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由東北至西南,從黑龍江黑河到云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由地理學家胡煥庸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故又稱胡煥庸線。以此線為界,東南半壁占國土面積的42.9%,人口占94.4%,西北半壁占57.1%,而人口僅占5.6%。故正確答案為B。那么,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答案】C
【答案解析】
試題分析:中國人口分布以黑龍江省黑河至云南省騰沖一線為界,東部、東南沿海地區人口密集,占全國總人口的94%,而西部地區人口稀少。秦嶺與淮河一線是南方與北方地區的自然分界線,大興安嶺與太行山一線則標志著地勢的第二、三級階梯分界。橫斷山脈與祁連山一線則大致區分了地勢的第一、二級階梯。
考點:本題考查對中國人口分布及地理分界線的理解。
點評:此類題目還可能涉及中國人口總數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以及人口密度的相關數據。中國人口密度在2000年時為每平方公里135人,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每平方公里39人。
東部地區由于氣候溫和濕潤,雨熱條件優越,耕地資源豐富,因此經濟發展較早,人口較為集中。西部地區則由于多為沙漠、草原和山地,氣候干燥,經濟相對欠發達,人口分布稀疏。
中國人口特點包括人口基數大和人口增長迅速。這些特點的原因在于人口基數龐大,平均壽命的延長以及死亡率的降低。過快的人口增長給國家、社會、家庭以及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帶來了沉重負擔。
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政府將計劃生育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以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具體政策包括提倡晚婚晚育、減少生育次數、注重生育質量等。
1. 黑河—騰沖線是中國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線。
2. 胡煥庸線,亦稱黑河—騰沖線,是地理學家胡煥庸于1935年提出的。
3. 該線標志著中國東南與西北之間的人口密度差異,東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少。
4. 胡煥庸線不僅是人口分布的界限,也反映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
5. 這條線與夏季風過渡區重合,顯示氣候環境對中國人口分布同樣有重要影響。
6. 璦琿—騰沖線(或愛輝—騰沖線)在地理學和人口學界具有重要地位,它劃分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區域。
7. 東南方36%的國土居住著96%的人口,而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以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為主。
8. 胡煥庸線還體現了城鎮化水平的差異,東南部城鎮化水平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西北部則多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答案】:B
由東北至西南,從黑龍江黑河到云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由地理學家胡煥庸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故又稱胡煥庸線。以此線為界,東南半壁占國土面積的42.9%,人口占94.4%,西北半壁占57.1%,而人口僅占5.6%。
故正確答案為B。
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被劃定為黑河騰沖線。這一分界線由地理學家胡煥庸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因此又被稱為胡煥庸線。該線將我國劃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個區域。東南半壁占據國土面積的42.9%,而人口卻占全國總人口的94.4%;相比之下,西北半壁占國土面積的57.1%,但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5.6%。這一分界線與我國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重合,顯示出該線兩側在地理和氣候上的顯著差異。因此,黑河騰沖線不僅反映了我國人口分布的地域特征,同時也成為劃分我國自然地理區域的重要界線。
這條線不僅揭示了我國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也體現了自然環境和氣候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東南地區因其溫暖濕潤的氣候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人口密集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區域。而西北地區則因干旱少雨、地形復雜等自然條件限制,人口相對較少。這種地理和氣候的迥異,使得黑河騰沖線成為研究我國人口地理和自然地理關系的重要參考。
此外,黑河騰沖線還反映了我國不同地區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方面的差異。東南地區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成為經濟較為發達、文化較為繁榮的地區。而西北地區則面臨著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教育資源匱乏等問題。這種差異也促使人們更加關注如何促進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實現資源的均衡配置。
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是:黑河騰沖線。該線是由地理學家胡煥庸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故又稱為胡煥庸線。以此線為界,東南半壁占國土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二點九,人口占全國的百分之九十四點四;西北半壁占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七點一,而人口僅占全國的百分之五點六。黑河騰沖線基本上與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該線兩邊地理、氣候迥異,所以黑河騰沖線不僅是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國自然地理分界線。
以上就是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的全部內容,試題分析:中國人口分布以黑龍江省黑河至云南省騰沖一線為界,東部、東南沿海地區人口密集,占全國總人口的94%,而西部地區人口稀少。秦嶺與淮河一線是南方與北方地區的自然分界線,大興安嶺與太行山一線則標志著地勢的第二、三級階梯分界。橫斷山脈與祁連山一線則大致區分了地勢的第一、二級階梯。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