。
而與之對應,直接計數(譬如掐表算時間,電阻箱數值,讀取電阻的色環),或者是經計算得到的數值,則一定不需要額外估讀。
物理學中,估讀遵循的原則是測量的準確度。
當測量一個物理量時,要求精確到測量儀器準確值的下一位數時,就必須估讀。
例如,測量長度時,刻度尺只可以準確讀到毫米級,如果要求精確到毫米以下,就要估讀下一位數。
學生實驗用的電流表的最小刻度是0.5A.如果要求精確到0.5A以上時,就不需要估讀;
如果要求精確到0.1A時,就要估讀
高中范圍內的儀器只有秒表和游標卡尺不估讀。是否估讀應看測量儀器的示數屬性。能估讀的儀器在示數上都能在最小分度上讀出更小的精度。比如一把普通直尺刻度精確到0.1厘米,但實際被測量物在直尺上對準的位置可能在比如1.4厘米與1.5厘米之間的某個比較居中的位置,那么你應該讀作1.45厘米,在其0.1厘米的精度下再往下走一位(別走兩位或更多)。
普通機械秒表是每0.1秒跳一格,最小分度也是0.1秒。它的指針不可能性地指在更小的分度上(如果能讀到0.13秒這樣的讀數,只可能是秒表指針彎了,或者你是用可精確到百分秒的電子秒表)。
游標卡尺也只可能讀到游標尺上的刻度的所對主尺刻度的位置,以此作為它的讀數,不可能再估讀出更小的數位,但要注意游標尺的示數表示的是(讀數/游標尺總刻度數)mm,若是10分度游標尺,則應讀至0.1mm;若是20或50分度的游標尺,則應讀到0.05mm或0.02mm,也就是說數位應精確到百分之一毫米,但這樣的測量值是不存在估讀的。(以上說法都基于主尺最小精度是毫米的前提下)。如果你不會玩游標卡尺的話,建議你向你們物理老師或者程度好的同學好好討教一下,發揚砸破砂鍋的精神,因為游標卡尺的讀數原理是個很需要邏輯思維的問題。
以上就是物理什么時候要估讀的全部內容,則應讀到0.05mm或0.02mm,也就是說數位應精確到百分之一毫米,但這樣的測量值是不存在估讀的。(以上說法都基于主尺最小精度是毫米的前提下)。如果你不會玩游標卡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