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必背知識點?.那么,九年級化學必背知識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 金屬 + 酸=鹽 + 氫氣置換反應條件:金屬與酸氫以前,常用鹽酸稀硫酸。例如:鋅加稀硫酸,氫氣往上竄
2金屬 + 鹽=新金屬 + 新鹽置換反應條件:金屬與鹽鹽可溶,一定范圍前換后。例如:鐵語硫酸銅溶液的置換反應。
3 酸 + 金屬氧化物=鹽 + 水復分解反應條件:金屬與酸氫以前,常用鹽酸稀硫酸。例如:鹽酸除鐵銹
4酸 + 堿=鹽 + 水復分解反應條件:酸堿反應必中和,成鹽生水反應先。例如:硝酸和氫氧化銅
5酸 + 鹽=新酸 + 新鹽復分解反應條件:酸鹽反應先看鹽。碳酸鹽遇酸就出氣,否則鹽溶生沉淀。例如:硝酸和碳酸銀
6 堿 + 非金屬氧化物=鹽 + 水 復分解反應條件:金氧與堿遇到酸,成鹽生水無條件。例如:二氧化硫和硝酸鋇
7 堿 + 鹽=新堿 + 新鹽復分解反應條件:堿鹽反應鹽可溶,生成物中有沉淀。例如:碳酸鉀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鉀和碳酸鋇
8 鹽 + 鹽=新鹽+新鹽,復分解反應條件:兩鹽反應鹽可溶,生成物中有沉淀。例如:氯化鉀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老頑固)和氯化鉀
八大沉淀:1溶酸不生氣:氫氧化鐵 氫氧化銅 氫氧化鎂2溶酸生氣:碳酸鈣 碳酸銀 碳酸鋇3不溶酸不溶水(老頑固):氯化銀 硫酸鋇溶解性口訣:酸易溶 堿難溶 只有鉀吶鋇銨溶 鉀吶銨鹽均可溶 硝酸鹽入水無影蹤 碳酸鹽只溶鉀吶銨 硫酸鹽不溶硫酸鋇 氯化物不溶氯化銀 微溶物質有四種 鈣組氫氧硫酸根 碳酸鎂拉著硫酸銀
我不知道你教材是哪一版,下面是我按照人教版整理的
一、化學用語
1、常見元素及原子團的名稱和符號
非金屬: O氧 H氫 N氮 Cl氯 C碳 P磷 S硫
金屬: K鉀 Ca鈣 Na鈉 Mg鎂 Al鋁 Zn鋅 Fe鐵 Cu銅 Hg汞 Ag銀 Mn錳 Ba鋇
原子團(根):氫氧根 硝酸根 碳酸根硫酸根 磷酸根銨根
OH-NO3- CO3 2- SO4 2-PO43-NH4+
2、化合價口訣
(1) 常見元素化合價口訣:
一價氫鋰鉀鈉銀;二價氧鈣鋇鎂鋅。
三鋁四硅五價磷。二三鐵,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齊全,銅汞二價最常見。
氯價通常顯負一,還有正價一五七。
負一硝酸氫氧根,負二碳酸硫酸根。
負三記住磷酸根,正一價的是銨根。
(2) 常見原子團(根)化學價口訣:
一價硝酸氫氧根;二價硫酸碳酸根;三價常見磷酸根; 通常負價除銨根。
3、必須熟記的常見物質的俗稱、化學名稱、化學式、用途
金剛石、石墨、木炭等 碳單質 C 金剛石做鉆頭、切割玻璃 石墨做鉛筆芯、電極
水銀 汞 Hg 體溫計
干冰 二氧化碳固體 CO2 人工降雨,致冷劑、
水 H2O 最常見溶劑
雙氧水 過氧化氫 H2O2 消毒劑
鐵銹 氧化鐵 Fe2O3
生石灰 氧化鈣 CaO 食品干燥劑 熟石灰、消石灰
(澄清石灰水) 氫氧化鈣 Ca(OH)2 改良酸性土壤
石灰石、大理石(蛋殼、水垢等) 碳酸鈣 CaCO3 建筑材料、制水泥 鹽酸
氫氯酸(氯化氫) HCl 除鐵銹
天然氣、沼氣、瓦斯 甲烷 CH4 燃料
酒精 乙醇 C2H5OH 燃料、乙醇汽油
4、必須熟記的制取物質的化學方程式
(1)實驗室制取氧氣一: 2KMnO4===K2MnO4+MnO2+O2↑
(2)實驗室制取氧氣二: 2H2O2 ===2H2O+O2↑
(3) 實驗室制取氧氣三: 2KClO3===2KCl+3O2↑
(4)實驗室制法CO2:CaCO3+2HCl==CaCl2+H2O+CO2↑
(5)實驗室制取氫氣:Zn+H2SO4==ZnSO4+H2↑
(6)電解水制取氫氣:2H2O===2H2↑+O2↑
(7)濕法煉銅術(鐵置換出銅):Fe+CuSO4==FeSO4+Cu
(8)煉鐵原理: 3CO+Fe2O3===2Fe+3CO2
(9)生灰水[Ca(OH)2 ]的制取方法:CaO+H2O==Ca(OH)2
(10)生石灰(氧化鈣)制取方法:CaCO3 ===CaO+CO2↑
二.金屬活動性順序:
金屬活動性由強至弱: KCaNaMgAl , ZnFeSnPb(H),CuHgAg PtAu 。 (按5個一句順序背誦)鉀鈣 鈉鎂 鋁 , 鋅 鐵錫鉛 (氫) ,銅汞 銀鉑 金 。
三、常見物質的顏色、狀態
1、白色固體: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無水CuSO4; 鐵、鎂為銀白色(汞為銀白色液態) ,除了有顏色的固體,其他固體一般為白色。
2、黑色固體:炭粉、鐵粉、CuO、MnO2、Fe3O4 ▲KMnO4為紫黑色
3、紅色固體:Cu、Fe2O3 、HgO、紅磷 ▲硫磺:淡黃色
4、溶液的顏色:
含Cu2+的溶液呈藍色(如CuSO4溶液);
含Fe2+的溶液呈淺綠色(如FeCl2溶 液);
含Fe3+的溶液呈 棕黃色(如FeCl3溶液),
其余溶液一般為無色。(高錳酸鉀溶液為紫紅色)
5、常見氣體性質
(1)具有刺激性氣體的氣體: NH3(氨氣)、SO2、HCl(皆為無色)
(2)無色無味的氣體:O2、H2、N2、CO2、CH4、CO(劇毒) 、空氣、稀有氣體
▲注意: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鹽酸、硝酸、醋酸(即醋);氨水;酒精為有特殊氣體的液體。有毒的:氣體:CO ;
四、一些物質的特性及用途:
可燃性的氣體:H2、CO、CH4(甲烷) 都可做燃料,點燃前都要驗純,與空氣混合點燃會爆炸。 還原性的物質:C、H2、CO 都可用來冶煉金屬,將金屬氧化物還原成金屬單質。 具有氧化性的物質:O2,CO2
助燃性物質:O2能使帶火星木條復燃,或使燃著木條燃燒更旺。
有毒的氣體:CO,能與血紅蛋白結合使人中毒,煤氣中毒就是指CO中毒。
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氣體:只有CO2
最輕氣體:H2也是唯一燃燒無污染的氣體燃料
干冰(CO2固體): 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劑;CO2氣體:用于滅火,做溫室肥料,制汽水等 鹽酸(HCl): 用于除鐵銹,是胃酸的主要成份,濃鹽酸有揮發性(揮發出HCl氣體) 石灰石(CaCO3): 建筑材料,制水泥、高溫煅燒制CaO;
生石灰CaO: 易與水反應并放熱,做食品干燥劑,可用來制取Ca(OH)2。
熟石灰Ca(OH)2: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爾多液,與Na2CO3反應制取NaOH
五、化學與社會相關常識。
三大化石燃料:煤(固)、石油(液)、天然氣(氣)
六大營養物質:糖類(主要供能物質,如:米、面、蔗糖、葡萄糖等)、
油脂、蛋白質(魚、肉、蛋、奶、豆)、維生素(蔬菜、水果)、水、無機鹽
缺乏某些元素導致的疾病:缺鈣:骨質疏松癥(老年人)、佝僂病(兒童);缺鐵:貧血
缺碘:甲狀腺腫大(大脖子病) 缺維生素A:夜盲癥;缺維生素C:壞血病
合金:生鐵和鋼都是鐵的合金,區別是含碳量不同,鋼含碳量低,黃銅是Cu-Zn合金 鐵生銹條件:鐵同時與空氣(主要是O2)和水接觸
防銹方法是:保持鐵制品表面干燥和潔凈,并在金屬表面形成保護膜(涂油漆、涂油、鍍其它金屬等)。 可燃物燃燒條件:⑴是可燃物;⑵與空氣(或O2)接觸⑶溫度達到可燃物著火點
滅火的方法:⑴隔離可燃物,如建立隔離帶、釜底抽薪;⑵隔絕空氣(或O2),如用濕布、
燈帽、土蓋滅火焰,用 CO2滅火⑶降低溫度至可燃物著火點以下,如用水滅火。
環境污染名詞:
酸雨:主要由SO2、NO2造成,酸雨危害是使河流、土壤酸化,建筑 物、金屬被腐蝕。 臭氧層空洞:臭氧能吸收紫外線,由于臭氧被氟里昂等破壞而形成 溫室效應:空氣中CO2排放過多引起全球氣溫上升 白色污染:塑料隨意丟棄,不易被降解而造成的污染。
空氣質量日報:污染物主要指標是:總懸浮顆粒、SO2、氮氧化物(如NO2)
六、反應類型
化合反應:A+B→AB
多變一例:C+ O2== CO2CaO+H2O===Ca(OH)2
分解反應:AB→A+B
一變多例:2H2O===2H2↑+O2↑ H2CO3==CO2↑ + H2O
置換反應:A+BC→AC+B
單換單例:Fe+CuSO4==FeSO4+CuH2+CuO==Cu+ H2O
七、化學之最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氧元素。
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氮氣。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是金剛石。
5、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CH4)。6、人體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鈣元素。
7、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8、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的氣體是氫氣。
9、導電性最強的金屬是銀。10、相對原子質量最小的原子是氫。
11、熔點最低的金屬是汞。 12、地殼中、人體中、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為氧元素。 13、組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是碳元素。14、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金屬是鐵。
八、氣體的鑒別
(1)O2與其它任何一種氣體: 用帶火星的木條鑒別,能復燃的是O2
(2)CO2與其它任何一種氣體:用澄清石灰水鑒別,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是CO2
(3)空氣、O2、CO2、N2、H2 等多種氣體:先用燃著的木條,再用澄清石灰水鑒別
(4)H2、CO、CH4 三種可燃性氣體:先點燃在火焰上罩干冷燒杯,后往燒杯中倒少許澄清石灰水鑒別。
九、物質的除雜:(括號內是雜質)
1、CO(CO2): 通過NaOH溶液吸收掉CO2氣體方程式為CO2+2NaOH=Na2CO3+H2O
2、CO2(CO): 通過灼熱的CuO除去CO氣體(也可除去氫氣)方程式為:CO+CuO = Cu+CO2
3、CO2(O2):通過灼熱的銅網除去O2氣體方程式為:2Cu+O2 = 2CuO
4、Cu(Fe): 加入足量CuSO4溶液。方程式為:Fe+CuSO4=Cu+FeSO4
5、KCl(MnO2):先溶解,后過濾,再蒸發。(凡兩種固體一種可溶,一種難溶均可用該法除雜)
6、CaO(CaCO3):高溫煅燒方程式為:CaCO3==CaO+CO2↑
十、初中化學中的“三”(熟悉即可)
1、構成物質的三種微粒是:分子、原子、離子。
2、還原氧化銅常用的三種還原劑:氫氣、一氧化碳、碳。
3、氫氣作為燃料有三大優點:資源豐富、發熱量高、燃燒后的產物是水不污染環境。
4、構成原子一般有三種微粒:質子、中子、電子。
5、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2)穩定性;(3)混合物。
6、收集氣體一般有三種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7、水污染的三個主要原因:
(1)工業生產中的廢渣、廢氣、廢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農業生產中施用的農藥、化肥隨雨水流入河中。
8、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可分為三類:
(1)大部分固體物質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數物質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很小,如NaCl;
(3)極少數物質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如Ca(OH)2
9、CO2可以滅火的原因有三個: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
10、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礦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氣。
11、氫氣和碳單質有三個相似的化學性質:常溫下的穩定性、可燃性、還原性。
12、過濾操作中有“一貼二低三靠”:
(1)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
(2)玻璃棒的末端輕靠在濾紙三層處;
(3)盛待過濾液的燒杯邊緣緊靠在玻璃捧引流。
過濾失敗的三個原因:(1濾紙被捅破;(2)濾液高于濾紙邊緣;(3)承接容器不干凈。
13、三大氣體污染物:SO2、CO、NO2
14、酒精燈的火焰分為三部分:外焰、內焰、焰心,其中外焰溫度最高。
15、取用藥品“三”原則:
(1)不用手接觸藥品(2)不把鼻子湊到容器口聞氣體氣味 (3)不嘗藥品的味道。
16、可以直接加熱的三種儀器:試管、坩堝、蒸發皿(另外還有燃燒匙)
17、質量守恒解釋的原子三不變:原子種類不改變、數目不增減、質量不變化
化學九年級上冊知識點: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物理變化:無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質不需發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基本實驗操作,空氣的成分和組成,氧氣的化學性質等等。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物理變化:無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
物質不需發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主要有顏色、狀態、氣味、硬度、密度、熔點、沸點等;物質必須通過化學變化才表現出來性質,叫做化學性質。如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毒性等。
基本實驗操作
藥品的取用:
1、取藥量:沒有說明用量,固體只需蓋滿試管底部,液體取1—2mL。
2、注意事項:“三不”:不聞、不嘗、不摸。
3、取用少量液體藥品用膠頭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體藥品用量筒量取,讀數時,量筒必須放平,視線與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取用較大量液體時用傾倒方法,瓶塞倒放,標簽向手心,瓶口要緊靠容器口。
空氣的成分和組成
空氣的成分:空氣成分N2O2稀有氣體CO2其它氣體和雜質。
氧氣的化學性質
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在反應中作氧化劑。
反應類型
基本反應類型:
1、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
2、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
3、氧化反應:物質與氧發生的反應。
物質的分類:
1、混合物: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如空氣、海水、生鐵等。
2、純凈物:只含有一種物質。單質:只含有一種元素的純凈物,如N2、Fe等。化合物: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的純凈物,如H2O、KMnO4等。氧化物:含有兩種元素,其中一種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構成物質的粒子―――分子、原子、離子。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區別是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初中化學知識點整理
一、 元素化合物
1、 物質分類定義:
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酸,堿,鹽,有機物
2、材料分類: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合成材料,復合材料
3、元素,原子團化合價(離子符號書寫)
4、金屬活潑性順序
二、化學反應:
1、化學反應定義:
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
2、復分解反應條件:(1)生成水,氣體或沉淀(2)除不溶堿、碳酸鹽能與酸反應外,其他沉淀不反應。
置換反應條件:(1)活潑型強于被置換金屬(2)反應物可溶
4、酸堿鹽的通性
3、化學反應現象(主要燃燒反應)
三、特殊反應:
高溫反應:(1)分解:碳酸鈣分解(2)還原:氫氣,一氧化碳還原金屬氧化物
一變三的反應:碳酸氫銨,高錳酸鉀,堿式碳酸銅
一變二的反應:雙氧水
生成氣體的反應:
分解:高錳酸鉀,雙氧水
置換:金屬置換氫氣
復分解:酸+碳酸鹽—二氧化碳堿+銨鹽---氨氣
四、特殊性質的物質
含有相同元素的兩種物質:CO和CO2 ,H2O 和 H2O2
堿性的氣體(能使濕潤的酚酞試紙變紅):氨氣
特殊顏色:藍色沉淀:氫氧化銅紅褐色沉淀:氫氧化鐵
五、溶液
1、三種遇水放熱的物質:濃硫酸,氫氧化鈉,生石灰。
2、質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氫氧化鈉固體,氯化鈣,濃硫酸;
(2)由于跟水反應而增加的:氧化鈣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應而增加的:氫氧化鈉,氫氧化鈣;
3、質量減少的
(1)由于揮發而減少的:濃鹽酸,濃硝酸,酒精,汽油,濃氨水;
六、實驗
氣體制備:氧氣,二氧化碳,氫氣
發生裝置的選擇依據:高錳酸鉀法,雙氧水法
收集裝置的選擇依據:溶解性,密度
干燥劑的選擇(不與被干燥物質反應):酸性干燥劑,堿性干燥劑
七、物質檢驗:
1、氧氣:帶火星的木條放入瓶中,若木條復燃,則是氧氣.
2、氫氣:在玻璃尖嘴點燃氣體,罩一干冷小燒杯,觀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燒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變渾濁,則是氫氣.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變渾濁則是二氧化碳.
4、氨氣:濕潤的紫紅色石蕊試紙,若試紙變藍,則是氨氣.
5、水蒸氣:通過無水硫酸銅,若白色固體變藍,則含水蒸氣.
6、氫離子:滴加紫色石蕊試液/加入鋅粒
7、氫氧根離子:酚酞試液
8、碳酸根離子:稀鹽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離子: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若產生白色沉淀,則是氯離子
10、硫酸根離子:硝酸鋇溶液和稀硝酸
11、銨根離子:氫氧化鈉溶液并加熱,把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試管口
12、淀粉:加入碘溶液,若變藍則含淀粉。
13、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氫氧化銅,若生成紅色沉淀,就含葡萄糖。
八、探究
1、大容積的容器注意氣體會殘留在其中,導致測量結果偏小
2、沉淀洗滌干凈的標志:取洗滌后的溶液,檢測其中是否含有所要洗滌的溶質
3、測量值偏大的原因:
(1)吸收氣體偏多:如因與外界空氣接觸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或者吸收了瓶中殘留的二氧化碳等,或者有水蒸氣被吸收,
改進措施:加裝吸收裝置,在進入測量儀器前,將誤差氣體先除去,如通過加裝堿石灰吸收水蒸氣或二氧化碳
(2)吸收氣體偏少:部分氣體殘留在瓶中,或吸收不徹底,或漏氣等
4、二氧化碳與水同時檢驗時,先檢驗水,后檢驗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與水同時吸收時,先吸收二氧化碳,后吸收水
5、計算物質化學式時,根據元素設數字,由元素守恒得出元素質量,進一步算出原子個數比
6、導管通入液體中有氣泡產生,可能兩種情況(1)兩種物質反應產生氣體(2)混合后放熱使溫度升高,氣體膨脹,產生氣泡
7、氣體測量方法:
(1)吸收法:
(2)排水測體積:
八:計算題常見類型
1、 直接法:問什么,設什么,根據已知條件求出未知量。注意,用于計算的已知量必須是純凈物。
2、 差量法:題目告訴你反應前**克,反應后**克,一般使用差量法
(1) 差物質質量:如堿石灰等吸收了二氧化碳,水質量改變。石灰石高溫分解后質量改變,碳酸氫銨分解后剩余固體質量改變。可能會以圖表等形式出現。
(2) 差元素質量:一般告訴你的都是固體質量,如CuO被CO還原成Cu,反應前后質量改變就是氧元素的質量,可以根據氧元素的質量計算出氧化銅的質量
(3) 差相對分子量(或原子量):反應前后的固體物質發生改變,且分子量有差別,如銅鐵的混合物10g投入到足量的硫酸銅中,充分反應后,固體質量變為10.8克,此時增加的0.8克就是由于鐵變為銅,相對原子量增加的原因。
3、 圖像法:注意分段分析,反應先后,如一開始無氣體或沉淀,后來產生氣體或沉淀,就要分成數個反應分段計算。
4、 元素守恒法:適用于反應物質量不明確,反應物數目眾多,且方程式也較多,最后所有反應的最終產物一般只有一種,其中一種物質的質量比較明確,一般根據此物質中的某元素全部轉化到所求產物中,根據元素質量相等,求出所求物質質量。
初中化學只有幾個知識點,但都是為高中打基礎。分別是 元素周期表 元素化合價 分子原子離子概念 學寫方程式 反應類型 酸堿鹽一章最主要 溶解表要記住 復分解反應條件。就這些,別看多,其實真正背起來很好背!!剛剛有網友說死記方程式,其實不必,9年級上還沒學酸堿鹽,但在9下就會有反應類型 如:中和反應 復分解反應等等,有六種反應情況要記住,這樣就舉一反三了!!
以上就是九年級化學必背知識點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