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大中國》原唱 歌曲《中國人》 中國人 中國人MV 四年級音樂中國人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由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組成。
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搭茄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悔型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
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導迎及巡幸樂、宴樂。
擴展資料: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于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并入民歌,于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知前察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傳統音樂
簡明樸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
中國民歌的特點
1、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眾,是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實踐中,為了表現自己的生活,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創作的,在過去,勞動人民被剝奪了掌握文化的權力,不識字,更不懂譜,但卻用口口相傳的方式編唱自己的歌曲,以滿足生活的需要。
2、民歌是經過廣泛的群眾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無數人的智慧結晶。(民歌的創作過程和演唱過程,流傳過程是合而為一的,在傳唱過程中即興創作,在編制過程中演唱流傳)
3、民歌的音樂形式具有簡明樸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的特點。
擴展資料:
民歌的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按民歌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六類,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兒歌、生活歌。
一、勞動歌
勞動歌包括各種號子、夯歌、田歌、礦工歌、伐木歌、搬運歌滑空、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勞動如讓培生活或協調勞動節奏的民歌。它是一種由體力勞動直接激發起來的民間歐謠。
二、時政歌
時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渣唯的政治狀況而創作的歌謠。
三、儀式歌
是伴隨著民間禮俗和祀典等儀式而唱的歌。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民歌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民歌_中國國情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中國民歌
首先,從音樂的構成上來說,中國音樂是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音樂。所謂五聲調式,是由指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組成的調式,類似于簡譜中的1、2、3、5、6。民族音樂中的六聲調式和七聲調式是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音樂一般都是由五聲音階寫成的,如民歌《茉莉花》、《小河淌水》、《五哥放羊》,器樂曲.《.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等。過去經常有人把唱歌不準的人稱為《五音不全》,這里說的“五音”就是指五聲調式中的這五個音。
其次,在音樂的表現形式上,中國音樂注重音樂的橫向進行,即旋律的表現性。與中國的書法、繪畫等藝術一樣,在藝術風格上,中國音樂講究旋律的韻味處理,強調形散神不散。傳統的中國音樂作品在旋律進殲閉行上常常以單旋律的方式進行,對和聲的運用較少。如人們熟悉的中國古代的十大名曲,基本上都是某一種樂器的獨奏曲目。合奏音樂一般用在宮廷典禮槐團、宗教儀式、迎神賽會等大型場合,這與講求和聲效果的西方音樂是有較大區別的。
再次,中國傳統音樂與舞蹈、詩歌等姊妹藝術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古代,音樂一般都離不開舞蹈,如遠古時期的..《六代樂舞》、唐朝的歌舞大曲以及唐宋以后興起的戲曲音樂都體現了音樂與舞蹈結合。
古代的詩歌一般分為詩、詞、曲三類,開始都是用來演唱的,只是后來詩歌的功能有了分化。從現代音樂角度來看,歌曲的歌詞大都是押韻的,一首好的歌詞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詩歌。
另外,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在演唱方法上也是很鉛改橘有特色的。我們通常把這種中國人千百年來在音樂實踐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國人欣賞習慣的演唱方法叫做”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的特點是:強調聲音的明亮與甜美,語言生動與感情質樸,強調行腔的圓潤和咬字吐字的清晰,講求氣息的運用,并以真聲演唱為主。近年來,我國聲樂工作者在繼承我國民族傳統唱法的基礎上,不斷借鑒和吸收美聲唱法的特點,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學,生命力更強。
中國的戲曲唱法也是民族唱法的一種,是很具特色的演唱方法。中國戲曲種類很多,不同的戲曲有不同的演唱方法,戲曲唱法以京劇的唱法最有代表性。在京劇中,演唱方法又叫唱腔。京劇中的生、旦、凈、末、丑五種角色各有各的唱腔,其唱法復雜多變,真假聲并用,方法考究,是世界上特色鮮明的演唱方法。現代民族唱法中的很多精華都來自中國的戲劇唱腔。
中國流行音樂的特點是
1、傳統意味濃厚的旋律配以詩情畫意的歌詞境界。
2、古典元素:傳統的意象手法、憂郁感傷的優雅情調、詩意的畫面,營造出一種美輪美奐的古典美。
3、戲曲元素:京劇和流行音樂這在以前完全不沾邊,各有各的唱空頌法、各有各的旋律,京劇和流行音樂碰出了火花,從陶喆的《Susan說》到王力宏的《在梅邊》,再到陳升的《北京一夜》,最近幾年流行音樂大玩京劇民族風,將京劇元素引入到流行音樂中。
補充:流行音樂準確的概念應為商品脊困音樂,是指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而創作的音樂。它是商業性的音樂消遣娛樂以及與此相關的一切“工業”現象。(見前蘇聯《音樂百科詞典》1990 年版)它的市場性是主要的,藝術性是次要的。流行音樂19世紀末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從音樂體系看,流行音樂是在叮砰巷音樂、搖滾樂、布魯斯、爵士樂、索爾音樂等美國大眾音樂架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音樂。其風格多樣,形態豐富,可泛指Jazz、Rock、Seoul、Blues、Reggae、Rap、Hip-Hop、Disco、New Age等20世紀后誕生的都市化大眾音樂。中國流行音樂的風格與形態主要斗野鄭受歐美影響,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本土風格。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返祥敬展起來的。因此,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國音樂的發展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中國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秦漢。這一時期為中國音樂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最具有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鐘鼓樂隊漏慎。
中國音樂的新生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包括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中國音樂在這一時期發生顯著變化,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新樂風。一方面世界音樂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另一方面中國音樂也開始走向了世界化。
中國音樂的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包括遼、宋、金、明、清。這一時期的音樂文化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呈現出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
擴展資料:
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于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的骨笛溯源于距今8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專家們進行過實驗,發現仍然能使用該骨笛演奏音樂,能發出七聲音階。但中國古代基本上只使用五聲音階。)這些原始的樂器無可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遠古的音樂文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樂舞就是最好的說明。當時,人們所歌詠的內容,諸如“敬天常”、“奮五谷”、“總禽獸之極”反映了先民們對農業、畜牧業以及天地自然規律的認識。這些歌、舞、樂互為一體的原始樂舞還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想聯系。
根據史載,伏羲、神農作琴瑟。神宴租農之去伏羲遠矣,伏羲作琴瑟,大抵出于草創,未能完善,傳至神農時,神農又加于研究,于是琴瑟之制,始漸如后世之制。后世溯其原始,獨稱伏羲不可也,獨稱神農亦不可也,則兩記之。草創與改良之人,均稱曰“作”焉。又有冷倫制音律、作歌舞,仰延制樂譜,大容作樂,黃帝制笙竽,夔作鼓,伶倫、榮將鑄鐘等記載。
漢族古代“詩歌”是不分的,即文學和音樂是緊密相聯系的。現存最早的漢語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篇當時都是配有曲調,為人民大眾口頭傳唱的。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下去,比如漢代的詩歌集成,就叫《漢樂府》,唐詩、宋詞當時也都能歌唱。甚至到了今天,也有流行音樂家為古詩譜曲演唱,如蘇軾描寫中秋佳節的《水調歌頭》。
漢族古代對音樂家比較輕視,不像對待畫家,因為中國畫和書法聯系緊密,畫家屬于文人士大夫階層,在宋朝時甚至可以“以畫考官”(其實也是因為宋徽宗個人對繪畫的極度愛好)。樂手地位較低,只是供貴族娛樂的“伶人”。唐朝時著名歌手李龜年也沒有什么政治地位,知道他也是因為他常在唐詩中出現,受人贊揚。
漢族古代的“士大夫”階層認為,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精通“琴棋書畫”,所謂的“琴”就是流傳至今的古琴。不過古琴只限于士大夫獨自欣賞,不能對公眾演出。古琴音量較小,也是唯一地位較高的樂器。
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發展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沒有能留下更多的書面資料。但音樂和文學一樣,是古代知識分子階層的必修課(詳見“六藝”),在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無疑有著重要地位;民間則更是充滿了多彩的旋律。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中國音樂的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
-中國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