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音樂與舞蹈之間的關系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辯論 音樂與舞蹈結合的意義 音樂和舞蹈的相互關系 音樂與舞蹈完美融合怎么表述
音樂在舞蹈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舞蹈離不開音樂。以下是音樂在舞蹈中的作用:
配合并幫助舞蹈在整個過程中表達情緒,體現性格,烘托氣氛。舞蹈需要音樂的激發與強化。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音樂本來就有直接滲入人心的特點,欣賞者常常把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當作自己內心的感情來體驗。這樣,音樂就成為了舞蹈表現情感的橋梁。
在舞蹈藝術總的概念中,音樂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音樂可以為舞蹈的節奏、節拍、速度、節奏變化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幫助,使舞蹈更加鮮明、生動,增強觀眾的感受力和輪唯碰表現力。
音樂是舞蹈創作的靈魂,舞蹈創作則反過來促進了音樂意境的完美展現。在舞蹈藝術的舞臺表演過程中,舞蹈的完美呈現離不開音樂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音樂在舞蹈中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山扒可。舞蹈表演過程中,優美的音樂配合,可以幫助舞蹈在整個表演過程中表達情緒,體現個性,烘托氣氛,從而塑造出更加生動、真實的形象。
音樂和舞蹈的相互配合,可以在視覺和聽覺上給觀眾帶來更加強烈的感受,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音樂臘談的美妙。
總之,音樂在舞蹈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創造出美妙的藝術形象。
音樂靠樂聲的運動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舞蹈靠人的形體變化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它們都長于抒情,拙于敘事。音樂和舞蹈都埋空檔是“時間的藝術”、都虧蔽有一定的力度和節奏,那優美的音樂旋律可以使舞蹈動作更有節奏感,而舞蹈的節奏感還可以表現優美的音樂旋律。舞蹈和音樂的這種“共性”,為它們的結合提供了堅實基礎。就舞蹈來說,在音樂伴奏下,會顯得更優美動人,增加舞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我們還彎亂可以從舞蹈和音樂的不同點,來認識舞蹈同音樂的緊密關系:舞蹈作用于人的視覺,是“無聲”的藝術;音樂作用于人的聽覺,是“無形”的藝術。這種個性差異,要求舞蹈同音樂結合起來。不是經常有人覺得舞蹈中的人物“無聲無息”,動作的意義不甚明了嗎?恰好,音樂可以彌補舞蹈的不足:可為舞蹈“發聲”。有了音樂,能夠使觀眾的視覺、聽覺同時增加快感,舞蹈的審美意境更易于為廣大觀眾理解、掌握,因此,人們稱:“音樂是舞蹈的靈魂”。
音樂與舞蹈是同一個藝術門類中兩個不同的藝術品質。在其近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它們都是人類生命形態的重要表現形式。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音樂與舞蹈的關系論文,供大家參考。
音樂與舞蹈的關系論文范文一:探討音樂與舞蹈之間的關系摘要:音樂與舞蹈,從古至今,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究竟密在何處?本文將從各個方面對音樂與舞蹈之間的關系進行闡述!
關鍵詞:音樂 舞蹈 互相依存 差異
一、舞蹈與音樂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是一門以人體為媒介的表演藝術。通過人自身來展現,友簡信以無聲的表達即動作為表現手段來表現內心的情感。舞蹈是伴隨著人類最早的動作行為出現的藝術形式,它是律動變化多端的活動的塑像藝術。
影響舞蹈表演的好輪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舞蹈本體的范疇,包括舞蹈演員的肢體、必要的舞蹈技術和藝術表現力。演員的肢體指舞蹈演員的自然條件,諸如形象、身材、比例、氣質等;舞蹈技術是指扎實的基本功、單人、雙人的技術技巧等;而藝術表現力是指對角色的理解、情感的展現等等,這些都涉及到舞蹈演員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兩個方面。
影響舞蹈表演的另一類因素是非舞蹈本體的范疇,作為外界的刺激同樣會影響到舞蹈本體。舞蹈演員的肢體表現,包含了音樂、文學背景、服飾道具、舞臺美術(燈光、布景等)、劇場環境等諸多因素,在這其中,對舞蹈演員產生最大影響的莫過于音樂因素。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咐斗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音樂是有目的的,是有內涵的,其中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音樂的最基本要素是節奏和旋律。音樂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中音的長短和強弱。音樂的節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架。旋律也稱為曲調,高低起伏的樂音按一定的節奏有秩序地橫向組織起來,就形成曲調。曲調是完整的音樂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
二、音樂與舞蹈的相同點
(一)節奏性
音樂的時間單位是音調和節奏,而舞蹈則是姿勢和動作,舞蹈動作律動性的實質就是節奏,而對節奏的感受力稱之為節奏感。
人的有節奏的動作自然要求音樂來配合,同舞蹈相結合的不是任何音樂,而是節奏比較鮮明的音樂。最容易與音樂結合在一起的是舞蹈,原因在于它們之間有著共同的節奏,戲劇、電影、詩歌等藝術形式相比舞蹈而言和音樂的緊湊性還是較弱的。
在多人舞蹈中,想要創作出或表演出一個協調而具有觀賞性的舞蹈作品,只有有了一個共同的節奏源,才能創作出一個協調有美感的動作。如果沒有音樂節奏的規范,舞蹈創作者將無法按照自我心中的節奏來進行編排每個人的動作,而每個人的心理節奏卻又是不盡相同的,那么這個舞蹈創作將是失敗的,只有舞蹈與音樂具有相同的節奏時,呈現出的節目才是吸引人、成功的。
(二)內容表達性
音樂和舞蹈是人類實踐的產物,是人們審美的一種方式,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現著他們的傳統習俗,道德觀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們都來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現規律去揭示生活并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
每一首音樂,都是作者根據現實或自己的內心世界情感用節奏和符號來創作的,并不是空洞無內容的,舞蹈也是一樣的,都是有實質內容的,是舞蹈創作者用動作來表達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的。從這點可見,音樂和舞蹈都是有內涵的,都是在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故事。
三、音樂與舞蹈的差異
音樂是聽覺藝術,是可以不依附其他的藝術形式而存在的,而舞蹈是視覺藝術,是有動作而無聲的藝術形式。人類感情最直接的表示就是語言,音樂善于表達人的內心情感,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可以靠聽著來聯想,能發揮出它的優勢,而舞蹈是通過具體的動作來表達要表達的對象的,是要依賴音樂而存在的,當語言已經不能滿足于表達情感的時候,就要加上身體的動作來共同表達內心的感受。只有當舞蹈和音樂這兩者的結合,有聲又有動作時就可以產生更鮮明、更準確的形象和更深刻、更細致的感情。 四、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
舞蹈和音樂相互依存、又相輔相成,音樂就像是舞蹈創作環境的氧氣一樣,無時無刻不體現著它的存在。
舞蹈對音樂有本能的需要,因為音樂能在舞蹈整個過程中表達情緒、體現個性、烘托氣氛、塑造形象等。舞蹈需要音樂的激發與強化。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音樂本來就有直接滲入人心的特點,欣賞中常常把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當做自己內心的感情來體驗。
舞蹈屬于視覺范疇,有形而無聲,在舞蹈表演藝術中,優美的音樂配合,不僅為編導提供了節奏的基礎,而且提供了情感、思想、性格、形象和結構,為創作者提供取之不盡的靈感,根據音樂的旋律創造出“舞蹈的旋律”;音樂的色彩變化是對舞蹈多樣化的啟發,音樂的曲式結構應體現在舞蹈結構中,獨特的音樂節奏會產生獨特性格化的舞蹈動作,舞蹈伴隨音樂的對比、展開而達到了跌宕起伏的效果。舞蹈中的音樂是完成舞蹈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揭示其主題思想的組成部分。舞蹈表現的情緒變化,是通過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來體現的。舞蹈正是在形體動作與音樂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的有機結合中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的。如果舞者不能很好地理解音樂、感受音樂,那么自己的表演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例如有些舞蹈表演,進入意境后,在旋律中體味,去尋覓動作的源頭。一旦捕捉住情感的最佳宣泄點時,舞蹈劇情就不用靠死記硬背動作,只要對音樂有準確感覺,待音樂喚起靈感沖動后,便可在“凝固”的音樂氣氛中如癡如狂的舞動起來。舞蹈家對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組成部分的音樂要有更深的感覺和理解,這種感覺和理解進一步激發起內心的感情,通過外在的形體動作表現出來。
音樂在舞蹈和舞劇中也具有交代和展現劇情的作用。例如舞劇《好大的風》,在第一段“回憶”中,創作者利用以電聲模擬亂風的效果,由小變大,由遠至近,把觀眾帶入了故事氛圍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時,把舞蹈推向高潮的是嗩吶的呼喊、強烈的鼓聲、鈸聲與弦樂的演奏。最后,伴隨著一陣狂風呼嘯聲,故事進入了結尾,音樂的寓意仿佛是要把這動人的故事吹向更遠的地方,讓更多的人為之感動。
五、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能為舞蹈增輝,無論是追溯到人類社會最初時期,還是研究現代社會,音樂和舞蹈都相互依存、互為因果又融為一體,當兩者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時,能為欣賞者帶來美妙的享受。舞蹈者要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和舞蹈技巧,抓住兩者的最佳結合點,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為我國舞蹈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旭光.舞蹈藝術的“抽象”與“移情”—兼及其他幾對關于舞蹈藝術與審美的二元對立范疇[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07(1);
[2]朱立新. 試論舞蹈教學中音樂的特殊作用[A]. 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音樂專輯)[C], 2006;
[3]申波;樂魂舞韻總關情——音樂與舞蹈的文化同構研究[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4]張又兮;“載歌載舞”的文化探源——兼論音樂在舞蹈藝術中的作用[J];民族音樂;2010年01期;
[5]林敏;花蝶共舞樂陶陶——淺談對音樂與舞蹈關系的認識[J];藝苑;2010年04期;
[6]王曉萍;淺談音樂為舞蹈之靈魂[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音樂與舞蹈的關系論文范文二:淺論舞蹈與音樂論文關鍵詞:舞蹈音樂教育修養
論文摘 要:舞蹈教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一個完整的舞蹈應具備音樂、燈光、舞美、服裝等等元素的參與其中,好的音樂即是舞蹈成功的一半,所以音樂是舞蹈教育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組成部分,倘若舞蹈動作元素如同人的骨骼,那音樂就是或肥或瘦,或圓潤或富有彈性的肌膚,她使得舞蹈更加立體,飽滿,她調動了人的聽覺和動覺,創造了和諧的共通空間。
舞蹈與音樂都是古老的藝術形式,兩者間的關系十分密切,舞蹈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的修養在舞蹈教育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只重視基本功和技巧的練習,忽略了對音樂修養的加強,那么出來的作品就會是很空洞、生硬,沒有內涵的。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與音樂應該是相互依存的。
可是在當下社會一些舞蹈教學中,由于音樂修養的欠缺,嚴重的影響了舞蹈的發展和表現。本論文通過探尋在舞蹈教育中音樂修養的加強,使人們可以更深層次的了解舞蹈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從而在今后的舞蹈教育和學習中重視音樂的修養,把舞蹈與音樂很好的結合在一起。
舞蹈與音樂是水乳交融的姊妹藝術,任何一種舞蹈都必須根據音樂的節奏來進行創作,沒有音樂的伴隨就不存在舞蹈。舞蹈與音樂在歷史上、結構上、旋律上及各民族舞蹈的結合上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中國的古籍中,多把“樂”與“舞”并提,也就是說,舞蹈是音樂的表現形態,音樂是舞蹈的聲音和內容,音樂配合舞蹈,使舞蹈的表現能力大大加強,舞蹈配合音樂,使虛的音樂形象變成較為具體可感的舞蹈形象。
舞蹈與音樂都具有抒情性。古人認為,舞蹈和音樂都是人類感情最集中的體現。直到現在,當人們興奮的時候也會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起來。可見舞蹈和音樂都是抒發人物情感的藝術,舞蹈與音樂都屬于時間藝術,舞蹈與音樂都要表達一個進程,都在時間推移中展示主題,刻畫形象。
在表達內容和情緒時,音樂需要音符的連續,舞蹈需要動作的連續;其次舞蹈與音樂都是以節奏為基礎的,節奏是產生動感的基本要素,是舞蹈動作構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構成音樂旋律的基本因素。如果沒有節奏的支撐,音樂和舞蹈都會癱瘓,在舞蹈中,節奏是聯系動作的紐帶,一般表現為舞蹈動作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和能量的大小。相同的動作,由于節奏的變化,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情感,體現不同的內容。
比如旋轉的動作:如果旋轉速度很快,就可以表現出人物激動的情感,或暴怒,或狂喜,或哀痛;如果速度減慢,則激動的情感也隨之慢慢平靜下來;如果旋轉的速度減到最慢,那么激越的情緒也就逐漸消失了。可見有鮮明的節奏,和音樂緊密結合是舞蹈區別于其他藝術的最明顯的特點之一。
我們常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這說明了音樂對于舞蹈的重要性。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一個舞蹈作品的成功或失敗,舞蹈音樂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音樂不僅僅是舞蹈的伴奏,而且還表現人物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音樂對舞蹈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舞蹈需要音樂的激發與強化,音樂可以配合舞蹈在聽覺和視覺上同時刺激觀眾,兩者結合能互為補充從而形成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相統一的整體。比如如果出現低沉緩慢的音樂時,一般是要表現人物比較失落、哀傷的情緒,觀眾通過凄迷婉轉的音樂和舞蹈演員的表演,可以充分體會到人物的情緒變化。
由于音樂對舞蹈的特殊性,舞蹈編導們可以從音樂中尋找到靈感。舞者在學習或表演時,把對音樂的理解融入到現實的舞姿中,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舞者通過反復聽音樂,體會音樂的情緒,然后將腦海中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只有懂音樂的人才會被音樂情緒所打動,所以搞舞蹈的人,一定要學會聽音樂即興舞蹈。在舞蹈中,音樂是連接舞蹈動作的紐帶,通過音樂把舞蹈動作串聯起來,形成有規律的組合。音樂的風格可以體現出舞蹈的風格,比如藏族弦子舞,音樂速度較慢,旋律優美,婉轉而深情,舞蹈動作舒展、柔美,其音樂與舞蹈風格都是一致的。
通過上述對舞蹈與音樂的關系和音樂對舞蹈的作用兩方面的介紹,說明了舞蹈中音樂的重要性,那么在舞蹈教育中,加強舞蹈專業人員的音樂修養是提高舞蹈人才素質的關鍵因素之一,音樂包含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單是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就包括樂理基礎、和聲、中外音樂史、曲式分析等。音樂技巧又包括對視唱練耳、聲樂基礎、鋼琴基礎等課程。
本人認為,以上這些課程對舞蹈的學習幫助很大,如果舞蹈學習者沒有真正理解音樂的內涵,就不能夠從音樂的思維中獲得更多舞蹈之外的營養,更無法在創作時很好的把握音樂,所以這些課程的學習都是必要的,當然還有許多沒有提到的課程也很有用,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舞蹈是一種無聲的表達,是通過肢體來表現內心情感的,需要音樂的配合來完成,每一種舞蹈、每一個舞者都必須根據音樂的節奏來進行動作的創作,加強肢體音樂語言的訓練,就是讓舞蹈學習者通過對音樂的理解,把腦海里想到的形象用舞蹈動作表現出來,這樣可以提高舞蹈藝術的表現能力。一個具有良好音樂修養的人,一旦音樂響起,隨著音調的高低、節奏的長短、速度的快慢,舞者就進入了用肢體語言闡釋心中對音樂感受的世界。
但是在一些中等專業的舞蹈(藝術)學校并沒有開設完整的音樂教育課程,沒有把音樂修養提到相應的高度,這就限制了他們對音樂中舞蹈形象的想象和表現,限制了他們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在訓練中,應該多注重學生對樂感的培養,在理解感受音樂的同時,發自內心的用舞蹈動作把體會到的音樂形象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王天云.21世紀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4).
[2]李曉敏.鄧肯舞蹈教育思想對我國 兒童 舞蹈教育的啟示[J].劇作家.2005(6).
音樂與舞蹈的關系論文范文三:也談音樂與舞蹈的關系摘 要: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舞劇音樂與舞劇存在密切的關系,它有著與其他音樂不同的美學特征,進而成為舞劇創作的基石。
關鍵詞:舞蹈;音樂;靈魂;關系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舞蹈是一種無聲的表達,通過肢體來表現內心的情感。舞蹈是伴隨著人類最早的動作行為出現的藝術形式,而在舞蹈創作的若干重要因素中包含著音樂的音素。任何一種舞蹈,任何一個舞者必須根據音樂的節奏來進行舞蹈動作的創作,音樂就像是舞蹈創作環境的氧氣一樣,無時無刻不體現著它的存在。
舞蹈和音樂相互依存,沒有音樂伴隨就不存在舞蹈,即使是最原始的舞蹈也有節拍或歌唱相伴和。音樂與舞蹈的結合,使得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得到了豐富,而且人們多方面的審美需求又滿足于兩者相結合以后絢麗多姿的綜合藝術中。舞蹈和音樂的這種“共性”為它們的結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一、音樂在舞蹈中的存在性
舞蹈需要音樂的情感激發和動作強化。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音樂是一種無聲的藝術,它是聲音的藝術,是以音響為表現的物化形態。其主要表現手段是旋律,節奏與和聲;而舞蹈主要是以肢體動作為其表現的物化形態,主要表現手段是舞情、舞律和造型。音樂是時間、空間、聽覺的藝術。
舞蹈是空間、視覺的藝術。它們雖然有著不同卻也有相同的地方,一直以來舞蹈與音樂被作為姐妹花藝術來看待。從舞蹈與音樂的結合來看,節奏是舞蹈與音樂之間存在的共同點。節奏是舞蹈動作構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構成音樂旋律的基本因素。從產生之初,兩者就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了,這是他們結合的基礎。
從上古時代,舞蹈、音樂就伴隨著人類聲場勞動而產生。動作和節奏是密切相關的。如《毛詩》序所說,“情動于中,而行與言,是言之不足,故嘆之,足之蹈之也”。人們用手拍打,腳踩踏,在某種動作連續重復過程中,就產生了有規律的節奏,既是音樂的也是舞蹈的節奏。舞蹈需要音樂來強化節奏感,音樂也需要舞蹈來詮釋節奏。在節奏相同的情形下,產生多種多樣的動作變化和隊形的更改,從而形成群舞或獨舞。
只有有了一個共同的節奏源,才能創作出一個協調而具有觀賞性的舞蹈作品。而在群舞的創作當中,由于表演者是由多個人組成,而每個人的心理節奏卻又是不盡相同的,如果沒有音樂節奏的規范,舞蹈創作者將無法按照自我心中的節奏來進行編排每個人的動作,那將導致群舞作品創作失敗。在獨舞的舞蹈作品創作中,舞蹈編導也必須按照自己的心理節奏,或者是根據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自行安排與音樂相對應的舞蹈動作完成作品創作。
抒情也是舞蹈與音樂的共同點。兩者都長于抒情而拙于敘事。舞蹈借助形態動作,便于表現情感的外部形態,音樂長于抒發復雜而強烈的內心情感,而且音樂的表達具有抽象性,它不會對舞蹈的具體表達產生重疊,矛盾或干擾,而可以與舞蹈結合得天衣無縫。
二、音樂是舞蹈的靈魂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成為音樂之行,音樂成為舞蹈之聲,自古以來就難舍難分。從音樂中的音素、動機、主題旋律與環境氛圍,其一致性達到了近似“同步”的境地。舞蹈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音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舞蹈屬于視覺范疇,有形而無聲,而音樂則屬于聽覺藝術的范疇,有聲而無形,兩者可以有機結合。在舞蹈表演藝術中,優美的音樂配合,可以幫助舞蹈在整個表演過程中表達情緒,體現個性,烘托氣氛,從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舞蹈中的音樂是完成舞蹈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揭示其主題思想的組成部分。
舞蹈表現的情緒變化,是通過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來體現的。舞蹈正是在形體動作與音樂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的有機結合中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的。就來舞劇當中的《烏紗魂》的編導情況為例。在該劇的編導過程中,他沒有單純地去設計舞蹈動作,而是先把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用在傾聽音樂上。
所謂聽,就是用心靈去感知音樂,就是“入境”,在旋律中體味,去尋覓動作的源頭。一旦捕捉住情感的最佳宣泄點時,劇情中設計的動作和音樂融為了一體,自然流淌而出。在排演場上,劇情不靠回憶動作,更不靠場記,而是先和演員一起反復聽音樂,交代對音樂的準確感覺,待音樂喚起靈感沖動后,他便在“凝固”的音樂氣氛中如癡如狂的教起動作來。這時舞蹈隨音樂馳騁,動作從胸中流出。
因此,《烏紗魂》劇的動作不是硬編出來的,而是自然流出來的,如同行云流水,相映成趣。這正是源于舞蹈與音樂這種密不可分的關系,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樂舞”之稱。舞蹈需要音樂的激發與強化。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音樂本來就有直接滲入人心的特點,欣賞中常常把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當做自己內心的感情來體驗。舞蹈家對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組成部分的音樂當然有更深的感覺和理解。這種感覺和理解進一步激發起內心的感情,通過外在的形體動作表現出來。
三、舞蹈與音樂的內在聯系與異同
(一)舞蹈與音樂的內在聯系
舞蹈是以人的肢體語言為主體的,那么音樂究竟給予舞蹈一些什么呢?本人看來,音樂shi少在以下六個方面,給舞蹈增添了魅力。(1)節奏、節拍等,給舞蹈以鮮明的律動;(2)音調、調式、音色等,給舞蹈以主題形象和風格的預示;(3)背景音樂、音量、速度等,給舞蹈以情緒的渲染和烘托增加戲劇性;(4)轉調、變和鉉、變節奏等,給舞蹈的內容以花容點睛,立增加戲劇性;(5)和聲、復調等多聲部,給舞蹈形象表現以豐富感,立體感和層次感;(6)不同的曲式結構連接,使舞蹈作品的情節發展更具邏輯性、完整性。
(二)舞蹈與音樂存在的共同點
1.舞蹈和音樂都是時間性流動的藝術,它們都是表現一個連續的、進行的過程,音樂是靠音符的連續,舞蹈是靠動作的連續,二者都是以節拍和節奏組織起來、連貫起來的。如果說旋律是音樂的靈魂,那末節奏就是它的基礎,同樣地說,動作是舞蹈的靈魂,那么它的基礎也是節奏。因之節奏是音樂與舞蹈同步進行的最重要的基礎,也是連續兩種藝術的橋梁。
2.舞蹈和音樂在表現特點上都是不擅長表現抽象的概念。二者都是長于抒情,拙于敘述,更拙于理論。舞蹈與音樂都是人類實踐的產物,是人們審美的一種方式,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現著他們的傳統習俗,道德觀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們都來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現規律去揭示生活,因此,它們是具體的,形象的,并不是理論性的。
3.舞蹈和音樂都是表演藝術。它們必須經過二度創作——表演,才能完成整個創作的過程。當一個舞蹈作品在舞臺上演出
時,舞蹈和音樂同時經過視覺的途徑到聽覺的途徑——“殊途同歸”于欣賞者的感官,融合在一起,產生了新的“質”。
(三)舞蹈與音樂存在的差異
1.音樂是聽覺藝術,舞蹈是視覺藝術,進一步說,一個是有聲而無動作,一個是有動作而無聲,這兩者的結合既有聲又有動作,就可能產生更鮮明、更準確的形象和更深刻、更細致的感情。
2.音樂善長于表現人的內心情感,本身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是靠聽著來聯想,發揮其最好的效益,而舞蹈是通過具體的動作來表達要表達的對象。
3.音樂是可以不依靠其他藝術而獨立存在的,而舞蹈必須依賴音樂而存在,人類感情最直接的表示就是語言,當語言不足以表達情感的時候,就用歡唱來表達,當歡唱還不足的時候,才用手舞足蹈來表達它。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音樂與舞蹈是密不可分的。音樂是舞蹈的聲音,舞蹈則是音樂的形體,舞蹈與音樂如魚和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兩者結合給人類帶來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
淺談音樂與舞蹈的關系論文相關文章:
1. 芻議音樂與舞蹈的融合滲透論文
2. 淺談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3. 關于舞蹈教育的研究論文
4. 淺談音樂的功能論文
5. 淺談音樂課堂管理論文
民族舞蹈與民族音樂的關系【摘 要】 民族音樂與民族舞蹈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原始社會起,我們的祖先在勞動實踐中,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就創造了勞動號子,這一民間音樂的最早形態。同時,也創造了原始巫術,這一舞蹈的最初形態。《呂氏春秋,古樂篇》中就有關于原始樂舞的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閱。”意思是說,在葛夭氏這個原始的時代,就有三人手持牛尾跳舞并唱歌的活動形式。從原始社會起,歌與舞這兩種藝術形式就是緊密聯系的,歌離不開舞,舞也離不開歌。有什么樣的音樂,就要有什么樣的舞蹈與之相配合。 本文旨在通過論述民族民間音樂與民族舞蹈的關系,論證藝術上專業分工的加強,并不能否定某種綜合藝術的意義。歌舞結合的特點之所以能夠保持,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需要,是表達群眾情感的需要。【關鍵詞】 民族音樂;民族舞蹈;關系 民族民間音樂對民族舞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決定性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決定了民族舞蹈的形式一般來說,音樂可以離開舞蹈而獨立表演和傳承,但是,任何一種舞蹈形式都不能離開音樂,音樂是構成舞蹈的基本要素,舞蹈必須在形式上與音樂相統一,才能進一步去表現音樂,舞蹈的形式是按照音樂來設計的。在我國西南地區,有兩種較為典型的舞蹈:長鼓舞和蘆笙舞。長鼓舞是廣西瑤族的民間舞蹈,長鼓舞以鼓聲為主,舞者右手執鼓、左手敲擊,邊擊邊舞。舞蹈中,一人持鼓作連續低音,另一人在緩慢的節奏中敲擊出富有變化的節奏,如:咚咚咚咚}咚?咚I。出于音樂上的考慮,表演者的音樂和鼓聲要音量平衡并且層次突出。因此,表演長鼓舞的人數經常為兩人或四人,均為雙數。所以說音樂是人們進行舞蹈布局的重要依據。還有西南苗族的蘆笙舞,蘆笙舞曲都由引子、主部、結尾三部分構成。引子較為短小,主部一般作多次的反復演奏,結尾多是以漸弱作為終止。因此,在蘆笙舞的表演過程中,人們便利用引子部分做舞蹈表演前的準備,以舞蹈造型配合散板的`引子作為舞蹈的開始,主部用以豐富多樣的舞蹈變化,因為音樂在此時通過蘆笙吹奏技巧的運用,對音色和和聲都給予更為豐富的變化。蘆笙舞的尾聲多是在舞蹈隊列的漸行漸遠中結束,因為蘆笙舞是男子吹笙在前面走,女子跟在后面隨樂聲舞蹈。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決定了民族舞蹈的情緒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淮河以北和黃土高原。民歌的節拍多為一板三眼,有時也用一板一眼,演奏樂器多為高亢、明亮的樂器,如:板胡、嗩吶,其他主要樂器有二胡等,同時北方地區的民間音樂還有熱情、淳樸、喜悅的特點。在此音樂倩緒的基礎上,形成了北方舞蹈的代表――秧歌舞。秧歌舞蹈在北方被稱為“鬧秧歌,一個“鬧”字,足以表現舞蹈中蘊涵的喜悅、熱烈的氣氛。演員在表演時以多種表現手法將全身配合起來,尤其是手、腳動作的配合,千姿百態,各領風騷。秧歌舞具有較強的動作性適于結合音樂表演動作,更能夠詮枝派釋北方民間音樂熱情、喜悅的情緒。而南方地區的音樂多采用絲竹樂。絲竹樂的演奏形式是用弦樂和笙管樂合奏,同時也不用大鑼大鼓之類的強烈的打擊樂器。絲竹樂常用的樂器有簫、笛、笙、揚琴、琵琶、小三弦、二胡、鼓等。笛和二胡常居于主要地位,有時也用簫替代笛。絲竹樂的特點是擅長演奏柔婉、秀鍵升麗的抒情樂曲。在這種音樂影響下的南方花鼓舞蹈與北方秧歌舞蹈相比,少了情緒上的渲染和張揚,多以幽雅的舞韻、清秀的舞姿、輕巧的舞步來表現南方 “魚米之鄉”的美麗景色和美好生活。因此,音樂的基本情緒直接決定了舞蹈的清緒內涵乃至作品風格。舞蹈表演者只有在演出時,將舞蹈的情緒和音樂的情緒蹂合在一起,相互統一,才能夠創造出成功的作品。三、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還決定著民間舞蹈的風格舞蹈的風格是區別舞蹈的最明顯的特征,尤其在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里,各民族風格的舞蹈都獨具特色。其中風格最獨特的當數新疆維吾爾族舞蹈了。維吾爾族的舞蹈以變化多樣、熱情靈活為主要風格。筆者認為,這是與維吾爾族音樂密切相關的。維吾爾族多居住在沙海茫茫的戈壁灘,在戈壁烈日炎炎、干旱缺水的嚴酷環境下,人們對周圍環境的一切感知就不得不披上幻想、神秘的面紗。維吾爾族舞蹈多在稿搭老連續的旋轉中戛然而止,出現一個亮相,既而舞蹈者會運用眉、眼、手等部位以及躍、旋轉、墊步等動作配合音樂中穿插的短句以及調式調性的變化。維吾爾族音樂中的手鼓之所以能夠成為維吾爾族音樂風格的核心,是因為典型的、獨具特色的切分節奏:咚噠噠、咚噠,在演奏過程中,多是依靠手鼓擊出,并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在維吾爾族舞蹈的表演過程中,經常會在一個委婉展轉的散板之后,加入手鼓敲擊節奏,舞蹈者伴隨手鼓的節奏開始旋轉。最初的速度是非常慢的,既而伴隨著手鼓越來越快、越來越強烈的節奏,舞蹈者的旋轉速度也不斷地加快,直至主題音樂的出現。手鼓使無節奏感的連續多次旋轉,受到了節奏的控制,調整了舞蹈的速度,把握了音樂的節律,從而使維吾爾族舞蹈具備了形散神不散、一張一弛、松緊結合的風格特征。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與民間舞蹈是不可分割的兩種藝術形式,“載歌載舞,歌舞結合”是我國傳統歌舞藝術的顯著特征,直至詩歌和音樂高度發展的今天,歌舞藝術仍在民族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民族舞蹈各有所長、互不排斥,并且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歌與舞的結合使歌舞音樂同時具有了民歌的歌唱性與旋律性和舞蹈的節奏性與動作性,這是值得我們吸取的中國民族藝術體系中最有價值的經驗。;
三者都是藝術類的專業,在審美上是相通的。
第一、美術是視覺和造型的藝術,注重視覺的感受,形式有二維和三維,具體細分也是多種多樣的,素描、油畫、水彩、剪紙、年畫、泥塑、版畫、設計等,都是美術創作的范疇,創作方式有傳統和現代之分。
第二、音樂是注重聽覺感受的,音樂是有主題的,好的音樂也是有畫面感的,會攔悶枝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像約翰.斯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就是一支世界名曲,音樂響起,仿佛就來到了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畔。
第三、舞蹈的內涵就更豐富了,可以說涵蓋了美術和音樂的全部內容,從舞者本身而言,需要有極其豐富的肢體語言,對音樂要有較強的感知和再創造能力,同樣一支曲子,不同的人,理解是罩腔不一樣的,自然表現出來的肢體動作就不簡敏同,美學感受也就不同。從舞臺而言,背景、燈光、煙霧、特效、服裝、化妝、造型等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所有這些都是為舞者服務的,更加突出舞者在舞臺的整體效果,反之,一個優秀的舞者是能夠自如的駕馭這些元素的,更好的將舞者的心聲傳遞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