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生物群?澄江生物群的發現讓我們得以真實地觀察到地球海洋中最古老的動物形態,揭示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時期,海洋中生活著種類繁多、生態多樣的動物。長期以來,大多數地層中保存的硬骨骼化石誤導了我們對早期生命的認知。比如葉足動物門中的有爪動物,僅在南半球少數陸地地區存在。然而,澄江生物群的研究表明,那么,澄江生物群?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云南澄江化石群遺址,位于澄江帽天山,揭示了距今約5.3億年前的早寒武紀生命奇跡。這個時期比恐龍時代的侏羅紀還要早4億年,生命形態令人驚嘆。例如,撫仙湖蟲作為節肢動物的祖先,成蟲長達11厘米,腿肢多達35至45對;奇蝦的特有大抓肢,被認為是節肢動物或圓神經動物的分支;昆明魚和云南蟲展示了脊索生物的關鍵特征,將脊椎動物起源提前了4000萬年。
澄江動物化石群被譽為“古生物圣地”和“世界級化石寶庫”,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集中且完整的例證。已發現的40多個門類和180多種珍稀化石中,三分之二是新種。帽天山作為化石模式標本的代表,引起了全球古生物學界的關注。特別是1984年在帽天山的發現,讓研究者得以深入探討脊索動物的起源,與人類起源和進化緊密相連,澄江化石群因此具有重大科學價值。
帽天山的化石揭示了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如云南蟲和昆明魚,它們將脊椎動物的歷史向前推進了約5000萬年。這些化石為研究各類動物門類的原始特征和演化趨勢提供了關鍵證據,例如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等。澄江化石群的發現對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支持了廣義進化論,其獨特性和時代價值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寶庫的重要貢獻。
《紐約時報》評價澄江化石群為20世紀最令人驚奇的發現之一,稱贊其不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軟體動物化石,而且其軟體結構和骨骼保存的完美性令人驚嘆。
1984年7月1日,在云南澄江縣帽天山首次發現了現已聞名于世的澄江動物化石群,并立即進行了大規模系統采集。在1984年和1985年的野外地質調查中發現,澄江生物化石群分布廣泛,在滇東地區下寒武統筇竹寺組玉案山段中的泥質巖層中均有發現,其時代為寒武紀早期,距今約5.3億年。雖經5億多年的滄桑巨變,這些最原始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海洋動物軟體構造保存完好,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古老、保存最好的一個多門類動物化石群;它們生動如實地再現了當時海洋生命壯麗景觀和現生動物的原始特征,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生態等理論提供了珍貴證據。澄江動物化石群的發現,引起世界科學界的轟動,被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澄江生物化石群出現于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時期,除了低等植物藻類外,大量代表現生各個動物門類的動物同時出現。也就是說,大多數現生各動物門類代表在澄江生物化石群中都有其發現。而在寒武紀之前,除了分散的海綿骨針外,還沒有出現過這些動物。
藻類為最簡單最古老的植物,現分布于世界各地,海、淡水中及潮濕地區,都可見其蹤跡。澄江生物化石群包括大量的藻類化石,它們常富集在巖層面上保存,其特征多為不分枝的粗、細不同的絲狀體,極少類型呈螺旋狀體。
1984年7月1日,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學者侯先光先生已在野外連續工作二十幾天了,他持續尋找好的地層剖面,以采集當時他所專長早期寒武紀地層中的古介形蟲化石(bradoriids;又稱為高肌蟲或金臂蟲,是一種古老的小型雙瓣殼節肢動物)。這天,他選擇云南省澄江縣帽天山西面山坡上的地層出露面開始系統采樣工作;在發現兩個不尋常化石之后,一種之前僅見于加拿大伯吉斯頁巖(Burgess Shale)中的節肢動物化石-納羅蟲(Naraoia),赫然出現在巖石的新噼開面上(至此明瞭之前二個奇特的化石,分別是納羅蟲的前、后背甲);隨后,又陸續發現了多個之前未曾發現并且保存軟體的化石-包括林橋利蟲(Leanchoilia;又稱為始蟲)、鰓蝦蟲(Branchiocaris)、日射水母貝(Heliomedusa),以及帽天山蟲(Maotianshania)等。其后持續的調查與研究,又發現了許多新類別的化石,距今五億三千萬年前的「澄江生物群」就這樣被意外地發掘出來了。
澄江生物群最早是在一種黃綠色細粒泥質巖中所發現,在巖石地層的劃分被歸屬于筑竹寺組的玉桉山段;不過,也在泥巖地層之上的粉砂巖中發現豐富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并且在地理上的分布也擴及云南的東部地區。
地質環境、地質活動等。
1、地質環境:澄江動物群化石的形成得益于寒武紀早期的地質環境。在那個時候,地球上的海洋環境非常適合生物的生長和繁殖,由于地殼運動頻繁,大量的泥沙迅速沉積在海底,將大量的古生物迅速埋入泥沙下,阻斷了其余空氣的接觸,使得古生物得以保存下來。
2、地質活動:在澄江動物群化石形成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這里的地質活動比較緩慢,處于山區,在被發現之前并未受到大規模人為干擾。
澄江生物化石群的發現,由侯先光在1984年7月1日于云南澄江縣帽天山首次報告,立刻引起了廣泛的科學關注。這一化石群遍布于滇東地區下寒武統筇竹寺組玉案山段泥質巖層中,年代約5.3億年前,展現了寒武紀早期的生物景觀。盡管歷經變遷,這些軟體構造的海洋動物化石保存得極為完好,形態各異,生動地再現了古海洋的生命景象,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提供了寶貴的證據。
澄江生物化石群的發現震驚了世界科學界,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該化石群出現在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時期,除了簡單的藻類外,許多現生動物門的代表物種同時出現。這意味著,大多數現生動物門在澄江化石群中都有代表,而在寒武紀之前,這些動物尚未出現。
澄江生物化石群中包含藻類、多孔動物門(海綿動物門)、刺胞動物門(腔腸動物門)、鰓曳動物門、動吻動物門、葉足動物門、腕足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超門、棘皮動物門以及一些分類位置不定的類群。這些化石為我們提供了關于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生態的理論的重要證據。
澄江化石群的發現,填補了我們對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所知甚微的空白。在此之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保存軟體的生物群是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但該生物群比澄江化石群晚1000多萬年。
以上就是澄江生物群的全部內容,澄江生物群共涵蓋16個門類、200余個物種 珍稀動物化石的發現地,其中有無脊椎動物化石,也有原始脊索動物化石。澄江生物群:澄江生物群,位于我國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產出地層為云南下寒武統筇竹寺組玉案山段黃綠色粉砂質頁巖中, 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