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限度檢查法?供試品檢查時,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劑、中和劑或滅活劑,應證明其有效性及對微生物無毒性,除另有規定外,本檢查法中細菌及控制菌培養溫度為30℃~35℃;霉菌、酵母菌培養溫度為23℃~28℃。檢驗結果以1g、1ml、10g、10ml、10c㎡ 為單位報告,特殊品種可以最小包裝單位報告。那么,微生物限度檢查法?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微生物限度檢查法是一個在藥品、食品和化妝品行業中廣泛使用的質量控制方法,旨在檢測樣品中的微生物數量和類型。本文將詳細闡述微生物限度檢查法的判定準則、計數方法驗證以及控制菌檢查方法的驗證過程。
在判定微生物限度時,首先需要比較被檢培養基上的菌落平均數與對照培養基上的菌落平均數的比值。如果比值大于70%,且菌落的形態和大小與對照培養基上的一致,那么可以判定該培養基的適用性檢查符合規定。這一標準確保了培養基能夠準確反映樣品中的微生物情況。
為了確保微生物計數方法的準確性和適用性,在建立產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法時,應進行細菌、霉菌及酵母菌計數方法的驗證。驗證時,至少需要進行3次獨立的平行試驗,并計算各試驗菌的回收率。具體操作包括使用平皿法和薄膜過濾法進行菌落計數,同時制備菌液組、供試品對照組和稀釋劑對照組,以考察供試液制備過程中的微生物影響。
在試驗過程中,需要對各試驗菌的回收率進行逐一驗證,確保方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當驗證試驗結果顯示稀釋劑對照組的菌回收率不低于70%,且試驗組的菌回收率均不低于70%時,可以使用該供試液制備方法和計數法對供試品進行細菌、霉菌及酵母菌數的測定。若試驗中任一次菌回收率低于70%,則需要采用其他方法如培養基稀釋法、離心沉淀法等消除供試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進行方法驗證。
在微生物限度檢查法中,檢驗量指的是用于一次試驗的供試品量,通常包括g、ml 或c㎡。一般情況下,供試品的檢驗量定為10g 或10ml;膜劑則為100c㎡。針對貴重藥品或微量包裝藥品,檢驗量可適當減少。若需檢測沙門菌的供試品,其檢驗量需增加至20g 或20ml(其中10g或10ml 用于陽性對照試驗)。
在進行試驗時,應從至少2個以上最小包裝單位中抽取供試品。對于大蜜丸,至少抽取4丸;而膜劑則至少抽取4片。通常,應隨機抽取的供試品量應至少為檢驗用量(兩個以上最小包裝單位)的3倍。
供試液的制備應根據供試品的理化特性與生物學特性,采取適宜的方法。若需加熱,應均勻加熱且溫度不超過45℃。從制備至加入檢驗用培養基,供試液不得超過1小時。通常,供試液的制備方法包括:
1. 對于液體供試品,取10ml供試品,加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至100ml,混勻,作為1:10的供試液。對于油劑,可加入適量的無菌聚山梨酯80以使供試品分散均勻。水溶性液體制劑亦可直接使用混合的供試品原液作為供試液。
2. 對于固體、半固體或黏稠性供試品,取10g供試品,加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至100ml,使用勻漿儀或其他適宜的方法混勻,作為1:10的供試液。
在環境潔凈度10000級下的局部潔凈度100 級的單向流空氣區域內進行。檢驗全過程必須嚴格遵含鏈守無菌操作,防止再污染。單向流空氣區域、工作臺面及環境應定期按《醫藥工業潔凈室(區)懸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測試方法》的現行國家標準進行潔凈度驗證。
供試品檢查時,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劑、中和劑或滅活劑,應證明其有效性及對微生物無毒性,除另有規定外,本檢查法中細菌及控制菌培養溫度為30℃~35℃;霉菌、酵母菌培養溫度為23℃~28℃。檢驗結果以1g、1ml、10g、10ml、10c㎡ 為單位報告,特殊品種可以最小包裝單位報告。
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過濾杯采用獨特的唇形密封設計,不使用夾鉗和O型圈,確保無泄漏操作和均勻的微生物回收率。
濾膜預先滅菌,即豎老拆即用,可將主要污染物源降低,提高檢測可靠性。余老升
直接抽濾排液,無需抽濾瓶,安裝使用方便,內置隔膜液泵,效率更高。
三聯過濾頭設計,可同時抽濾,提高工作效率,每個濾頭也可獨立控制,方便操作人員靈活使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微生物限度檢查法
非無菌藥品的微生物限度標準是基于藥品的給藥途徑及對患者健康潛在的危害而制訂的。藥品的生產、貯存、銷售過程中的檢驗,原料及輔料的檢驗,新藥標準制訂,進口藥品標準復核,考察藥品質量及仲裁等,除另有規定外,其微生物限度均以本標準為依據。 細菌數每1g不得過l000cfu。每lml不得過100cfu。
霉菌和酵母菌數每lg或lml不得過100cfu。
大腸埃希菌每渣虛1g或lml不得檢出. 3.1用于手術、燒傷及嚴重創傷的局部給藥制劑應符合無菌檢查法規定。
3.2耳、鼻及呼吸道吸入給藥制劑
細菌數每1g、lml或l0cm2,不得過100cfu。
霉菌和酵母菌數每1g、lml或l0cm2,不得過10cfu。
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每1g、lml或l0cm2不得檢出。
大腸埃希菌鼻及呼吸道給藥的制劑,每1g、lml或l0cm2,不得檢出。
3.3陰道、尿道給藥制劑
細菌數每1g、lml或l0cm2,不得過100cfu。
霉菌數和酵母冊團菌數每1g、lml或l0cm2應小于10cfu。
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白色念珠菌每1g、lml或l0cm2,不得如姿燃檢出。
3 .4直腸給藥制劑
細菌數每1g不得過l000cfu。
濾膜法是國際公認的微生物大改首標準檢驗方法,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如環境監測、食品及飲料工業、化妝品、制藥工業品質控制和電子工業。它通過使用具有適當孔徑的濾膜,過濾樣品,將微生物保留在膜表面。濾膜法具有顯著優勢,相較于直接法,能夠檢測大量樣品,提高檢殲叢測準確性,濾膜上培養出的菌落作為永久記錄,菌落與樣品量直接對應,得出定量結果。操作步驟包括:將200ml純化水通過濾膜,將滾數濾膜浸泡在滅菌生理鹽水中,再接種至不同稀釋倍數的細菌、霉菌和酵母菌培養皿。此方法簡化了微生物檢測程序,高效、實用,成為現代微生物檢測的首選方法。
以上就是微生物限度檢查法的全部內容,微生物限度檢查法是一個在藥品、食品和化妝品行業中廣泛使用的質量控制方法,旨在檢測樣品中的微生物數量和類型。本文將詳細闡述微生物限度檢查法的判定準則、計數方法驗證以及控制菌檢查方法的驗證過程。在判定微生物限度時,首先需要比較被檢培養基上的菌落平均數與對照培養基上的菌落平均數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