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史地圖集?《步芳集》,北京出版社,1962年第1版,1981年新版。《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1982年再版。《北京歷史地圖集》(主編),北京出版社,1987年第一集,1995年第二集。那么,北京歷史地圖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侯仁之(1911.12.06~2013.10.22),男,1911年12月16日生于河北省棗強縣,籍貫山東恩縣(現(xiàn)山東德州平原縣恩城鎮(zhèn))。
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0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1949年獲英國利物浦大學博士學位。1952年任教于北大地質(zhì)地理系,曾兼任地質(zhì)地理系系主任和北大副教務(wù)長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曾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1984年被英國利物浦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稱號。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shù)成就獎。同年為表彰侯仁之在歷史地理學領(lǐng)域的卓越貢獻,美國地理學會授予他“喬治·戴維森勛章粗敏洞”,侯仁之成為全世界獲此殊榮的第6位著名科學家。[1]
1950年發(fā)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第一次在中國從理論上闡明沿革地理與歷史地理的區(qū)別及歷史地理學的性質(zhì)和任務(wù),率先為中國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1952年,侯仁之在北京大學正式開設(shè)中國第一個“歷史地理學”專業(yè)。[2] 主編有《北京歷史地圖集》,出版有《侯仁之文集》。1984年,侯仁之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講學時接觸到《保護拿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認為中國加入《公約》刻不容緩。
主要著作有《天津聚落之起源》《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歷史上的北京城》《步芳集》。主編有《北京歷史地圖集》。并且和黃秉維、吳傳鈞擔任九年義務(wù)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地理》第三冊與第四冊的顧問。與人合著的《北京史話》獲中國歷史學會、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授予的“愛國主義通俗歷史讀物優(yōu)秀獎狀”,論文《歷史地理學的理論及其應(yīng)用》被國家教委評為“優(yōu)秀科研成果”,《試論北京城市規(guī)劃建設(shè)的兩個基本原則》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晌謹二等獎。
《中國古代地理學簡史》(主編),科學出版社,1962年。《歷史上的北京城》,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第1版,1980年第2版。
《步芳集》,北京出版社,1962年第1版,1981年新版。
《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1982年再帆銷版。
《北京歷史地圖集》(主編),北京出版社,1987年第一集,1995年第二集。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建設(shè)》,文物出版社,1987年。
“歷史地理學概述”,《百科知識》,1988年第3期態(tài)謹游。
《侯仁之燕園問學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歷史地理學四論》,中國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4年。
由北京大學和北京市測繪設(shè)計研究院聯(lián)合編制、“北京史巨擘”侯仁之親自帶隊研究的新版《北京歷史地圖集》正式發(fā)布,書中便描繪出了這段鮮為人知的北齊長城在北京境內(nèi)的脈絡(luò),全面展現(xiàn)出北京從部落到大都的數(shù)千年變遷:北齊長城
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友燃授唐曉峰前告梁介紹,他與團隊其他成員慧運在編繪《北京歷史地圖集》的工作中,注意到北京北部山區(qū)有一些與一般所見明長城顯然不同的古長城遺址。一般在北京地區(qū)所見的明長城,修筑整齊,有高大磚石墻體和空心敵樓。而這類古長城則是簡單的石壘城垣,墻體低矮,傾圮已十分嚴重,但依然蜿蜒分布在一些高山峻嶺之上。
北齊長城與明長城皆為長城
作為幾差宏百年來歷代帝王高慶者之都,北京城一直是中國老百姓眼中最神圣,最關(guān)注的城市。《舊時明月》主要講解的是老北京的風土人情,戚薯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玩等,并且配合百余幅相關(guān)的插圖,生動而全面,是懷舊人士的良伴。
《北京歷史地圖集》,顧名思義,書中收錄從夏商到民國以來的北京地圖,是了解北京歷史變遷的逗啟李風向標。書中大量地圖可能會讓人覺得旁絕枯燥或者沒山遲法讀下去,但是對于要寫論文的同學來說,它絕對是搶手貨。
以上就是北京歷史地圖集的全部內(nèi)容,主要成就:闡明沿革地理與歷史地理的區(qū)別。代表作品:《北京歷史地圖集》《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等。侯仁之(1911.12.06~2013.10.22),男,1911年12月16日生于河北省棗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