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黃河大合唱音樂欣賞800字 黃河大合唱音樂鑒賞300字 黃河大合唱鑒賞2000字 黃河大合唱鑒賞論文1000字 黃河大合唱觀后感800字
黃河大合唱鑒賞
創作背景: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斗爭的前例。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蕩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篇章特色:
管弦樂隊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對全曲進行了極富特點的描繪.樂隊效果色巖稿彩濃郁。音樂刻畫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著崇高偉大的民族精神:幾個主題經過發展后交織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黃河船夫曲》采用了勞動號子的體裁形式,展現了烏云滿天.驚濤拍岸,船夫與暴風雨奮力拼搏的生動形象.表現了華夏子孫吃苦耐勞和一定能到達勝利彼岸的優秀品質。九曲黃河上船大粗礦的號子以領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來,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作為大合唱的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給我們展示了這一可歌可泣的史詩的第一幕。
男高音獨唱《黃河頌》是一首以黃河象征祖國的熱情頌歌,充滿了搏大、豪放的情懷。第一部分以平穩的節奏、寬廣的氣息歌唱了黃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熱情、奔放的旋律贊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熱情激昂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配樂詩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后,是民謠風格的抒情敘事曲《黃水謠》,樸素的音調優美而又平易動人:第一部分描寫了奔流不息的黃河之水和中華兒女美好安寧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題深沉、痛苦,描寫了日寇侵略后妻離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慘情景指棗如。音樂在低沉的情緒中結束,使人久久難忘。
《河邊對口曲》如民間小曲般親切而富于鄉土氣息,通過敘事般的對唱形式,手法 簡練,效果甚佳,描摹了國土淪喪后日寇鐵 蹄下人民的悲慘遭遇。
《黃河怨》以低沉凄慘、悲痛欲絕的音調,哭訴了一個遭受日寇蹂躪、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債清算”的遺愿而投入滾滾黃河懷抱的婦女的深仇大恨。齊唱、輪唱《保衛黃河》表現了游擊健兒的英勇氣概,是一有人民戰爭壯闊場面的戰斗進行曲。“龍格龍格龍格龍”的襯詞此起彼伏,波瀾壯闊的宏偉場面和樂觀主義的民族精神躍然眼前。
混聲合唱《怒吼吧,黃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終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現過的幾個重要基本主題得到了綜合的展現,憤怒的情緒、戰斗的號角、堅定的節奏、豐滿的合唱以宏偉的氣勢使音樂達到了最高潮,作品在樂隊全奏和八聲部合唱氣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濤中結束。
聽后感:
聽了《黃河大合唱》,我覺得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會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永遠壓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聽《黃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聯想到中華民族精神。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燦爛文明的國家,我們偉大的民族是一個不屈不撓、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的民族。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不甘忍受恥辱,前赴后繼,用血肉長城驅逐了侵略者,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戰歌。今天,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得繁榮富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每個中國人的崇高理想,是愛國主義的本質所在。中華民族精神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社會發展時期、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在我國歷史上,中華民族精神從來就是動員和激勵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每一個真正的炎黃子孫所應有的骨氣和膽識,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個時代的人們啊,你們是黃河,是不朽的黃河曲。
鋼琴協奏曲<<黃河>>,用雄壯,用吶喊,用號召,來震撼每個有血有肉的中國人,來歌頌每個剛強不屈的華夏兒女.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因為她有著偉大的人民.
這是高昂。
這是沉厚。
這是凄婉。
這是悲壯。
當我聽了《黃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氣勢磅礴,是陣陣蕩耳,是心境復雜的。唯啟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卻忽略了《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光未然。他生時如黃河奔流,波濤洶涌,九曲連環;死時如雪山崩頹,煙飄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個生命與激情譜寫了這曲感人肺腑的樂章,詩一般的語言,與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種和諧與堅定,就像是緊緊團結在一起的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是樂觀無畏,是堅強偉大,是不可戰勝的!
雖不曾見過黃河壯,書中常看到黃河涌。雖不曾聽過黃河兇,歌中常呈現黃河滾。
今天,我聽了聞名一過的《黃河年夜合唱1》,雖然我并不喜歡高音唱法,但我卻被它吸引住了。那兒那里邊的歌詞振奮人心,“咳喲,劃喲……”管它烏云波瀾,涼風仍是浪花,把住舵咱們劃吧!
那一聲聲:咳!劃喲!咳!劃喲!響徹天谷,沒錯,劃船好比上前方,只有團結,才能往上沖!劃啊!沖啊!當看見河岸,登上河岸,然而,風浪還沒有平息,我們還得和黃河比拼!
這不正如一個班級嗎?一個班,個顧個,誰也失蹤臂集體,你說這樣一盤散沙,有何浸染?風一吹,隨風都飄走了,留下的純屬僥幸。只有攜起手來,筑成一堆沙堡,那么哪怕風吹雨淋,電閃雷鳴,我們都是堅韌不催的。有句話叫:“進修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我小我認為,在進的時辰,還得靠著別人的扶持,一小我的生平中,不成能只是一個在活。說回來,假如我們班有32小我,每人一份32份,你學你的,他學他的,那么有堅苦時誰也不回來推你一把!那時就是悔怨也來不及了!
是以,我認為,團結是一個班最根基的一個性質,沒有團結,也就沒有一個真正的班級,有的只是“虛象”。
(一)
黃河大合唱,真堪稱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千古絕唱。她的深沉、悲壯、激昂、宏偉、雄渾,達到了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的完美結合,是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是從我們民族的靈魂中迸發出的心聲,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音樂高峰,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我們永遠感謝冼星海,他是我們民族的戲驕傲。黃河大合唱是我們民族的音樂豐碑,毛主席為冼星海所作的評價恰如其份,作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黃河大合唱的真正意義和內涵。每次聽到黃河大合唱,我的心靈就受到一次洗禮,心靈感受到強烈的震撼。這樣的作品數十年來再未出現,現在的袞袞諸公,尸位素餐者有之,醉生夢死者有之,你們何時再有佳作奉獻人民,有否感到愧對先賢?難道我們民族真永遠逃脫不了在苦難中奮起重生,在安逸中墮落沉淪的輪回宿命嗎?同胞兄弟們,真到了必須常常用黃河大合唱來蕩滌靈魂、摧醒良知,為民族而奮爭,為民族而犧牲的時候了!
(二)
提起20世紀的華人 音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無疑是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海外華人曾說:“每次聽到它,都會體驗到一種作為中國人的崇高和自豪。”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聽著這激亢的樂曲,我心中頓時充滿一股力量,我又細心地向屏幕上看去:詞作者光未然。他15歲入黨,在那戰爭年代,它在敵后做抗日救亡工作。又一次奉命渡過黃河執行任務時,它獲得了一份創作的靈感。當他看到,滔滔黃手御河水,滾滾向東流。驚濤駭浪撲面而來,呼嘯龍吟的聲音如雷貫耳。他被這黃河的宏偉氣勢折服了。當他看到船工們在三月延安的初春光著膀子,用盡全力搖著他過河,喊出震天動地的號子時,它頓時被這情景感染了。他腦海中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它要寫一首長詩來歌頌祖國的母親河。于是,長詩黃河吟開始醞釀。
在延安的一個聯歡會上,他當場朗誦這首詩,在場的作曲家冼星海被深深的感動鏈薯慶了,他一下跳起來,一把奪過詩詞,激動地說:“我能譜好,一定能!”于是,新的一輪創作開始了。在那嚴寒的冬天,冼星海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終于譜好了《黃河大合唱》的曲子。在延安的大禮堂,當時的交響樂團首次演奏了這部曲子,合唱團首次合唱了這支壯歌,臺上歌聲飛揚。臺下群情激昂。這支歌很快傳遍了祖國大地。中華兒女高唱著這支歌,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奪取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我們不能不說,這支歌給了中華兒女抗戰的力量。
一唱雄雞天下白,中國人民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昂首挺胸的屹立在世界東方。而這支誕生在戰火中的歌卻經久不衰。隨著國門的敞開,世界各國人民都理解了這支歌。1947年美國人民齊聲高唱這支歌,1964年日本人民齊聲高唱這支歌,1991年臺灣人民同樣高唱這支歌……我們說這支歌給了中華民族和全世界華人無窮的力量。
《黃河大合唱》包括《序曲》和八個樂章,以朗誦和樂隊為背景貫穿起來,是一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1941年在前蘇聯,冼星海又重新整理了這部作品,豐富了聲樂部分,并運用大型管弦樂隊的編制進行了配器。1969年,殷承宗等人又將它改編為鋼琴協奏曲《黃河》。正如埃德加·斯諾當年所預言——《黃河大合唱》屬于明天的中國!
《黃河大合唱》是中華民族的力量,是中華民族的棚握象征,是全球華人歌唱祖國強大的戰歌!它將帶領我們昂首闊步走向輝煌燦爛的21世紀!
本文題目點名寫作對象是黃河拍租襲,其中的關鍵詞是“頌”。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歌頌的是偉大的襲兄中華民族。主題思想為:詩人借歌頌黃河,歌型改頌了我們的民族及其偉大堅強的精神,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我就只能寫這么多了。祝:學習進步
課文原文: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啊,星海!這就是你的《黃河大合唱》!
那是1941年吧,我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森中,第一次聽到了這首歌。
好大的合唱隊啊,足有三四百人!這是由幾個根據地來會演的宣傳隊組成的。他們從臺上直排到臺下,在核桃林那綠油油的屏風前,構成一個巨大的扇面。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是穿過“刀山火海”走來的。他們一個個目光閃閃,神情嚴峻。
樂隊,也夠奇特的:有洋油桶改制的大提琴,廟上摘下的古鐘,兩個人摟不過來的牛皮鼓,號兵連借來的馬號……在林蔭下排成了長陣。從伸出來的丫杈上,吊下來一盞馬燈,照著樂譜架和指揮臺。
“朋友,你到過黃河嗎?……”在森林的深處,一個聲音深情地發問了。這聲音,把我帶到了黃河畔,那里有棗花的淡淡清香,旋轉奔流的雄渾河水,一個個穿著白布背心的船夫,緊握著槳,炯炯的目光射向蹲在船頭的老艄公,等他發出開船的手勢……
指揮,緩緩地舉起了指揮棒,幾千人的心都被提了起來!鼓手,捏緊了鼓槌;號兵,舉起了系著紅綢的馬號;幾千雙眼睛凝聚在那個小小的棒頭上。他,將棒向下一劈,樂聲像沖出閘門的洪水,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啊!
指揮棒一跳一個巨浪,一甩一個浪花。分不清樂聲、歌聲,臺上、臺下。只感到撲面飛來的水珠,腳上滾滾的波浪;萬千父老弟渣御兄,盯著一個人的眼睛。槳板,劈動了死寂的東海;號子,震醒了沉睡的山峰;中國號,乘駕著怒吼的黃河,向前沖去!
直到樂聲停止了,耳邊還響著浪拍石崖的澎湃聲。
大道上傳來了沙沙的聲響,仔細聽去,才覺出是腳步聲。嗬,好一支精悍的隊伍!幾百個人,腳步輕得就像蠶咬桑葉。小伙子們背著滿袋手榴彈、鼓鼓的子彈袋,脖子上掛著一條干糧袋,皮帶上系一雙草鞋,一個個那么輕便、利落、敏捷。一雙雙眼睛那么機警而深沉;閃射著投入激戰前的焦灼和快樂,迫不及待的復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驗的剛毅火花。這是一支隨時都可漏凱以投入戰斗的部隊。
林中的合唱在繼續著:“風在吼,馬在叫……”歌聲好像在為這支部隊送行。今夜,他們就要徒步涉過深深的河水,穿過敵人的火網; 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紗帳里、地道里、田埂上,就會有無數的人們,在小號的號音中,“揮如搜巖動著大刀長矛”,跟在部隊后面,唱著雄壯的歌曲,迎接戰斗!
課文賞析:
《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黃河頌》詩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頌黃河,實際上是歌頌我們的民族,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她旋律激昂,音樂壯闊,氣勢磅礴,熱情深切,充滿了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
整體把握
古往今來,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中國大地上,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通過自己創造的藝術形象反映現實斗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許多進步作家、藝術家的心愿。詩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經創作出歌詞《五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歌詞經譜曲后廣為傳唱。1939年詩人到延安后,又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黃河頌》在體裁上是一首頌詩,著眼于“歌頌”,在結構上與組詩第一章《黃河船夫曲》是緊密相承的。《黃河船夫曲》描寫:“烏云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夫,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彼岸。這象征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于取得輝煌的勝利。”于是在第二章《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他歌頌黃河氣勢宏偉,源遠流長,并且要學習它的榜樣,像它一樣的偉大堅強。
《黃河頌》開篇明確“歌頌黃河”的主題,展示了黃河的偉大堅強。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著中華民族。最后尾聲部分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的精神。
《黃河頌》,是黃河的頌歌,是時代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堅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頌歌。
第一節是朗誦詞,第二節是歌詞。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稱讀者為“朋友”,開宗明義地說出了要“歌頌黃河”的主題。
第二節是全詩的主體部分,為了表現頌歌的氣勢,“由男高音獨唱,歌帶悲壯,在伴奏中可以聽出黃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樣寫〈黃河〉》)。第二節歌詞的內容層次比較分明,并且有明顯的關鍵詞語可作為思路梳理的依據。首先,是“望黃河滾滾”的“望”字,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這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像,條理清楚,章法謹嚴: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后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后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接著,開始贊頌黃河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進入“頌”的階段。“啊!黃河!”反復出現,把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衛著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最后由實到虛,歌頌黃河流域寬廣,澤被眾生,并且代表中華兒女發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
本文選自《黃河大合唱》第二部《黃河頌》。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國大地,詩人隨軍行進在黃河岸邊,面對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抗敵的戰士,他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奮斗的精神與不屈地意志。于是1939年詩人到延安后,創作了篇幅與規模宏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
創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漢淪陷后,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后,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并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此作,冼星海聽后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祖國的必勝信念。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斗爭的前面。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蕩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以黃河為背景,由七種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構成,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控訴侵略者的殘暴,并展現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奮勇斗爭的英勇場面,勾畫出了中國人民保衛祖國、頑強抗擊侵略者的壯麗畫卷。《黃河大合唱》寫成于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
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后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黃河大合唱》創作于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由鄔祈零指導)立即引起巨大,反響,隨即很快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其在藝術上有著很高的音樂成就與獨創性。這首作品的創作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黃河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莊嚴地謳歌了中華民族的堅貞不屈、頑強抗爭的英雄氣概。這部作品的詞寫出了中華民族的氣魄, 音樂表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藝術性為中國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范。作品表現了在抗日戰爭年代里,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斗爭,也表現了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它以我們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展示了黃河岸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以啟迪人民來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作品氣勢宏偉磅礴, 音調清新、樸實優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反映了時代精神。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 .這是一首驚心動魄的合唱曲。它以磅礴的氣勢、緊張的情緒、近似呼喊的音調,描繪了黃河船夫迎著驚濤駭浪頑強地駛向彼岸的動人畫面。音樂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號子的某些音調和節奏,經過獨具匠心的藝術加工,提煉出了動作性很強、短促有力的主導動機。這個動機貫穿全曲,經過發展、變化,使音樂具有堅毅、勇敢、奮進的特征。
在演唱上采用了領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應,銳不可擋的氣勢。中間部分將此動機的節奏展寬,改為拍子,速度放慢,和聲進行也很平穩;吵返宏 著意刻畫了英勇的船夫們戰勝風浪,終于登上了彼岸的勝利心情和自豪感。與前段的情緒上形成鮮明的對世薯比,也為下段音樂的出現作了準備。下一段音樂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靜的音樂之后展開的,它以雄健的氣勢、飽滿的感情、斬釘截鐵的力度和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緊接著,緊張的劃船音調再次出現,并加進了喘氣的聲音,力度也逐漸減弱,給人以船夫們駕船破浪,沖向遠方的聯想。這段尾聲“象征著斗爭的不斷性”(冼星海語),預示著經過艱苦的奮斗,一定會到達勝利彼岸的前景。
第二樂章:黃河頌 這是一首男中音獨唱歌曲。歌曲以熱情、自豪、悲壯的感情,抒發了“站在高山之巔”鳥瞰黃河時,感慨萬千的情懷。全曲由三個樂段構成。開始部分是一個音域寬廣、氣息深長、旋律線起伏較大的音樂主題。它顯示出黃河的雄偉,飽含著熱烈贊頌的感情:然后,以流暢的旋律,近似喧敘的陳述方法進入了
第一樂段,形象地為我們展現了濁浪滾滾的黃河,曲折宛轉、奔騰不息、源遠流長的自然風貌。這段音樂的素材來自主題,是根據歌詞的內容,用模仿、簡縮、伸展等比較自由的手法發展的:
第二樂段以稍快的速度,更加親切、熱情的音調,謳歌了五千年古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贊頌了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巨人般的不屈不撓、勇敢堅強的性格。在這一樂段中“啊!黃河”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具有感嘆、贊美的情緒; 音調挺拔激越,表達了自信、豪放的感情。其中的小甩腔吸收了我國戲曲音樂中的表現手法,對感情的表達是細膩入微的。通過兩次“啊!黃河”的不同處理,把這段音樂很有層次地推向了高潮。
第三樂段曲調的節拍又回到了拍子。速度稍慢,句與句的銜接很連貫。這段音樂,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浩浩蕩蕩的黃灌和具有黃河一樣堅強性格的英雄兒女交織在一起,相互映襯,深刻生動地表達了對黃河和對祖國英雄兒女的贊頌這情。展示出其不意們偉大民族像黃河一樣,不畏強暴,不怕困難,永遠向著勝利前進的形象。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 這是一首長詩,以三弦作伴奏朗誦。它由遠及近的敘述了歷史上黃河泛濫給兩岸人民帶來的災難;敘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東方海盜日本侵略者在黃河兩岸放火、奸淫擄掠的慘景。后段著重描繪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動員起來,在黃河兩岸,在萬山叢中,在青紗帳里,游擊戰士、野戰兵團星羅棋布,誓與日本侵略者決一死戰的英雄氣慨和必勝信念。全詩洋溢著真切的情感、悲壯的氣氛和凜凜正氣。氣魄雄傳,感人至深。伴奏部分的曲調,具有波濤翻滾的形象,并蘊藏著《滿江紅》、《義勇軍進行曲》的音主財,它既是詩的背景的描繪,也是根據詩的內容在情緒上的渲染和補充,可謂兩相交映,相得益彰,形象地展現了抗日烽火遍地起的雄偉畫面。
第四樂章黃升冊水謠 這是一首女聲齊唱《后改為女聲二部合唱》歌曲。它以今昔對比的手法,揭露、控訴了日本侵略者入侵華北以來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記述了黃河兩岸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所遭受的深重災難。歌曲吸取了民謠的形式,經過獨具匠心的藝術處理,使它成為一首新型的民謠體歌曲。 全曲由三個樂段構成。
第一樂段可以看成為兩部分。前部分具有徵調式的色彩,后半部分則有羽調式的色彩(前八小節),這兩個不同色彩的段落是通過徵調式的屬音和羽調式的下屬音“2"起著橋梁的作用。最后十小節才使曲子調落在主音上。這種曲調潤色方法,在民歌中是屢見不鮮的:以上這段曲調,委婉、秀麗、優美、親切,描繪了黃河兩岸沃土千里,兩岸人民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的和平生活景象。緊接著由一個四小節的間奏,過渡到第二樂段。
第二樂段以緩慢的速度,低沉、悲憤的情緒,描繪了由敵寇的侵略、國土的淪喪,黃河兩岸人民妻離子散、流離失所、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慘景。在樂段結束句中,作者巧妙地把悲憤、痛苦的情緒推到了新的高度,聽來催人淚下,被看作為點睛之筆:
第三樂段可以看作是第一樂段的變化再現,更為徐緩的速度,如泣如訴的歌腔,使無限痛苦、悲憤的情緒更充分地表現出來,在人們心中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在高音區模仿歌腔的尾奏,使人回味無窮。
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 這首歌曲原為男聲對唱,后改為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這首歌曲的曲調是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調寫成的。它以問答的形式,采用不同的調式對比,通過兩位流亡在黃河邊上的老鄉共抒胸臆,反映了千百萬流亡群眾共同的悲慘遭遇,表現了他們決心拿起武器參加游擊隊與侵略者決一死戰的情景。歌曲為單樂段反復的分節歌形式。旋律質樸、風趣,特別注重與歌詞聲韻的幅度,塑造了黃河勃然 結合,唱來親切上口,鄉土氣息濃郁。最后是樂段上句和下句相疊置的重唱和合唱,很有氣勢。寓意流亡群眾在奔騰叫嘯的黃河的啟示下,不再憂郁,拿定注意,奮然到太行山參加游擊隊,堅決打回老家去的決心。合唱部分速度逐漸加快,使感情熱烈豪放,猶如千百萬群眾絕處逢生,結伴同行,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的光明道路。
第六樂章黃河怨 這是一首女高音獨唱歌曲。音調悲憤纏綿,感情深沉強烈。它通過淪陷區一個婦女的悲慘遭遇和痛不欲生的控訴,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哭訴了我們民族的深重災難,是用血和淚在喚起人們拿起武器,投入神圣的抗日救亡戰爭。全曲由多樂段組成。運用大小調交替的手法、多變的節奏很有層次地表達了一位受迫害受污辱的婦女極為痛苦和悲憤的情感。曲調吸取了陜北民間哭腔的某些特點,委婉悲涼,痛切感人。
第一樂段尾部有所擴充,以徐緩的速度、級進為主的旋律、悠長的氣息,表達了面對黃河滾滾波濤,痛苦泣訴的感情。
第二樂段節奏有所緊縮,五小節相同節奏型的短句,使控訴的感情步步加深,恨不得要把滿腔悲憤一口氣說完。緊接著速度轉慢,給人以肝膽皆裂的痛楚,表達了痛不欲生的強烈悲憤情緒。
第三樂段力度加強,把狂風、烏云、黃河的波濤和痛苦的心情緊緊交織在一起,使樂曲的情感進一步加深。
最后一段在節奏上基本重復了第二樂段的節奏型,音區有所提高。并以漸強的力度、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了高潮,表達了“替我把這筆血債清還”的主題。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 齊唱、輪唱。是這部大型聲樂作品的主題歌。它以響亮的戰斗口號,鏗鏘的節奏,振奮人心的旋律,剛毅、自信,充滿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畫了游擊健兒端起土槍洋槍、揮動大刀長矛,在青紗帳里、萬山叢中,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戰斗的壯麗場景。全曲采用了進行曲體裁、以短促有力的樂句,多分解和弦進行等方法,使歌曲明憶你觀、雄偉、豪放、音樂形象分外鮮明,并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齊唱之后的二、三、四部分輪唱,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恰似黃河的波濤,滾滾奔流,巧妙地隱喻了抗日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終于匯成了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它將壓倒一切敵人,顯示了英雄民族的偉大氣魄。輪唱時“龍格龍格”的人聲伴唱,聽來變化無窮,情趣橫生,增強了生動、活躍、樂觀的氣氛。這首歌曲音域只有十度,是用六聲音階寫成的。曲調吸取了廣東民間獅子舞的某些音調和民間打擊樂的節奏特點,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是抗日軍民廣為傳播的一首歌曲。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 混聲合唱,是大合唱的終曲。它是整個大合唱主題思想的高難度度概括,歌曲以主調和復調并用的手法、多變的節奏型、非常寬廣的怒吼的形象。它排山倒海,驚天動地,顯示出整個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巨大的車量,召喚著全中國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破曉而戰斗。
歌曲開始部分以主調的寫法,逐漸展寬的域,將“怒吼吧,黃河”重復了三遍。形成了極磅礴的氣勢,給人以緊迫感。接著用復調的手法、多層次地聲部節奏處理,描繪了洶涌澎湃的黃河后浪推前浪,象巨人般地發出了怒吼和狂嘯,召喚著全中國人民起來戰斗:
在氣勢磅礴的第二段音樂之后,經過四小節間奏的過渡,使曲調速度轉入了慢板,以復調的手法,悠長深沉的音調,通過“啊”的感嘆,把人們帶到了痛苦的回憶中去。接著女低音和男高音聲部次第陳述了歷史上我們民族的災難,男低音和女高音聲部也參加起來,交織成一段色彩豐富、感情真摯、哀聲四起的悲歌。仿佛神州大地到處都在呻吟,都在控訴。這是一段絕妙的音樂,感人至深。通過情緒的大幅度跌宕,和前段音樂形成鮮明對比,為下樂段高潮的出現作了準備,并為高度地概括整個大合唱作了精巧的安排,體現了作者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巧妙結合,也是內容和形式高度統一的典范。
第三段音樂的情緒是突然轉換的:速度轉為稍快,和聲以主調寫法為主,描繪了松花江、黑龍江、珠江、揚子江一起在呼號,襯托出四萬萬民眾團結起來,誓死保衛國土的浩浩蕩蕩的宏偉情景。最后一段由無限感慨的“啊!黃河”為導句,引出以連續三個小節切分節奏為特點的第一個樂句。曲調是級進上行,造成一種一往無前、銳不可擋的氣勢,令人振奮不已。最后,作者把結束句重復了三、四遍,以遞增的速度、多變的和聲處理,造成具有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之力的高潮,使黃河戰斗的警號聲久久在人們的心頭回蕩,鼓舞著人們永遠向著勝利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