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地理樞紐?1.《歷史的地理樞紐》是世界地理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在他的著是嗎 “誰統治東歐,誰就控制了心臟地區;誰統治心臟地區,誰就控制了世界島;誰 統治世界島,誰就控制了全世界。那么,歷史的地理樞紐?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陸權論的提出者是麥金德。
陸權論認為隨著陸上交通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陸權論是由《歷史的地理樞紐》、《民主的理想和現實》和《全世界贏得和平》三片論文總結出來的。
一戰前夕,著名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將目光投向遼闊的歐亞大陸,第一個區分了陸權與海權的觀念?!瓣憴嗾摗睂κ澜缯萎a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史上就有了著名的麥氏三段論式的政治咒語:“誰統治了東歐,誰就能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就能控制世界島;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
作為對麥金德的地緣政治觀的發展,著名美國地緣政治學家斯皮克曼則在其《和平地理學》中提出了“邊緣地帶理論”。他認為,“誰支配著邊緣地區,誰就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著歐亞大陸,誰就掌握著世界的命運”。
麥金德提出陸權論的本意是想提醒作為海權國的英國,它正面臨著陸權國家興起的嚴重挑戰,需要修改戰略和外交政策,然而由于德國所處的大陸位置,它比麥金德的祖國更能從該理論中獲益。
陸權論提出的意義與影響:
蘇聯從工業方面,科技方面和軍事方面,完成了對心臟地帶的控制。然而冷戰的結束和蘇聯解體使麥金德的理論再次受到質疑。
19世紀末,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和陸地機械運輸革命的發生,使海權逐步讓位于陸權。最早闡述這一觀點的是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1861—1947),他曾任牛津大學地理學教授和皇家地理學會會員。麥金德一生從事教育和研究的目標之一,就是要通過對國際和各國局勢的變化的歷史觀察和思考,尋找一種“至少能表明世界歷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公式”,而“這個公式具有透視國際政治中的一些對抗勢力的實用價值”。1904年,他在皇家地理學會宣讀了《歷史的地理樞紐》這篇著名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心臟地帶”這一戰略概念,成為第一個以全球戰略觀點來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此后,麥金德又分別于1919年和1943年發表了《民主的理想和現實》和《全世界贏得和平》兩篇論文,對他的理論進行了論證。在麥金德看來,整個世界的歷史就是大陸強國和海洋強國相互斗爭的歷史,盡管海權強國占過優勢,但從長遠的觀點來看,由于陸權國家人力和物力資源豐富,并且交通日益改善,海權國家終將被陸權國家所壓制。因此他提出,世界力量重心所在的歐、亞、非三洲由于陸上交通發達,已變成一個世界島;世界島的中心位于歐亞大陸中部的心臟地帶,其范圍大致西起東歐,東至中西伯利亞和蒙古,南起小亞細亞、亞美尼亞、波斯和中國的西藏,北至北冰洋。
地緣政治學淵源于政治地理學。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在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一書中,提出“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后又發表有關“生存空間論”的論文,把C.R.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生物概念應用到國家的成長和發展上,認為國家像有機體一樣有興盛、衰亡的過程,國家的興盛需要廣闊的空間。瑞典學者R.謝倫接受了拉采爾的思想,于1917年發表的《作為生命形態的國家》一書中提出地緣政治學這一名詞。他認為一個國家成為世界強國的條件是:廣闊的空間、對全體國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動權力。
1904年,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發表了“歷史的地理樞紐”論文,創立了與海權相對應的陸權理論。他將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稱為樞紐地帶,是其為世界政治的樞紐。1919年,麥金德又將“樞紐地帶”的概念修改為“世界島”的“心臟地帶(heartland)”,并且把歐、亞、非三大陸統稱為“世界島”。“心臟地帶論”認為:東歐是世界島的心臟地帶,控制了心臟地帶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島,控制了世界島就等于控制了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學者K.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國家有機說和生存空間論以及英國地理學家H.J.麥金德的陸心說,為納粹德國侵略擴張服務。他認為德國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間和足夠的自然資源,主張重新分配世界領土,而戰爭是解決生存空間的唯一方法。
提出“世界島”論斷的軍事思想家是()。如下:
英國人,麥金德。
他的成名之作是《歷史的地理樞紐》,這篇論文所以能影響世界政治,被人們作出這種或那種評價,是因為麥金德在文章中提出了“心臟地帶”的論點。他是第一個以全球戰略觀念來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
世界島的概念來自于麥金德于1902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發表的文章歷史進程中的地理要素。在這篇文章中,他把地緣政治分析推廣到全球角度。
麥金德認為,地球由兩部分構成。由歐洲,亞洲,非洲組成的世界島,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饒的陸地組合。在它的邊緣,有一系列相對孤立的大陸,如美洲,澳大利亞,日本及不列顛群島。
在世界島的中央,是自伏爾加河到長江,自喜馬拉雅山脈到北極的心臟地帶。在北極冰凍地帶和南方連綿的山脈和沙漠的保護下,這片中心地帶只有可能面對來自西歐的陸地入侵威脅。
麥金德認為,由于古代落后的交通運輸條件,這片心臟地帶在過去不可能被一個單一強權所控制。由于人力資源與供給的困難,自古以來,自東向西或自西向東的連續軍事擴張不可能實現。
【000F6C】
陸地權力至上。誰掌握了陸地權力,誰就能掌控世界。
麥金德:“誰控制了心臟地帶,誰就控制了世界島,而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控制了世界?!?/p>
這里的“世界島”,指的是包括亞洲、歐洲和非洲在內的三大洲;心臟地帶就位于世界島中心,也就是歐亞大陸的中部,大概位置,也就是現在的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國西北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地區。心臟地帶的外圍,也就是世界島中除了心臟地帶以外的部分,被稱作邊緣地帶。
17世紀,葡萄牙人失去對印度洋的統治地位:在非洲和印度的統治,葡萄牙人是以沿海港口的堡壘為據點,很少深入內陸,完全依靠著海上力量來維持印度洋的統治。
參考資料:《季風帝國: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歷史(Empires of the Monsoon: A History of the Indian Ocean and Its Invaders)》、《歷史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
以上就是歷史的地理樞紐的全部內容,英國人,麥金德。他的成名之作是《歷史的地理樞紐》,這篇論文所以能影響世界政治,被人們作出這種或那種評價,是因為麥金德在文章中提出了“心臟地帶”的論點。他是第一個以全球戰略觀念來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