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江南水稻最早的一本書 我國現存最早的水稻著作是 我國最早解決水稻栽種的江南
被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總結江鄭亮南水稻地區栽培技術的一部農書的著作是《陳旉農書》。
《陳旉農書》(漢語拼音:Chen Fu Nong Shu;英語:Chen Fu's Treatise on Agriculture),宋代綜合性農書。作者陳旉,號西山隱居全真子,又號如是庵全真子,隱居于真州(今江蘇儀征)西山務農,于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74歲時寫成該書。明代收入《永樂大典》,清代收入多種叢書。18世紀時傳入日本。
全書3卷,22篇,1.2萬余字。上卷論述農田經營管理和水稻栽培。中卷敘說養牛和牛醫。下卷闡述栽桑和養蠶。為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農事的專著。
《團叢鄭陳旉農書》主要內容
書中特別強調掌握天時地利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指出耕稼是“盜天地之時利”,具有與自然作斗爭的精神;提出“法可以為常,而幸不可以為常”的觀點,認為法就是自然規律,幸是僥幸、偶然,不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未有能得者”。
書中對開辟肥源、合理施肥和注重追肥等措施,都有精辟見解。在《耕耨之宜篇》中論述當時南方的稻田有早稻田、晚稻田、山區冷水田和平原稻田4種類型,分別闡述了整地和耕作的要領;在《薅耘之宜篇》中講到稻作中耘田和曬田的技術要求,強調水稻培育壯秧的重要性等,都是中國精耕細作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此外,塌頌書中在養牛和蠶桑方面也有詳細的論述,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到宋代達到了新的水平。由于作者對黃河流域一帶北方農業生產并不熟悉,因而把《齊民要術》等農書,譏為“空言”、“迂疏不適用”,則是他認識和實踐局限性的反映。
《陳旉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總結江南水稻的著作。作者陳旉在真州(今江蘇省儀征市)西山隱居務農,于南宋汪散扒紹興十九年(1149)七十四歲時寫成此書。
本書共3卷,22篇,約12500字。上卷講農業經營原則及作物栽培總論、中卷講牛的飼育使役、下卷論述江南的主要副業蠶桑。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到宋代達到了新的水平。
擴展資料:
上卷十四篇,記述以水稻為主掘隱的耕作方法,兼及麻、粟、芝麻、蘿卜和小麥等作物的生產。困昌從整地育苗,烤田灌溉,中耕除草等田間管理到地勢、時令等自然條件的利用。既有經營的基本原則,又有具體的操作技術,并提出了生產中的關鍵問題。
中卷三篇專論牛的飼養、使用及疾病的醫治方法。下卷五篇專論蠶桑,起于種桑,止于收繭。是隋唐以來長江下游地區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農業生產技術經驗的總結,也是作者長期從事農田勞作實踐的總結。
我國現存最早總結江南水稻的著作是《陳旉農書》。它是一本關于論述南宋南方太湖流域地區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農業專著。
這部《陳旉農書》的篇幅不大,共有1.2萬余字,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總論土壤耕作和作物栽培,中卷牛說,講述耕畜的飼養管理毀粗,下卷蠶桑,討論有關種桑養蠶的技術。三卷合一,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雹余薯
《陳旉農書》的內容簡介。
《陳旉農書》中上卷是全書的主體,源者占有全書三分之二的篇幅,中卷的牛說,因為牛是農耕的主要動力,在經營性質上仍是上卷的一部分,但《陳旉農書》卻是現存古農書中第一次用專篇來來討論耕牛的問題;下卷講蠶桑,也是因為蠶桑是農耕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如此,把蠶桑作為農書中的一個重點問題來處理,也是這本書的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