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中國歌劇音樂評論家 古典樂評人 歌劇音樂評論家 著名評委有哪些 著名音樂評論家
國外的著名音樂家
樂之父——巴赫(德國)
音樂神童——莫扎特(德國)
古今樂圣——貝多芬(德國)
歌曲之王——舒伯特(德國)
音樂神靈——韓德爾(德國)
指揮之王——卡拉楊咐和(德國)
歌劇之王——威爾弟(意大利)
音樂之王——斯卡拉蒂(意大利)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意大利)
進行曲之王——蘇薩(美國)
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英國)
園舞曲之父一一老約翰·施特勞斯(奧地利)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奧地利)
交響曲之王——海頓(奧地利)
交響樂詩人——柏遼茲(法國)
印象派大師——德彪西(法國)
輕歌劇之王——奧芬巴赫(法國)
管弦樂色彩大師——拉威爾(法國)
鋼琴詩人——肖邦(波蘭)
鋼琴之王——李斯特(匈牙利)
舞劇音樂大師——柴科夫斯基(俄國)
中國音樂家
伯牙:春秋時代的琴戚前師。《荀子·勸學》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之說,
可見他的琴藝之高超。相傳代表作品有《水仙操》、《高山流水》。
師曠: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雙目失明,但他的聽覺敏銳,辨別音律十分準確
。他的代表作品有《白雪》、《玄默》。
李延年:漢代宮廷音樂家。曾擔任樂府的協律都尉。他的代表作品有根據張騫
從西域帶回的《摩柯兜勒》,制作了28首新曲調,作為儀仗使用的軍樂。
嵇康:三國時期魏末琴家、文學家、思想家。他學識淵博,善寫詩賦文論,熱
愛音樂,擅長彈琴,以彈奏《廣陵散》著稱。他的代表作品有《聲無哀樂論》和《
琴賦》,對音樂和琴的奏法及表現力,作了細致而生動的描寫。
蘇低婆:南北朝時宮廷音樂家。她善彈胡琵琶,家傳龜茲樂調“五旦七聲”宮
調體系。其音樂理論,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古代宮調體系的建立和發展。
萬寶常:隋代音樂家,善彈多種樂器。他的代表作品有《樂譜》。
李隆基:唐代音樂家,他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音樂家。他擅長演奏羯鼓和
橫笛,創作改編了《夜半樂》、《小破陣衡仔盯樂》、《霓裳羽衣曲》等。建立了唐代音
樂機構教坊、梨園。
李龜年:唐代樂師,他演奏的吹管樂器篳篥技藝高超,很多詩人都聽過他的演
奏,并且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姜夔:宋代音樂家、詞人,別號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代表作品有《揚州慢
》、《凄涼犯》、《白石道人歌曲》等。
朱載育:明代樂律學家。著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
》等書。《樂律全書》總結了前人的樂律理論,并加以發展,首創了“新法密率”的理論
外加
冼星海
李德倫
吳祖強
呂遠
施光南
舒曼是德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優秀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將德國浪漫主義帶入了一個不同的高度,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他也暴露出德國浪漫主義的缺陷。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作曲家舒曼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曲家舒曼的簡介
舒曼,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曾在萊比錫大學學法律,19歲起師從維克學鋼琴,1834年創辦《新音樂報》,刊發了大量評論文章,成為當時德國音樂藝術生活中革新與進步藝術傾向的喉舌。舒曼生性熱情敏感,富有民主主義思想。1840年與維克之女德國鋼琴家克拉拉結婚。1854年精神錯亂,后死于精神病院。代表作有鋼琴曲《蝴蝶》,《狂歡節》,《童年情景》等,聲樂套曲《婦女的愛情和生活》,《詩人之戀》;藝術歌曲《月夜》,《奉獻》,《核桃樹》等。舒曼繼承發展了舒伯特歌曲創作傳統,進一步豐富了鋼琴伴奏的表現方法,注重選擇富有詩意的歌詞,故享有詩人音樂家的稱號。
舒曼的音樂創作
舒曼的創作思想和實踐始終強調音樂情感表現的目的和意義,具有十九世紀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他的創作和音樂評論,對德國的浪漫主義精神以及民族樂派的音樂家有著深遠影響。他稱自己忱于幻想的“音樂家”,認為音樂即心靈的表現、感情的流露。藝術歌曲集中體現了舒曼的浪漫情懷和風格,深厚的文學修養使他精心選擇詩作并深刻理解其內容,用凝練而準確的手法將不同歌曲的已經塑造出來。
舒曼用音樂寫出自己對世間一切事物的情感體驗。他1834年創辦的《新音樂報》的目的,也是想通過報刊的音樂評論,進一步論證這種感情為藝術之魂的觀念個主張,并宣揚和捍衛歐洲的音樂傳統。50年代,舒曼將他發表于《新音樂報》上的文章編輯出版。這本文集的序言為他的“音樂評論”開宗明義:“使讀者注意某些已被現代潮流所淹沒的文化現象。”具體詮釋他對評論音樂高低褒貶的標準,同時表明自己所追求的藝術目標。舒曼的樂評代表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家的特征,具有極為精到的專業眼光,而分析觀察音樂時的敏銳,是以廣博的文化修養為根基。
作曲家舒曼的作品特色
a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完成于1845年。1841年舒曼試圖改變傳統鋼琴協奏曲的寫法,作了《鋼琴主奏a小調幻想曲》的單樂章鋼琴協奏曲,但被出版社退稿。后來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兩個樂章。該作賀戚橋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當時,他和克拉拉的愛情沖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創作也隨之出現高潮。樂曲主題鮮明,表現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為之而斗爭的信念。雖然在外仔喚表上與古典的協奏曲相比并不顯得新穎,但實質上這是一首極具浪漫主義特色的鋼琴協奏曲。
作品共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熱情而有感情的快板,a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樂章的第一主題在a小調上,顯得壓抑、痛苦(片禪猛段1)。第二主題則在明亮的C大調上展開,光明,富有幻想色彩。這兩個主題的發展時而痛苦哀嘆,時而浮想聯翩;時而冥想苦想,時而慷慨激昂。表現了堅韌的斗爭精神。
第二樂章:間奏曲,優雅的行板,F大調,2/4拍子,三段體。這個樂章充滿著極為甜美的感情,簡直像一首浪漫溫和的協奏型牧歌。樂曲在開始時,弦樂與鋼琴優美的對答,柔和地展開主題。這種醉人的氣氛,在以往的協奏曲中是找不到的(片段2)。有人認為這里是在描寫克拉拉動人的形象。樂章結束后不停留地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A大調,3/4拍子,奏鳴曲形式。鋼琴輝煌地奏出了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樂思,弦樂器以閃耀般的音階性上升加了進來。主題舞蹈性旋律棱角分明,有一種向一切鄙俗勢力宣戰的氣勢(片段3)。這一樂章的結尾由鋼琴奏出了絢爛的旋律,充滿熱情和信心地形成高潮而華麗地結束樂曲。
弗雷德里克·肖邦Chopin,
Fryderyk
(1810年生于熱拉佐瓦沃拉;1849年卒于巴黎)。波蘭作曲家、鋼琴家(父為法國人顫汪,母為波蘭人)。1816年開始從瑞典夫內(Zywny)學習鋼琴,1818年在華沙演奏吉羅維茨(Gyrowetz)的協奏曲,此時他在貴族沙龍中備受歡迎。1822年起從華沙音樂院院長約瑟夫·埃爾斯納(Jozef
Elsner)學習和聲與對位。1825年出版C小調《回旋曲》(Rondo),雖標為Op.1,但并非他的第一部作品。翌年進華沙音樂院為正式生,1829年離校。學習期間,作《克拉科維亞克》(Krakowiak)回旋曲。1929年作F小調協奏曲,在維也納舉行兩次音樂會。1830年3月在華沙演出這首協奏曲兩次,同年較晚些時候,演出E小調協奏曲。1830年后期離開家鄉,經德累斯頓和布拉格去維也納,一路舉行許多音樂會。在斯圖加特得悉俄軍攻占華沙的消息,1831年9月抵巴黎,成為貴族門庭的鋼琴教師,逐漸放棄公開演出生涯,潛心作曲。1832年2月在巴黎舉行第一次音樂會,之后一直到1841年他從來不是音樂會中的主要演奏家--終其一生只舉行了30次公開的演奏。與當時大多數杰出音樂家交游。舒曼在一篇以弗洛雷斯坦和尤塞比烏斯之間的討論形式發表的文章中贊揚《<把手給我>變奏曲》(La
ci
darem
variations)Op.2,說道:“先生們,脫帽敬禮吧!出現一位新的天才!”1836年,肖邦與法國作家喬治·桑相識,1838-47年和她同居。1836年起日后使他喪生的肺結核的癥兆開始出現,此后一直癆病纏身。與喬治·桑感情破裂后,1848年3月在魯昂演奏了他的E小調鋼琴協調曲,但革命后因手頭拮據而離法前往倫敦。在曼徹斯特、格拉斯哥、愛丁堡和倫敦巡回演出,返巴黎后于1849年10月去世。
肖邦的鋼琴音樂雖然被加上浪漫色彩的故事和別名,作曲家本人卻堅持這些作品純屬音樂,因此所取曲名都比較嚴謹,只表示作品的曲式,從不像舒曼和李斯特的曲名那樣絢麗多彩。肖邦自己的演奏既有力,而且節奏微妙,觸鍵勻稱驚人。他從約翰·菲爾德(John
Field)那里取用“夜曲”(nocturne)一稱后,用富于想象的合聲和別具一格的旋律加以改造,如他改造任何經手的東西一樣。他的音樂中有大膽而創新的段落,有得自他對意大利歌劇的愛好的裝飾音,在瑪祖卡和波洛奈茲仔鏈這類波蘭樂曲中有一種純樸的激情,威力無比。維多利亞時代把肖邦視為拖著癆病之身在鍵盤上說唱敘事歌曲的客廳音樂家,這種概念完全是末流鋼琴家所制造出來的,久已被揭穿為不真實的假相,使聽眾不見那茄戚仔真正的、詩意的、英雄氣概的肖邦的真面貌。
對音樂評論家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應具高度的音樂修養和鑒賞能力,能理解音樂內容和形式的奧秘,從中取得豐富的感受和體驗。為達到這個要求就必須有廣博的知識積累和文化藝術修養,特別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其次,他應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論水平,能對所評論的對象加以鑒別,發現其優劣得失,并加以分析、概括,作出理論上的說明,特別是從哲學、社會學、美學角度上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審美評價。第三,他應具有科學的頭腦,思維嚴密,善于分析與綜合,判斷準確,有勇氣塌前,有創見,敢于獨樹一幟,對庸俗吹捧、無理的攻擊或帶有偏見的評述敢于抵制,堅持原則,維護真理。第四,還要有高度的寫作水平,能有條理地、準確有力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理想的音樂評論家應集音樂家、美學家、科學家與文學家于一身。在西方專門論述音樂評論的理論著作不多,近代較有影響的是M.-D.卡爾沃科雷西所著 《音樂評論的原則與方法》、O.湯普森的《實用音樂評論》、法國A.馬沙貝的《音樂評論文集》、英國A.沃克的《音樂評論剖析》等書。專業性質的評論,在西方是隨著報刊、雜布的誕生而逐漸出現的。當時的評論涉及各方面,例如對J.S.巴赫的評價問題,曾引晌大起J.A.沙伊貝(1708~1776)與A.比恩鮑姆(?~1748)的爭論。在法國,D.狄德羅、J.-J.盧梭、J.LeR.達朗貝爾(1717~1783)對意大利歌劇與法國歌劇的爭論,以及后來許多人對C.W.格魯克與N.皮欽尼之間的“丑角論戰”,都發表在雜志報刊以及小冊子上,在英國,J.艾迪生(1672~1718)與C.伯尼可算是英國音樂評論的創始人。更有重大影響的是E.漢斯利克,他寫了一系列評論文章,闡明他反對音樂他律論,主張自律論的美學觀點,曾在19世紀下半葉引起巨大的論爭,涉及整個歐洲。兼寫評論的作曲家也不少,如 C.M.von韋伯、R.舒曼、 F.李斯特、 R.瓦格納、H.沃爾夫都是比較知名的。法國作曲家C.德彪西的一系列文章,文筆生動,對音樂有許多創見。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1866~1944)、德國的A.愛因斯坦、 英國的 G.蕭伯納(1856~1950)、E.紐曼、 美國的湯普森在西方的音樂評論界占有重要地位。在蘇聯,Б.В.阿薩菲耶夫的評論頗受重視。
20世紀以來,在中國,音樂評論也同樣見諸報刊雜志。起重要作用的當首推聶耳,他在1931年化名“黑天使”所寫的評論,對不健康音樂的泛濫起了鞭撻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宴衫豎音樂評論更受重視,陸續建立起一支評論隊伍,著名的評論家有李凌、趙□等人。
電影音樂評論家楊大野鉛孫林,
李凌
音樂評論家.音樂評論家
劉萍
.音樂評論家
傅雷
.
美國激缺音樂頌鏈評論家蒂姆·佩奇.著名音樂評論家史
崇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