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元素發現史?9、F 氟 1786年化學家預言氟元素存在,1886年由法國化學家莫瓦桑用電解法制得氟氣而證實。 10、Ne 1898年,英國化學家萊姆塞和瑞利發現。 11、Na 鈉 1807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并用電解法制得。 12、那么,化學元素發現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603年,在煉金實踐中,用重晶石(硫酸鋇)制成白晝吸光、黑夜發光的無機發光材料,首次觀察到磷光現象(意大利卡斯卡里奧羅)。
十七世紀上半期,認為消化過程是純化學過程,呼吸和燃燒是類似的現象,辨認出動脈血與靜脈血的差別(德國 西爾維斯)。
十七世紀中葉,把鹽定義為酸和鹽基結合的產物(意大利塔切紐斯)。
1637年,明朝《天工開物》總結了中國十七世紀以前的工農業生產技術(中國 宋應星)。
1660年,提出在一定溫度下氣體體積與壓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國 波義耳)。
1661年,發表《懷疑的化學家》,批判點金術的“元素”觀,提出元素定義,“把化學確立為科學”,并將當時的定性試驗歸納為一個系統,開始了化學分析(英國 波義耳)。
1669年,發現化學元素磷(德國 布蘭德)。
1669年,發現各種石英晶體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夾角(丹麥 斯悌諾)。
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兩種成分,一部分留下,為堅實要素,一部分放出,為可燃要素,這是燃素說的萌芽(德國 柏策)。
1670年,開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氣體,并把燃燒、呼吸和空氣中的成分聯系起來(英國 邁約)。
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區分植物化學與礦物化學,即后來的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法國 萊墨瑞)。
氬,非金屬元素,元素符號Ar。單質為無色、無臭和無味的氣體。是稀有氣體中在空氣中含量最多的一個,由于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多,氬是目前最早發現的稀有氣體。化學性極不活潑,氬不能燃燒,也不能助燃。
元素發現史
1 H氫 1766年,英國卡文迪許(731-1810)發現
2He 氦 1868年,法國天文學家讓遜(1824-1907)和英國 洛克爾(1836-1920)利用太陽光譜發現。1895年,英 國化學家萊姆塞制得。
3 Li 鋰 1817年,瑞典人J.A.阿弗事聰在分析鋰長石時發現
4Be 鈹1798年,法國路易.尼古拉.沃克蘭發現
5B硼1808年,英國戴維、法國蓋.呂薩克和泰納爾發現并制得
6C碳古人發現
7 N 氮1772年,瑞典舍勒和丹麥盧瑟福同時發現氮氣,后由法國拉瓦錫確認為一種新元素
8O氧1771年,英國普利斯特里和瑞典舍勒發現
9F 氟 1786年化學家預言氟元素存在,1886年由法國化學家莫瓦桑用電解法制得氟氣而證實
10 Ne 氖 1898年,英國化學家萊姆塞和瑞利發現
11 Na 鈉 1807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并用電解法制得
12 Mg鎂 1808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并用電解法制得
13 Al 鋁 中國古人發現并使用。(1825年,丹麥H.C.奧斯特用無水氯化鋁與鉀汞齊作用,蒸發掉汞后制得)
14 Si 硅1823年,瑞典化學家貝采尼烏斯發現它為一種元素
15 P 磷 1669年,德國人波蘭特通過蒸發尿液發現
16 S 硫 古人發現(法國拉瓦錫確定它為一種元素)
17 Cl 氯 1774年,瑞典化學家舍勒發現氯氣,1810年英國戴維指出它是一種元素
18 Ar 氬 1894年,英國化學家瑞利和萊姆塞發現
19 K 鉀 1807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并用電解法制得
20 Ca鈣1808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并用電解法制得
21 Sc 鈧 1879年,瑞典人尼爾遜發現
22 Ti 鈦 1791年,英國人馬克.格列戈爾從礦石中發現
23 V 釩 1831年,瑞典瑟夫斯特木研究黃鉛礦時發現,1867年英國羅斯特首次制得金屬釩
24 Cr鉻 1797年,法國路易.尼古拉.沃克蘭在分析鉻鉛礦時發現
25 Mn 錳 1774年,瑞典舍勒從軟錳礦中發現
26 Fe 鐵古人發現
27 Co 鈷 1735年,布蘭特發現
28 Ni 鎳 中國古人發現并使用。
1829年,德國的化學家貝萊納首先敏銳地察覺到已知元素所表露的這種內在關系的端倪:某三種化學性質相近的元素,如氯,溴,碘,不僅在顏色、化學活性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定性規律變化,而且其原子量之間也有一定理的關系,即:中間元素的原子量為另兩種元素原子量的算術平均值.這種情況,他一共找到了五組,他將其稱之 為"三元素族",即:
鋰 3 鈉 11 鉀 19
鈣 20 鍶 88 鋇 137
氯 17 溴 35 碘 127
硫 16 硒 79 碲 128
錳 55 鉻 52 鐵 56
盡管他找到的規律僅能說明局部,而且使人感到偶然性的成份
更大,但是,這種從事物本身來說明事物,尋求聯系,由定性到定量
的過渡卻代表了本質上正確的新方向,開了尋找元素間規律的先河.
元素周期表”.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它的發明,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對于促進化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這張表,人們便會想到它的最早發明者——門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生于一八三四年二月七日俄國西伯利亞的托波爾斯克市.這個時代,正是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期.生產的飛速發展,不斷地對科學技術提出新的要求.化學也同其它科學一樣,取得了驚人的進展.門捷列夫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誕生到人間.門捷列夫從小就熱愛勞動,熱愛學習.他認為只有勞動,才能使人們得到快樂、美滿的生活;只有學習,才能使人變得聰明.
門捷列夫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一位很有名的化學教師,經常給他們講課.熱情地向他們介紹當時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始創的新原子論.由于道爾頓新原于學說的問世,促進了化學的發展速度,一個一個的新元素被發現了.化學這一門科學正激動著人們的心.這位教師的講授,使門捷列夫的思想更加開闊了,決心為化學這門科學獻出一生.
門捷列夫在大學學習期間,表現出了堅韌、忘我的超人精神.疾病折磨著門捷列夫,由于喪失了無數血液,他一天一天的消瘦和蒼白了.可是,在他貧血的手里總是握著一本化學教科書.那里面當時有很多沒有弄明白的問題,纏繞著他的頭腦,似乎在召呼他快去探索.他在用生命的代價,在科學的道路上攀登著.他說,我這樣做“不是為了自己的光榮,而是為了俄國名字的光榮.”——過了一段時間以后,門捷列夫并沒有死去,反而一天天好起來了.最后,才知道是醫生診斷的錯誤,而他得的不過是氣管出血癥罷了.
由于門捷列夫學習刻苦和在學習期間進行了一些創造性的研究工作,一八五五年,他以優異成績從學院畢業.畢業后,他先后到過辛菲羅波爾、敖德薩擔任中學教師.這期間,他一邊教書,一邊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進行研究,寫出了《論比容》的論文.文中指出了根據比容進行化合物的自然分組的途徑.一八五七年一月,他被批準為彼得堡大學化學教研室副教授,當時年僅二十三歲.
攀登科學高峰的路,是一條艱苦而又曲折的路.門捷列夫在這條路上,也是吃盡了苦頭.當他擔任化學副教授以后,負責講授《化學基礎》課.在理論化學里應該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間有什么異同和存在什么內部聯系?新的元素應該怎樣去發現?這些問題,當時的化學界正處在探索階段.近五十多年來,各國的化學家們,為了打開這秘密的大門,進行了頑強的努力.雖然有些化學家如德貝萊納和紐蘭茲在一定深度和不同角度客觀地敘述了元素間的某些聯系,但由于他們沒有把所有元素作為整體來概括,所以沒有找到元素的正確分類原則.年輕的學者門捷列夫也毫無畏懼地沖進了這個領域,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工作.
他不分晝夜地研究著,探求元素的化學特性和它們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后將每個元素記在一張小紙卡上.他企圖在元素全部的復雜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一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堅持干下去.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他又走出實驗室,開始出外考察和整理收集資料.一八五九年,他去德國海德爾堡進行科學深造.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學,使他探索元素間內在聯系的基礎更扎實了. 一八六二年,他對巴庫油田進行了考察,對液體進行了深入研究,重測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使他對元素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一八六七年,他借應邀參加在法國舉行的世界工業展覽俄羅斯陳列館工作的機會,參觀和考察了法國、德國、比利時的許多化工廠、實驗室,大開眼界,豐富了知識.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增長了他認識自然的才干,而且對他發現元素周期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門捷列夫又返回實驗室,繼續研究他的紙卡.他把重新測定過的原子量的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依次排列起來.他發現性質相似的元素,它們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有些性質不同的元素,它們的原子量反而相近.他緊緊抓住元素的原子量與性質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停地研究著.他的腦子因過度緊張,而經常昏眩.但是,他的心血并沒有白費,在一八六九年二月十九日,他終于發現了原素周期律.他的周期律說明:簡單物體的性質,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形式和性質,都和元素原子量的大小有周期性的依賴關系.門捷列夫在排列元素表的過程中,又大膽指出,當時一些公認的原子量不準確.如那時金的原子量公認為169.2,按此在元素表中,金應排在鋨、銥、鉑的前面,因為它們被公認的原子量分別為198.6、6.7、196.7,而門捷列夫堅定地認為金應排列在這三種元素的后面,原子量都應重新測定.大家重測的結果,鋨為190.9、銥為193.1、鉑為195.2,而金是197.2.實踐證實了門捷列夫的論斷,也證明了周期律的正確性.
在門捷列夫編制的周期表中,還留有很多空格,這些空格應由尚未發現的元素來填滿.門捷列夫從理論上計算出這些尚未發現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質,斷定它們介于鄰近元素的性質之間.例如,在鋅與砷之間的兩個空格中,他預言這兩個未知元素的性質分別為類鋁和類硅.就在他預言后的四年,法國化學家布阿勃朗用光譜分析法,從門鋅礦中發現了鎵.實驗證明,鎵的性質非常象鋁,也就是門捷列夫預言的類鋁.鎵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充分說明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條客觀規律;為以后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資、新材料的尋找,提供了一個可遵循的規律.元素周期律象重炮一樣,在世界上空轟響了!
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榮,人們給他以很高的評價.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經指出.“門捷列夫不自覺地應用黑格爾的量轉化為質的規律,完成了科學上的一個勛業,這個勛業可以和勒維烈計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軌道的勛業居于同等地位.”
由于時代的局限性,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并不是完整無缺的.一八九四年,惰性氣體氛的發現,對周期律是一次考驗和補充.一九一三年,英國物理學家莫塞萊在研究各種元素的倫琴射線波長與原子序數的關系后,證實原子序數在數量上等于原子核所帶的陽電荷,進而明確作為周期律的基礎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序數.在周期律指導下產生的原于結構學說,不僅賦予元素周期律以新的說明,并且進一步闡明了周期律的本質,把周期律這一自然法則放在更嚴格更科學的基礎上.元素周期律經過后人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在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斗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門捷列夫除了完成周期律這個勛業外,還研究過氣體定律、氣象學、石油工業、農業化學、無煙火藥、度量衡等.由于他總是日以繼夜地頑強地勞動著,在他研究過的這些領域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就.
一九0七年二月二日,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科學家,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了.但他給世界留下的寶貴財產,永遠存留在人類的史冊上.
元素發現史
1、H 氫 1766年,英國貴族亨利.卡文迪西(1731-1810)發現。
氫[hydrogen],金屬氫[Hydrogenium]。氣體元素符號。無色無臭無味。是元素中最輕的。工業上用途很廣。
2、He 氦 1868年,法國天文學家讓遜(1824-1907)和英國天文學家諾曼.洛克爾(1836-1920)利用太陽光譜發現。
氦[helium]。氣體元素符號。無色無臭無味,在大氣層含量極少,化學性質極不活潑。
3、Li 鋰 1817年,瑞典人約翰.歐格思.阿弗韋森 (1792-1841) 在分析葉長石時發現。
鋰[lithium]。金屬元素符號。銀白色,在空氣中易氧化而變黑,質軟,是金屬中最輕的。化學性質活潑;用于原子能工業和冶金工業,也用來制特種合金、特種玻璃等。
4、Be 鈹 1798年,法國人路易.尼古拉斯.沃克朗 (1763-1829)在分析綠柱石時發現。
5、B 硼 1808年,法國人約瑟夫.路易.呂薩克 (1788-1850)與法國人路易士.泰納爾 (1777-1857)合作發現,而英國化學家戴維只不過遲了9天發表。
6、C 碳 古人發現。1796年,英國籍化學家史密森.特南特 (1761-1815)發現鉆石由碳原子組成。
以上就是化學元素發現史的全部內容,湯姆生:發現電子 波義耳(英):物質有粒子構成,將化學變化中不可分解的物質叫元素 德謨克利特(古希臘):認為宇宙間萬物是由原子構成 里希特(德):提出酸堿當量定律 普魯斯特(法):提出物質的定組成定律 普利斯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