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古人關于音樂的名言 比科學更高的是哲學
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這話其實是有道理的。
首先音樂的原理很大程度上是數學。明代朱載堉就是通過數學運算而得出了著名的“十二平冊汪均律”。不同音程關系是不同振動的比值,不同的比例帶來的聽覺感受不一樣。越漂亮的比例越和諧,越奇怪的比例越突兀。
在所有藝術形式當中,音樂的能量是最大的。只有音樂表演能夠做到在一個體育場幾十萬人在一塊很happy,很激動,其他藝術形式都做不到。
為啥音樂有這個能量呢,因為他可以直接作用人的情緒,不需要調動人的任何智能層面上的認只。
在音樂世界里,所有小調都可以寫的很悲傷,并且一個人不需要經過學習同樣能感受到小調音樂是悲傷的。
任何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并不影響他感受音樂所帶來的情緒。所以音樂跟人的情感是最近昌姿升的。
偉大的作曲家舒曼說過類似的話:人的大腦就好像是一臺精巧的機器,各種情緒在里面,而音樂就好像是一把鑰匙。這把鑰匙一轉動,你的大腦耐老就開始自己工作了,根本不受你的控制。
這可以引申到康德關于認識論的理論。康德認為人的知識有一部分是先天存在的,不需要后天學習的。
其實對于音樂的感受很大一部分就是先驗的,他不需要學習就能感受到音樂的情緒,基本是人人都能做的一件事。為什么會對特定音符的搭配大腦會有不同的感受,這至今都是一個未解之謎。
不知道音液橘樂如心情,還是心情如音樂。也或許音樂本來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音樂。“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貝多芬
讀高中的時候,因為一次分班,有選美術的、音樂的、文科的、理科的,而我選擇了文科,夢想著是選音樂科的。父母的嘮叨與關心不得不讓我做出了選擇,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學一個比較實際的科目。就這樣,高中的三年,我在文科的各種壓力下終于完成了學業。從中也學到很多人生哲理,比如說:有夢想不要害怕去做,萬一實現了呢;不是現實束縛了你,而是你沒有看清事實;走自己路,不要理會別人的眼光。
以前總以為夢想與現實無法兼得,但是通過我的努力,在工作之余寫稿子,循序漸進地我的“小作品”有了進步,周圍的人都鼓勵我怪揣著夢想更上一層樓,并且得到了他們的支持,我非常的榮幸與欣慰!
音樂能給人帶來心靈上洗滌的一種無形的啟示。當一代宗師貝多芬臨著死亡的威脅時,他沒有選擇逃避,而選擇勇敢地面對人生。當他創作出一部部經典名曲【月光曲】、【獻給愛麗絲】、【暴風雨奏鳴曲】……時,他戰勝了病魔,這就是音樂給他心靈命運的啟示。
晚上下班時,我拿出我那寶貝草稿本,拼命尋找靈感,一一寫入本子,有時還會開口唱,由于熬夜熬得太晚,嗓子難免也是受備凱不了,于是我買了些情小燕潤一潤喉,達到潤喉的同時還能補充營養,為加班熬夜為夢想加油。這樣一個又一個夜晚過去了,每當夜深鬧滾團人靜的時候,孤單的我只有情小燕陪伴著我,還不斷地滋潤我充滿能量心田。
眾所周知的周杰倫倫哥,他的起點跟我差不多,都是在不被看得起的基礎上,一點一點積累的人氣,為自己的夢想去奔跑,努力,最終得以在娛樂圈站穩腳跟。連名人都如此拼命,我還有什么理由懶惰呢?
音樂可以充當太多真善美的角色,就像情小燕無條件陪伴在我的身邊,在生活中它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他是人類陶冶情操的良方。讓音樂走進每個人的心靈,去領悟那最美的真諦,感受人間真情的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