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長石化學式?鉀長石[1](KAlSi3O8)通常也稱正長石,屬單斜晶系,通常呈肉紅色、呈白色或灰色。(3與8在相應元素符號位之后下標,整個化學式讀作"硅酸鋁鉀")鉀鈉長石含鐵量:0.25—0.3 SiO2:68.68 K2O+Na2O>10 Al2O3:17.39%與鉀長石不同,首先就是多了鈉元素,成分極有區別。那么,鉀長石化學式?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鉀長石的組成為K2Al2Si6O16,金屬活潑性K>Al,利用書寫順序及原子守恒,則化學式為寫成氧化物的形式為K2O?Al2O3?6SiO2,故答案為:K2O?Al2O3?6SiO2;
(2)反應3Cu+8HNO3=3Cu(NO3)2+2NO↑+4H2O改寫成離子反應時Cu、NO、H2O應保留化學式,則離子反應為3Cu+8H++2NO3?=3Cu2++2NO↑+4H2O,生成11.2L標準狀況下的氣體,
NO的物質的量為0.5mol,硝酸中N元素的化合價降低,則硝酸被還原,其質量為0.5mol×63g/mol=31.5g,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失電子守恒,則得電子與失電子個數比是1:1,
Cu被氧化,硝酸被還原,由離子方程式可知,被氧化與被還原的原子的個數比為3:2,該反應Cu失去電子給N,共轉移6e,則單線橋法標出該反應電子轉移方向和數目為
,故答案為:3Cu+8H++2NO3?=3Cu2++2NO↑+4H2O;硝酸;31.5g;1:1;3:2;;
(3)F是能使紅色濕潤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則F為氨氣,A、B、C、D、E、F中都含有N元素,①A+H2O→B+C應為NO2+H2O→NO+HNO3,②C+F→D應為HNO3+NH3→NH4NO3,
③D+NaOH .
F+E+H2O應為NH4NO3+NaOH△
NH3+NaNO3+H2O,其離子反應為NH4++OH-△
NH3+H2O,△
故答案為:NO2;NO;HNO3;NH4++OH- .
NH3+H2O.△
鉀長石[1](KAlSi3O8)通常也稱正長石,屬單斜晶系,通常呈肉紅色、呈白色或灰色。(3與8在相應元素符號位之后下標,整個化學式讀作"硅酸鋁鉀")
鉀鈉長石含鐵量:0.25—0.3%
SiO2:68.68%
K2O+Na2O>10%
Al2O3:17.39%與鉀長石不同,首先就是多了鈉元素,成分極有區別。
認同"鉀鈉石"說法的不多,應該是與鉀鈉長石混為一談了,在許多情況下這兩種確實是同一種物質。
正長石,學名為鉀長石或透長石,化學式為KAISi3O8,是地殼中廣泛分布的一種鉀鹽礦物,常見于結晶巖石中,除極少數超基性巖外,長石幾乎無處不在。其中,月光石被譽為長石級寶石中的瑰寶,人們相信它能帶來好運,且是六月的生辰石象征。拉長石則是在18世紀被發現后才成為寶石,其彩虹效應使其價值倍增。天河石則是一種綠色的微斜長石,屬于較低檔的寶石。
正長石的形態和物理性質獨特,屬于三斜晶系,常見為板狀或棱柱狀晶體,雙晶現象普遍。顏色多為無色或白色,部分天河石呈現綠色,具有玻璃光澤,條痕為白色。其硬度在6-6.5之間,比重在2.55-2.75,具有兩個完全解理方向。光性特征上,月光石和天河石為負二軸晶,拉長石為正二軸晶,折光率在1.522-1.580,雙折射率0.008-0.010,色散為0.12,X射線透射顯示半透明性。
在發光性和吸收光譜方面,月光石在短波下呈現粉紅色熒光,而天河石在長波下則顯弱黃綠色。日光石在長、短波下通常無熒光或出現雜色,拉長石則無熒光。寶石級正長石一般不會表現出吸收光譜反應。包裹體特性上,月光石的包體呈現蜈蚣狀沿雙晶面排列,而拉長石則可見小葉片或針狀包體,這些包體主要由出溶作用形成的長石變種構成。
1、鉀長石KOAlO6SiO。
2、明礬的化學式為KAl(SO4)2·12H2O。
3、赤鐵礦化學式Fe2O3。硅藻土的化學式SiO2。以上是鉀長石,明礬石,赤鐵礦,硅藻土的化學式。
lz,鉀長石是KAlSi3O8……
方程式:
2KAlSi3O8+3H2O+2CO2=Al2Si2O5(OH)4+2KHCO3+4SiO2
動力么……可以說是強酸(H2CO3)制弱酸(SiO2)
或者說高嶺土更穩定
總之,在空氣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的存在時,巖石容易被腐蝕……
這就是風化的原因
以上就是鉀長石化學式的全部內容,1、鉀長石KOAlO6SiO。2、明礬的化學式為KAl(SO4)2·12H2O。3、赤鐵礦化學式Fe2O3。硅藻土的化學式SiO2。以上是鉀長石,明礬石,赤鐵礦,硅藻土的化學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