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發展?1、關于人類社會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那么,音樂的發展?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古典音樂發展史:
(一)1600~1750 巴洛克時期
音樂風格:
1.連續性和統一性
2.力度少變化,與情緒節奏形成嚴密的統一。
3.旋律復雜,難度大,表現技巧。
4.以復調音樂織體為主。
代表人物:
1.巴赫(1685~1750)[德] 《布蘭登堡協奏曲》 宗教音樂《馬太受難曲》 當然最著名的《十二平均律》是不可以少的啦!
2.亨德爾(1685~1759)[英] 著名的《彌撒亞》,哈里路亞合唱曲就是出自其中。
其他的沒什么特別著名的了。
3.維瓦爾第(1678~1741)[意] 小提琴協奏曲《四季》
(二)1750~1820 古典主義時期
音樂風格:略。
懶得打了,樓主要的話我再打。
代表人物:
1.海頓(1732~1809)[英] 94#《驚愕》交響曲 100#《軍隊》等等 清唱劇《創世紀》也很著名的。
2.莫扎特(1756~1791)[奧] 歌劇《費加羅婚禮》 《唐璜》 《魔笛》 《G大調弦樂小夜曲》 還有偶最欣賞的《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太多了寫不完。
他的幾乎每一部都是很純凈的曲子,都是絕對的經典。
最喜歡他了。
3.貝多芬(1770~1827)[德] 9部交響曲都很著名。
唯一的一部歌劇《費德里奧》 還有被稱做鍵盤樂的圣經的和海頓十二平均律齊名的32首鋼琴奏鳴曲。
音樂不僅是藝術門類的一脈,而且是作為人類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的;或者更確切的說。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既然是一種社會現象,那么他就一定存在著自身的因起淵源。古往今來諸多音樂史家對音樂的起源作出不同的研究與論說,從而歸納出六中不同的見解,這六種見解,似乎囊括了人類社會的一切宗教,情感。勞動等現象可謂是集科學性,娛樂性與故事性集于一數數體。
關于音樂的起源,被科學家們稱之為“異性求愛”的產物。這種說法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的。這一學說曾在當時轟動一時。達爾文認為史前動物常常是以鳴叫弊衡聲來追求異性的。他們的聲音越優美則越能吸引異性,于是動物們紛紛竟相發出婉約優租畢做美的聲音來得到對方的青睞,這種鳴聲,特別是鳥類的鳴聲已具有樂音或節奏的因素。因此,達爾文由此聯想到音樂的起源,認為聲音是在語言產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種鳥類的鳴叫聲,動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從而形成動聽的民歌傳唱百世。
西洋音樂史分為:古希臘源手和羅馬音樂-中世紀音樂-巴洛克時期音銀裂培樂-古典主義音樂-浪漫主義-近代(印象主義,民族樂派,新古典主義,表鋒唯現主義,微分音樂和噪音音樂)
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史
意思是事物從出生開始的一個進步變化的過程,是事物的不斷更新。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史,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第一發展階段:1917-1936年(上海時期)
從中國流行音樂先軀黎錦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中間以其反封建的明月歌劇社為線索,先以兒童歌舞劇如《三蝴蝶》、《麻雀與小孩》歌舞表演《可憐的秋香》、《寒衣曲》等開始,繼而創作了中國第信嫌返一批家庭愛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愛你》、《特別快車》等。本期終止于明月歌劇社音樂團體的解散,眾歌星大都進入電影界為止。
第二發展階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時期)
本期從周璇進入電影界后,在影片《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兩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傳遍全國。由她開創一代歌風影響整個中國歌壇。
此期歌壇整個情況是沒有歌舞表演團體表演。專門靠灌唱片和電臺播音來演唱的歌星是少數,大多數歌星都以拍電影為主,演唱電影插曲的影歌雙棲形式出現。本期到共和國成立后,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為止。
早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
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古代音、樂有別,后渾稱“音樂”,指用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
擴展資料
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于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的骨笛溯源于距今8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寬譽虛古老的虛鏈吹奏樂器。
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專家們進行過實驗,發現仍然能使用該骨笛慎燃演奏音樂,能發出七聲音階。但中國古代基本上只使用五聲音階。)這些原始的樂器無可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以上就是音樂的發展的全部內容,音樂發展的脈絡如下:1、以學堂樂歌為中心的啟蒙發展階段(1898~1919年),學堂樂歌的普及為新音樂的發展獲得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同時也出現了我國近代音樂史上第一批從事現代古風音樂教育的音樂家,如沈心工、李叔同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