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考點?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一、先秦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1、夏——禪讓制到世襲制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標志著由“公天下”變為“家天下”。2、那么,高考歷史考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內容( 二一九法令)
直接目的 :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強國力,重振俄國的大國威望
根本目的 :鞏固統治,維護沙皇專制政權 政治: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享有公民權利 經濟:土地歸地主所有,農民可以贖買一塊份地 組織:加強村社制度--------加強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2、郡縣制和分封制的不同點?
基礎并不同:一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一個按地域劃分。
權利不同:一個是世襲,地方的小王國,一個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沒有封地有俸祿。
作用不同:一個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一個能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3、影響科舉制的“利”
政治上: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于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
教育上:促進了教育發展,尤其是文學的發展。
社會風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制度建設上:作為一種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
高考歷史材料大題以其設問靈活、考查能力高、分值大等特點,在高考歷史試題中占有突出地位,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歷史大題知識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歷史大題知識攔跡肆點
中央集權制度有什么影響?
對秦朝的影響:①有簡轎利于國家的統一,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經濟的發展;③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對后世的影響: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我推薦:2017年高考歷州型史答題模板
經典高考歷史知識點
從漢到元(清)政治制度的特點:
(1)呈現出兩大基本矛盾和斗爭: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二是皇權與相權的斗爭。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2)專制皇權不斷加強,到明清時期發展到頂峰。(3)其本質是加強皇權,維護專制統治。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的影響
對秦朝影響:有利于國家統一,有利于封建經濟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來重要作用。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一、先秦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1、夏——禪讓制到世襲制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標志著由“公天下”變為“家談簡李天下”。2、夏商-—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祿制,貴族世代享有政治、經濟特權,即貴族政治。3、西周-—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周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承擔各種義務。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2)目的:鞏固統治.(3)分封對象: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還分封功臣、先代貴族(4)作用:積極:擴大了周朝的統治疆域咐穗;確立了周王天含遲下共主的地位,鞏固了統治;加強了各地之間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周的社會進步。消極:地方獨立性較大,隨著周天子勢力的衰弱,西周后期逐漸瓦解。4、西周——宗法制(1)目的:協調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鞏固了統治秩序(2)內容:嫡長子繼承制、余子分封、大小宗是相對的概念.(3)作用:①確立了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國"和“家”密切的結
共60頁2022-08-01 12:28:21
【 #高三#導語】奮斗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努力。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學習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題,就不惜一切代價攻克它。為了學習,廢寢忘食一點也不是難事,只要你做到了有興趣。 考 網高三頻道給大家整理的《高三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供大家參考,歡迎閱讀!
1.高三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后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如下:
(1)1921年中共一殲明大: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定為奮斗目標,堅持以革命手段實現這一目標。
(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決定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制定革命統一戰線方針。
(4)1927年八七會議:糾正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的思想。
(5)“工農武裝塌襪割據氏衫告”思想:中共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相結合。
(6)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的統治,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7)1935年底的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8)1937年的洛川會議: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即全面抗戰路線。
(9) 1938年持久戰理論: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指明了抗戰發展的正確道路。
(10)1942年整風運動:中共開展了一次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傾和右傾錯誤,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以上就是高考歷史考點的全部內容,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如下:(1)1921年中共一大: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定為奮斗目標,堅持以革命手段實現這一目標。(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