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程具有什么性質? 那么,美術課程具有什么性質?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實驗稿中將美術課程性質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質’’,這肯定是正確的,但由于很多學科(語文、音樂等)也有這樣的屬性,因此還不能全面概括美術課程的完整特性。修訂后將美術課程性質概括為視覺性、實踐性、人文性、愉悅性。比實驗稿更全面、更準確一些。凸顯視覺性這一特征,更容易實現美術課程發展學生感知能力、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等教育價值。 我特別贊同修訂后新增的“愉悅性’’這一性質。作為美術教師,我們不僅要知道“教什么”, “怎么教”,還應該關注學生“怎么學”,“學得快樂”也應該是我們教學的追求之一。 作為非應試學科的美術課程,我們靠什么來吸引學生?國家課程計劃保證了美術課的開設,如何讓學生在美術課上坐得住,學得好,這就要靠美術教師善于利用美術學科的特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來實現了。 美術活動還具有調節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學牛期望在美術課上獲得表達與放松。趣味是愉悅性的基礎。我在本地美術教師的培訓講座中也多次提出美術課要體現愉悅性的教學原則。鼓勵美術教師充分發揮美術課程的獨特魅力,精選一些學牛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組織開展一些游戲、表演、競賽和展示等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進行美術學習,以增強美術課的吸引力。 所謂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與信念,理念是針對教師而言的。新的課程標準確定了四個美術課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體學生;(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關注文化與生活;(4)注重創新精神。盡管這四個理念不是美術課程所獨有的,但應該是在美術教學中倡導和張揚的。其中, “面向全體學生”是新的課程標準新增的和反復強調的。我是這樣認為的: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近年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新目標,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讓孩子們受到公平的義務教育”已成共識。就美術教師而言,我們不能只面向少數特長學生,而是“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潛力,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農村和民族地區學校也要開齊、開足美術課,讓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礎美術教育的權利。
我們學習了尹教授美術課程性質的最新的闡述,其中強調了美術的視覺性、實踐性、人文性和愉悅性,即是凸現視覺性,具有實踐性,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下面我談談對這最新的課程學習的一點兒認識。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需要人的豐富而高尚的情感與之平衡。因為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也是美術學習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征,所以美術課程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并培養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凸現視覺性本質上是在強調美術的學科特性。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課以其獨到的實踐性來體現其學科特性。美術課程向學生提供了技術性活動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于實踐和善于實踐的心理品質。
長期教學實踐中,人們將美術課程歸入 “技能”學科的范疇,課程結構以學科為中心,強調學科本位,偏重于知識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課程目標定位缺乏合理性。這顯然是對美術課程性質認識的偏差。實際上,人文性質是美術課程的根本屬性。
強調美術學科的愉悅性中,尹教授說,是將美術課程和其他的課程拉開距離。通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使他們對整個世界有一個客觀的、正確的、積極的、健康的認識和評價。
通過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對于美術課程基本理念的膚淺認識是:
課程標準中這一理念實際上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理念闡述表達了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實施基礎美術教育,必須體現全體性,第二,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第三,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現階段的美術課程太強調學科本位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美術學習的基本動力,因此,必須在美術教育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這種情境中,不僅要使學生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的表現形式、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更要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不同,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并對世界多元文化保持寬容和尊重。
要把學習過程變成人的主體性、創造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把發現、探究、研討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從而使每個學生真正成為美術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自己在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進而發展綜合實踐能力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中,評價不是為了甄別和選拔,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通過評價以促進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促進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們學習了尹教授美術課程性質的最新的闡述,其中強調了美術的視覺性、實踐性、人文性和愉悅性,即是凸現視覺性,具有實踐性,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下面我談談對這最新的課程學習的一點兒認識。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需要人的豐富而高尚的情感與之平衡。因為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也是美術學習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征,所以美術課程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并培養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凸現視覺性本質上是在強調美術的學科特性。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課以其獨到的實踐性來體現其學科特性。美術課程向學生提供了技術性活動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于實踐和善于實踐的心理品質。
長期教學實踐中,人們將美術課程歸入 “技能”學科的范疇,課程結構以學科為中心,強調學科本位,偏重于知識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課程目標定位缺乏合理性。這顯然是對美術課程性質認識的偏差。實際上,人文性質是美術課程的根本屬性。
強調美術學科的愉悅性中,尹教授說,是將美術課程和其他的課程拉開距離。通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使他們對整個世界有一個客觀的、正確的、積極的、健康的認識和評價。
通過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對于美術課程基本理念的膚淺認識是:
課程標準中這一理念實際上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理念闡述表達了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實施基礎美術教育,必須體現全體性,第二,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第三,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現階段的美術課程太強調學科本位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美術學習的基本動力,因此,必須在美術教育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這種情境中,不僅要使學生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的表現形式、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更要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不同,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并對世界多元文化保持寬容和尊重。
要把學習過程變成人的主體性、創造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把發現、探究、研討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從而使每個學生真正成為美術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自己在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進而發展綜合實踐能力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中,評價不是為了甄別和選拔,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通過評價以促進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促進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
眾所周知,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關注的對象是不同的。如果說自然科學更關心物,人文科學則更關心人。所謂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內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學、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等人文學科所體現出來的。美術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
美術,也稱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它是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紙、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過造型的手段,創造出來的具有一定空間和審美價值的視覺形象的藝術。
美術的范圍非常廣泛。從大的方面說,它可以大體分成觀賞性藝術和實用性藝術兩種類型。
從觀賞性藝術來講,它主要包括繪畫和雕塑兩大類。而繪畫,由于它使用的物質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又可分成中國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素描等畫種。雕塑也有圓雕和浮雕等多種形式,所用材料則有石、木、泥、石膏、青銅等。
實用性藝術同樣包括兩大類:工藝美術和建筑。目前,國內外對工藝美術這個概念的理解雖有不同的看法,但按照通常的說法,工藝美術包括了傳統手工藝品、現代工業美術和商業美術三大部分。傳統手工藝品如玉雕、象牙雕刻、漆器、金屬工藝品等;現代工業美術(或稱“工業設計”)包括一切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適用而美觀的生活用品(如花布、陶瓷、玻璃器皿、家具、地毯、家用電器等),以及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機械的造型和色彩設計;現代商業美術主要是指商品標志、包裝裝潢和商業廣告等。建筑之所以也屬于美術的范圍,那是由建筑本身包含的技術科學和藝術的兩重性所決定的。任何一座建筑物總是以具有某種空間形體的物質結構矗立在大地上的,這就必然有一個造型是否美觀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建筑和雕塑一樣是一種非常具體的造型藝術。
基本會畫素描 色彩就行.
以上就是美術課程具有什么性質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