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近代中國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近代歷史名人 中國近代史名人簡介 近代歷史中國名人有哪些 我國100位著名名人
三兔:蔡元培、陳獨秀、胡適。
朱志清、“文化昆侖”錢輪念鐘書、魯迅、周作人、戴季陶、聞一多、馬識途、茅盾、巴金、老舍、冰心、黃興、郁達夫、郭沫若--------
太多了,建議你看《南度北歸》、《臘念困現代文學大觀(北京燕山高含出版社)》。希望能被采納。
慈禧太后 曾國藩 李鴻章 左宗棠 張之洞 康有為 梁啟超 譚嗣同 袁磨雹世凱
孫中山 黃興 宋教仁
蔣介石差首 戴季陶 汪精衛 李宗仁宋慶齡 黃炎培 張瀾
陳獨秀 李大釗 蔡虛游數和森 高君宇 李立三 瞿秋白
毛澤東 周恩來 十大元帥 十大將軍
太多了,不知道你要哪方面滴~
1、孫中山
推翻“帝制”的第一人,當之無愧是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是當年一群“革命黨”人的代表,如鄒容、黃興、徐錫麟、秋謹、等等慶大無數提著腦袋為中國社會進步而奮斗的先輩。
2、蔡鍔
“高山流水遇知音”,風流凋黨蔡將軍。在“帝制”剛倒,“共和”未盡入人汪衡心之際,“帝制”復辟危機迫在眉睫,蔡將軍義無返顧,拋下功名利祿、溫柔鄉閨,冒死起兵反袁,打響全國“討袁”第一槍,阻遏中國重墜沉淪,功績彪柄。
3、毛澤東
毛澤東,我黨的杰出代表,輔以朱總司令、周總理等一代英豪,“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阻止了蔣家王朝的固化,再造共和,使“共和國”在人民心中扎根,使“帝制”不可重回,譽陵豎功在千秋!
4、華國鋒
歷史人物做出歷史性貢獻,或許無法知識其主觀因素,但歷史承認其客觀造成的最終結果。囿于現實原因,對華國鋒同志的歷史性偉績,本院無法在此時此地展開敘述,望讀者理解,但一定要相信本院將之列入歷史箭頭人物,奉進“圣人”級別,一定有其豐富的歷史內涵。
5、周恩來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林則徐 曾國藩 李鴻章 慈禧 康有為 梁啟超 孫中山
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湖南湘鄉(今湖南省雙峰縣)人。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富厚堂(曾國藩故居)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并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后又努力復習一年,在實歲27虛歲28歲時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后,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
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碧仔卷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咸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里,他攻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斗爭當中,為日后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他的父親和四弟也,即有人責其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后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后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本人也善于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系。左宗棠、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拼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后,太平軍在江北的余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后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群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宴虧碰到天津知縣劉杰,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杰仆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悔祥汪西門,之后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后,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并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后,考量當時局勢,不愿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后處死為首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并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杰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并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垂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夸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歷: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后被謚“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一、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制造業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
曾國藩自稱:“鄙人乃訓練之才,非戰陣之才”,他教導士兵“說法點頑石之頭,苦口滴杜鵑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練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主義的隊伍,他作《愛民歌》傳唱,使湘軍聲威大震,毛澤東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即以此為藍本,蔣介石黃埔建軍時,也將他的《愛民歌》印發學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國國情,寫一篇《討粵匪檄》,使許多知識分子脫去長衫,率瓴黑腳桿的相實農夫,投到湘軍的旗幟之下,同太平軍作戰并取得了最后勝利。
三、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后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穩之楷模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這是因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朝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歷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五、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國藩一生致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謙遜的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爭謀職位。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
六、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象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七、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國藩在同輩士大夫中“屬中等”,頗為鈍拙,但他志向遠大、性格倔強、意志超強,勤學好問,非常人所能及。他從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撥于流俗”,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一生中沒有一天不監視自己,教訓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著“拙誠”、埋頭苦干,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厲,堅持到底。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訣。
八、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清史稿——曾國藩傳》也說:“國藩事功大于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
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于“士大夫習于憂容
茍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
治之壞,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于此,曾國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
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于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
懲。至于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
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
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
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曾國藩對中西
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
人鼾睡,并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
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中國近代史中偉人有: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關天培、馮玉祥、鄒容、林覺民、秋瑾、李大釗、方志敏、魯迅等等。
1.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福建侯官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于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并將沒收鴉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盡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2.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晚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稱“李中堂”。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并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后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謚號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
3.關天培
關天培(1781年1月8日-1841年2月26日),字仲因,號滋圃,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人,清朝著名愛國名將,民族英雄。
歷任把總、千總、守備、參將、副將、提督等要派雀橘職。在任廣東大清水師提督其間,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軍對虎門要塞發動總攻,關天培親自指揮,盡管守軍人數低于對方數倍,面對英軍猛攻,仍死守陣地,頑強抵抗。最終因援軍未至,被槍彈擊中,壯烈殉國。朝廷追謚為忠節,加封振威將軍。
關天培著有《籌海初集》及訓練圖表等。
4.李大釗
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畢業后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于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占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5.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歲陵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塵團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參考資料-魯迅
-李大釗
-關天培
-李鴻章
-林則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