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莆田十音八樂女聲獨唱 莆田王厝十音八樂 莆田十音八樂經典曲目 莆田最好聽北岸十音 莆田十音八樂好聽
莆仙戲
莆仙戲是福建的古老劇種之一,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于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據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十番八樂
在莆仙城鄉,古色古香的民間音樂十分盛行。北宋名人蔡襄曾以詩贊曰:“團臘稿庭有美音飛獨樂,會當炎暑自多風”。莆仙的民間音樂以十番、八樂、大鼓吹為著名。目前,全市共有十番八樂社團1260多個,大鼓吹班40余支。每當城鄉舉行節俗,這些民間音樂社團都參加演奏,自娛娛人,那一片管弦絲竹悠揚,鼓樂歌聲迷人的氛圍真令人陶醉。
民間舞蹈
《九品蓮花燈》長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帶,至今還有不少善于表演的民間藝人。《九鯉舞》流傳于莆田市黃石鎮一帶,原是一種帶有祈福驅邪色彩的民俗表演活動,而后逐漸演變,至今成為寓意吉祥的節日歡慶舞蹈。《走雨》亦稱《傘舞》,原系莆仙戲《拜月亭塌孝瑞蘭走雨》中表現瑞蘭母女冒雨趕路的一段表演 。因其舞蹈性強,動作柔美,極富特色,故成為莆仙戲藝術精華的一部分而代代相傳,一些老藝人亦以此選段作折子戲演出。以后逐漸由戲局慧曲流向民間。
十音八樂,是莆田業余的群眾性(如:農民、小手工業者、小店員等)的音樂組織。什么叫十音、八樂?《詞典》載:“十番樂,一種民間音樂,樂隊由十種樂器組成(包括管樂器、弦樂器和打擊樂器),統稱‘十番鑼鼓’,簡稱十番。”可知莆田的十音隊,俗叫“打十番”,其師傅叫“十番先生”,是有所本的;也叫“十音”。“八樂”,在《詞典》里尚未找到這個詞語的釋義。如是,則“八樂”或許是莆田特有的民間音樂組織!
臘伍如十音八樂,民國時期在莆田境內流行極為廣泛。如春節、迎神賽會、社宮菩薩生日以及群眾辦喜慶熱鬧之事時,都可聽到具有鄉土風情的管弦絲竹合奏的樂音。民國間,黃石鎮谷城宮一年一度的迎神賽會時,最多時的十音、八樂隊有170多隊參加了賽會,盛況空前。
十音,是民間樂器演奏的一種形式。它的組織是每十個人組成一隊。有武十音和文十音兩派之分。
武十音 莆田的十番隊一般是武十音。在涵江,多數村都有一隊,塘頭、鐵灶、碼頭、哆頭等村有二隊以上的。每隊十個人的分工是:一人敲云鑼,兩人吹橫笛,五個拉胡(胡分碗胡、四胡、尺胡、貢胡四種),一人彈八角琴,一人彈三弦。過去的云鑼,一架中置七面小鑼,敲時能發出七個音色。以后因技術失傳,只敲一面小鑼,發出一個音色了。演奏曲調,常用莆仙戲的曲牌有:《輪啟北臺樁》、《鷓鴣天》、《荔枝樓》、《風和子》、《上小樓》等,據說有一百多題。武十音音響洪大,音色尖銳。
后來,武十音分為南、北洋兩派。南洋派以惠洋、東埭兩村為代表,初以善彈著稱,厥后以吹橫笛名噪全縣。北洋派以吳刀、七步兩村為代表,以拉弦樂器為出色。
文十音 是涵江僅有的古老的民間音樂組織形式,流行地區只在塘頭、哆頭和巖山尋等村。其隊員大都是年齡較大的農民。所用的樂器,保存古老樂器的特色。有:丹皮、檀板、云鑼、奚琴、四胡、尺胡、三弦、八角琴、九弦琴、蘇笛等十種。其旋律緩慢、古雅,詞少拖腔多,音響低而靜,故稱“文十音”。所演奏的莆仙戲曲牌,有“駐云飛”等。據說在解放初期只保存二十五曲橘顫。
八樂 是以十音隊為基礎,加上打擊樂器組成的。操打樂器的都是十來歲的少男少女。由少男敲擊的稱為男八樂,由少女敲擊的稱為女八樂。男女操打樂器的自五人至九人不等。五人的分工是:掌鼓板的一人,掌大、小鑼的各一人,掌大、小鈸的各一人。不論是男八樂或女八樂,除有打擊樂器之外,還各配備有由八人組成的管弦樂器伴奏隊,故稱為八樂。所用樂器有橫笛、尺胡、四胡、貢胡、三弦、八角琴等(也有用嗩吶的),音量強烈。男女八樂以唱(合唱)為主,邊走邊唱。所用的莆仙戲曲牌,常唱的是《吊喪》和《春江》兩劇中的曲牌,以及《賣畫》、《觀音掃殿》等。八樂比十音熱烈活躍,生動婉轉,悠揚悅耳.
莆田莆仙戲的來歷、表演形式與藝術特點?
一、簡要描述
莆仙戲是中國戲曲劇種中歷史最悠久,演出形態最古老,劇目最豐富,在表演藝術上最具特點的劇種之一。原名興化戲。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縣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鄰縣的謹檔興化方言區;因宋時莆田、仙游隸興化軍,明、清時隸興化府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始改稱莆仙戲。
二、歷史
莆仙戲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晉 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遷福建,當時盛行的中原"百戲"亦隨之傳入福建莆仙。并形成了在語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橘晌敗曲聲腔。
唐代莆仙民間歌舞百戲盛行。據傳 ,唐開元間(713-741),莆田江東村美女江采頻,被唐明皇選調入宮,賜封梅妃,備受寵幸(見《中國人名大辭典》"江采頻"條,《唐宋傳奇梅妃傳》)。其弟曾隨同進覲,封為國舅,后來回莆,明皇賜其一部"梨園",帶回供宴樂,于是宮廷教坊歌舞百戲傳播莆仙。故莆仙音樂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的美稱,唐咸通間(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題,"南游莆田,縣排百戲迎接。"(見宋沙門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卷十八)唐代"百戲",亦稱"散樂"是一種"俳優歌舞雜奏"(見《舊唐書.音樂志》,豐富多彩的雜戲和歌舞表演。
宋代,興化文化較發達,文人中舉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們有的善音律詞賦,好歌舞雜劇,多置有家樂自娛。宋時莆田文士方梅叔,是個"歲得束修及青云貴人饋遺以自肥"的塾師,也"買歌伎數十人",盡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娛賓客"(見宋王邁《瞿軒集》卷十一《莆陽方梅叔墓志銘》)。蔡京一家,在宋時多居官顯要,在京常"家宴張樂",令家樂優伶給表演雜劇取樂(見宋周暉《清波雜志》)。其家鄉仙游赤嶺子侄,每宴亦令歌會歌舞,據調查赤嶺現今流行的"十番",有"大樂"和"小樂"之別,規范嚴謹。樂員演奏時需張"涼傘",穿禮服,據說是宋代官家宴樂之遺響,(見福建省戲曲研究所油印本《仙游縣戲曲調查資料》)。
三、藝術特點
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臺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
據宋莆田劉克莊致仁家居時的詩文記載,當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故事有:楚漢劉鴻溝的"鴻門會",項羽兵敗垓下的"霸王別姬";兩晉興亡的"東晉西都";古代神話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貢的"昆侖奴獻寶"等。演出的場所有廣場的"戲棚",也有廟宇的"戲臺"。伴奏樂器主要是鼓、鑼、笛(即篳、篥)。演出時很受歡迎,出現所謂"抽簪脫滿城忙,大半人多在戲場","空巷無人盡出嬉","游女歸來尋墜珥""棚空眾散足凄涼,昨日人趨似堵墻;兒女不知時事變,相呼入市看新場"的盛況(見宋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卷 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 四十三).
據調查考證,莆仙戲的傳統劇目,音樂曲牌,行當腳色都與南戲有著密切關系。莆仙戲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 有八十多個,有劇本流傳的有五十多個,如《目連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張洽》(即《張協狀元》、《朱文》、《樂昌公主》、《劉文龍》、《陳光蕊》、《王祥》、《郭華》、《崔君瑞》、《王十朋》、《劉知遠》、《蔣世隆》、《殺狗》、《琵琶記》等。與《南詞敘錄》"宋元舊篇"著錄的南戲劇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戲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韻、詞格與唐、宋大曲和宋詞調相同。尤其是僅存于早期南戲《張協狀元》的〔太子游四門〕,卻是莆仙戲常用的曲牌。莆仙戲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題三百六,小題七百二"之稱。聲腔稱"興化腔",它是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番八樂,佛曲法曲,唐宋聲詩、詞樂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圓顫方色彩和風味。莆仙戲樂器早期很簡單,也象宋元南戲一樣只有鑼、鼓、笛。鼓用大鼓,鑼稱沙鑼。鑼鼓是節制舞臺表演的,鑼鼓經有三百多種,規矩嚴格。笛稱笛管,有蘆笛和梅花二種。蘆笛亦稱頭管,傳自古代篳篥,是莆仙戲獨特的吹奏樂器;梅花,一名嗩吶,也是莆仙戲的主要樂器。
四、角色
莆仙戲的行旦腳色原先只有生、旦、貼生、貼旦,靚妝(凈)末、丑共七個,故稱"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稱"八仙子弟。"莆仙戲在清末后吸收了其他劇種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靚妝"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雜劇的稱謂。
五、表演特色
莆仙戲的表演據所發掘的資料證明,它是在唐百戲宋、傀儡戲的基礎上形成獨特表演藝術。唐咸通年間(860-870)莆泉巷《言談錄》載:"承隋唐之后,興化百戲興焉"。到公元954年《連江里志》記:"蔡太師作壽日,優人獻技有客以絲系僮于四肢為肉頭傀儡戲。"莆仙戲的表演藝術繼承了邁子余年遺留下來的古南戲傳統表演,莆仙戲《目連》等傳統劇目里的表演就保持著宋雜劇、傀儡戲的綜合藝術面貌,被稱之謂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莆仙戲大棚目連戲之劇本,曲牌,聲腔,鼓板,表演身段,動作程式和舞臺上的一桌兩椅,臉譜,化裝,服裝和戲帽以及道具與傀儡目連戲等一模一樣,有密切的血緣關系,這是莆仙大棚目連戲全面搬演傀儡目連戲的遺跡.
莆仙戲目連戲中的表演,有"目連挑經",羅卜的"三步一拜",劉四貞的"十八拔",劉賈的"蛤蟆拜",古背生的"三節彎",聾啞的"公背婆"等.從主角到配角,從人物形象到表演規格,都運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并綜合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三結合的規范化,歷代流傳,相繼不絕.
莆仙戲演員的基本功,總稱為"傀儡核",手部動作"上不超于眉毛,下不低于肚臍"的藝術規格.如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凈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都保持傀儡形象,當演員要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時,喜用"雀躍步",怒用"雙搖步",哀用"雙掩面",樂用"雙體肩"俱以形象表達,不拘表演感情。至今莆仙戲的演員基本功仍是繼承傀儡戲的表演特色。
莆仙戲人模仿傀儡演法的藝術傳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戲的影響。《雙鞭回兩锏》中秦叔寶與尉遲恭在互相激烈對打時,秦持雙锏,尉拿單鞭,運用傀儡的打法,雙打、雙鉤、雙上、雙下、與傀儡表演形式,動作和身段一模一樣。又如《蘇武與李陵》中,蘇武手持節杖,走老人步,配合"三節彎"的身段形象與李陵登臺"望故鄉"作"跌腳"、"搖步"、"趨保"、"魁斗吊"等。俱叫"傀儡介",保持人演傀儡的形式和特色;再如《呂蒙正算十八羅漢》中,呂蒙正與兩和尚配合,模仿傀儡形象,唱念做與傀儡演技相同,特色即有和諧幽默的表演,又有保持人演傀儡戲的藝術。
六、現狀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種種原因,莆仙戲人才流失嚴重,后繼乏人,傳統的表演藝術瀕臨失傳,臉譜、服飾和音樂聲腔正在被外來劇種和其他藝術形態同化,藝術的獨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戲這一古老的劇種正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扶持和保護。
莆田吹鼓寓意是宋代名臣殲肢畝莆田氏森人蔡襄對家鄉民間音樂的贊美。莆田市民間音樂以十番、八樂、大鼓吹最為著名。目前,全市共有十番八樂社團1000多個,大鼓吹班40余個。每逢城鄉開展節俗活動,這些民間音樂社團都踴躍參加演奏,自娛自樂,那管弦絲竹悠揚,鼓樂歌聲的熱鬧歡樂情景,真令人陶醉。莆田的“大鼓吹”源于古代的軍樂。據傳,由北宋軍隊樂師傳入本地。以大鼓、大鑼、大京鑼、大鈸、嗩吶為饑跡主要樂器,其氣勢宏偉,震撼人心。
靖藝箏韻鄭汪藝術中心。
1、師資好,靖藝箏韻藝術中心的老師們均為全職專業教師,每年定期到中央音樂學院研修班深造,保證教培叢坦學內容和質量同中央音樂學院接軌。
2、考級通過率高,配桐靖藝箏韻古箏藝術中心是中國民樂指定考級點,每年數百名學員參加考級通過率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