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古羅馬音樂的主要特征 中世紀音樂的盛期是指 西方音樂史普修教程答案 古希臘音樂是單聲部音樂 在中世紀被稱為魔鬼音程的是
西方復調音樂最早的形式平聲音銀拆樂。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這種音樂形式最早出現在中世紀前期,大約在公元9世紀左右開始流行。早期教會音樂采用單聲部演唱方式,但在10世紀左右,人雹搏蠢們開始將多個聲部組合源陪在一起演唱,從而出現了復調音樂,這種音樂形式在中世紀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并逐漸演化為更加復雜的音樂形式。
【摘要】歐洲中世紀音樂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多聲部復寬吵調音樂的誕生。音樂開始獲得復雜的節奏,單聲音樂逐漸走向復音音樂,產生了最初的對位法,出現了奧爾加農、狄斯康特、克勞蘇拉、康都克特、經文歌等形式。 【關鍵詞】中世紀鬧巧拆音樂;多聲部;復調音樂 中世紀時間的上、下限是一個學術爭論的問題,通常公認的時間上下限是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46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很早以前,歐洲民間音樂可能有在主旋律以外增加幾個支聲部的做法,但無記載。據《音樂手冊》介紹,最早的多聲部音樂文獻出現于公元9世紀。中世紀宗教支配著社會意識,宗教音樂占有統治地位,音樂開始獲得復雜的節奏,單聲音樂逐漸走向復音音樂,產生了最初的對位法,液棗出現了奧爾加農、狄斯康特、克勞蘇拉、康都克特、經文歌等形式。
在中世紀盛期之前,西方音樂一直是主調音樂(homophonic);多數非西方音樂直至今日依然如此。所謂主調音樂,是指早肢睜沒有任何協奏伴奏,一次只出現一種旋律。中世紀盛期的饑攔一大發明是復調音樂(polypho—ny),即兩個或更多的旋律同時奏出。
早在10世紀時西方人即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但最重大的突破于1170年前后出現于巴黎的大教堂,當時人們首次用“對位法”(counterpoint)用兩種不同陸歲的旋律交織成兩種聲音演唱彌撒曲。大致在同一時期,人們發明了記錄樂譜的方法并加以完善,這樣就不必再靠記憶演奏了,且能演奏更復雜的音樂。
復調音樂(polyphony music)
原指由幾個聲部構成的多聲部音樂,以與單聲音樂相對,以后專指幾個旋律性聲部在運動中按照對位的法則結合在一起的多聲部音樂,并與主調音樂相對。構成復調音樂的各聲部并無主次之分,彼此形成對比或相互
20世紀的復調音樂
20世紀作曲家的作品風格,比之上一世紀來有巨大改變,調性、調式與和弦結構的復雜化取代了已往的基本自然音體系的技法。自1910年后,許多作曲家都熱衷于完全自由地使用半音音階的全部12個音,有的具有調性中心,如P.欣德米特;有的否定調性中心,如A.勛伯格;有的采取雙調性、多調性的結合,如D.米約。雙調性或多調性,由于幾個曲調調性不同,有著相當程度的獨立性,從而加強了對位的效果。無調性音樂的效果主要取決于動機的組織,它將旋律線條置于顯著地位,而使和聲退居其次。近代的線條對位一詞,原是形容早期復和跡調音樂形式的,現在則常用來形容一個與和聲無關,純由旋律線的交織而形成的結構。比起19世紀來,20世紀中復調音樂又居優勢,但不是帕萊斯特里納或巴赫時代的意義,寫作技法上,旋律多采取自由的與有伸縮性的發展;主題常作倒影或逆行的處理;在組成對位時,更多地使用復雜的節喚團并奏組合,這是現代復調音樂的主要特征。
復調音樂作為一門課程包括對位、卡農、賦或察格等。它的寫作方法可分為對比復調(見對位法)與模仿復調(見模仿)兩類。用復調音樂形式創作的樂曲有創意曲、輪唱曲、卡農曲及賦格曲等。
1、奧爾加農的發展
奧爾加農是西方有記載的最早的復調音樂,9-14世紀,奧爾加農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五種形式,分別為平行奧爾加農、平行奧爾加農的變體、自由的或反向的奧爾加農、花唱式奧爾加農以及狄斯康特。
(1)平行奧爾加農(parallel organum):
在圣詠旋律的下方附加一個完全平行于它的聲部,通常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方式平行,這個聲部被稱為奧爾加農聲部,而這種形式也被稱為平行奧爾加農。
(2)平行奧爾加農的變體(modified paralle organum):
從11世紀開始出現了平行奧爾加農的變體,它同樣也是以圣詠的旋律為基礎,不同的是,附加聲部與圣詠從同音開始,然后進行斜向運動,達到四度之后開始平行運動,最后又通過斜向運動匯入同音。
(3)自由的或反向的奧爾加農(free organum):
約盛行于11世紀,這種形式的奧爾加農把原有的圣詠作為定旋律,置于低聲部,上方的附加聲部除了與低聲部構成平行進行或斜向進行外,還常常構成音對音的反向進行。
(4)花唱式奧爾加農(melismatic organum):
12世紀左右,奧爾加農又出現了新的變化,原來只出現在下方的附加聲部運動到了上方,與低音聲部形成一音對多音的關系,低音的圣詠曲調中的單個音被拉長,減弱了旋律感,而上方的附加聲部則成了主旋律,具有跳躍性和即興性,與下方莊重、肅穆的圣詠旋律形成鮮明的對比。于是,具有花唱式風格的華麗奧爾加農便形成了。
在這種奧爾加農中,上方的附加聲部變成了旋律聲部,而緩慢的圣詠旋律則成為襯托上方旋律的低音進行,被稱為“持續聲部”(tenor)。
(5)狄斯康特(discant):
當華麗的奧爾加農產生后,定旋律圣詠的每一個音符被越拉越長,圣詠的歌詞被肢解,拉丁文原有的節奏感也蕩然無存,在這種情況下,教會音樂家們開始將音階分為長(揚)短(抑)格的六種節奏模式,用它來組織華麗奧爾加農的上方聲部,以增強旋律進行的律動感和規律性。當定旋律聲部也依靠節奏模式來組織時,上下方常常會構成幾乎同時進行的音對音的對位織體,這樣的織體寫作風格被稱為狄斯康特風格。狄斯康特在發展中有幾種解義,但通常把它與奧爾加農聯系在一起的解釋居多。
2、圣母院樂派復調中孔特克圖斯的發展
在13世紀左右,圣母院樂派為復調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此時出現了一種新的復調形式——孔特克圖斯(conductus),它的主要特點是:①采用分節歌形式,不再依賴圣詠,它放棄圣詠的定旋律,以自創旋律為基礎;鋒歲亮②包括二至四個聲部,常見為三聲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節奏型;③每個聲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④孔特克圖斯的歌詞內容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歷史等世俗內容。
3、從克勞蘇拉到經文歌的發展
(1)克勞蘇拉(clausula):經文歌的前身??藙谔K拉一詞的原意為“句子”、“段落”,它是禮拜中的一個音樂片段。創作克勞蘇拉的最初目的是在禮拜儀式中用它來替代同樣圣
詠的單聲或多聲片段,因此也有“替換克勞蘇拉”之稱。它的最低聲部通常以格里高利圣詠為持續調,有三聲部或四聲部的形式,其中大部分是二聲部的復調,在創作風格上屬于用狄斯康特寫的圣母院復調樣式。后來,克勞蘇拉逐漸發展為一種獨立的復調體裁,成為13世紀最流行的復調形式,并成為經文歌的前身。
(2)經文歌(motet):銀寬 13世紀后期盛行的一種無伴奏合唱復調音樂,它是在二聲部克勞蘇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原本二聲部克勞蘇拉的上方聲部沒有歌詞,后來有人將其填上了歌詞,這種上方聲部有歌詞的克勞蘇拉就是經文歌。在13世紀,最典型的經文歌是三聲部的,且有“復歌詞”的現象出現:即圣詠旋律聲部的拉丁歌詞與上方兩個聲部的法語歌詞混在一起,通常情況下兩種歌詞表達的內容也不一樣。雀純
(3)弗朗科經文歌與彼特羅經文歌:
早期的經文歌以格里高利圣詠作為低音持續調,上方兩個聲部節奏型基本相同,到13世紀下半葉,經文歌的定旋律逐漸拉寬,上方第三聲部的節奏比較緊密,中間第二聲部介于二者之間,形成上密下疏的狀況,聲部上形成明顯的對比,它以代表人物弗朗科命名,被稱為弗朗科經文歌。
13世紀末,有人把弗朗科經文歌推向了極限:即上聲部更加活躍,像快速朗誦,速度極快。這種經文歌以代表人物彼特羅命名,被稱為彼特羅經文歌。
經文歌的出現促進了作曲家理性作曲意識的發展,這種體裁形式一直流行到16世紀。
三、什么是孔特克圖斯(conductus)
在11-12世紀出現的孔特克圖斯是單聲部的抒情歌曲,它促進了中世紀世俗音樂的發展。作為單聲部歌曲的孔特克圖斯的主要特點在于:它的音樂不借助于圣詠創作,旋律與歌詞的關系是音節式的,旋律因反復而具有分節歌的樣式特點。
在12-13世紀左右,圣母院樂派中出現了復調音樂發展形式的孔特克圖斯,它的主要特點是:①分節歌形式不再依賴圣詠,它放棄圣詠的定旋律,以自創旋律為基礎;②包括二至四個聲部,常見為三聲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節奏型;③每個聲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④孔特克圖斯的歌詞內容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歷史等世俗內容。
四、什么是卡農曲(canon)
卡農是一種復調音樂形式,以連續模仿為基礎,當一個聲部還未結束時,另一個聲部就以模仿的形式開始。在卡農中,最先出現的聲部稱為“主句”(proposta),模仿的聲部稱作“答句”(risposta)。卡農通常由二至四個聲部組成,模仿的聲部以各種音程或各種順序進入。早期的卡農體裁有羅塔舞曲(rota)、狩獵曲(caccia)和追趕曲(catch),14-17世紀賦格(fuge)成為卡農的稱謂。
五、圣母院樂派對音樂發展的主要貢獻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
圣母院樂派是指12、13世紀在法國巴黎圣母院中產生的樂派。該樂派的主要貢獻在于:
其一,它是晚期中世紀復調最有活力的中心,在這里復調音樂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不僅數量最多,而且最精致。
其二,在復調節奏的記譜上發展得最完善,也有所創新,節奏模式在這里得到了豐富的運用。
其三,在“奧爾加農”復音音樂的基礎上,主要運用華麗奧爾加農和狄斯康特的特點,上方第二聲部花唱的音符越來越多,下方定旋律聲部中每一個音被無限拖長,演唱中需要幾個人輪番換氣演唱。下方厚實的支撐與上方流動飄然起伏的旋律,形成了一種空曠感,似乎與聳入云天的哥特塔頂形成呼應,這種變化使音樂變得更加豐富和立體化,更富有神秘的形象感。
圣母院樂派出現了兩位重要的復調作曲家:萊奧南和佩羅坦。他們是現在所知最早的中世紀作曲家。萊奧南(Leoninus,約1135-1200年)以擅長寫作華麗奧爾加農著稱,作有《奧爾加農大全》,華麗奧爾加農體裁在他手中發展到了頂峰。佩羅坦(Perotinus,約1160-1205或1225)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狄斯康特方面,創作了一批三和四個聲部的復調作品,在發展音對音作曲技術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