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杠桿?.那么,物理杠桿?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ρ甲=5×103kg/m3.
因為沒有圖,所以我只能根據(jù)題意估摸著做了。
甲掛B端時,設(shè)物體M對水平地面的壓力為2F,則乙掛C端時,M對水平地面的壓力就為3F,
因為壓強分別為2000Pa和3000Pa,而受力面積是一樣的。
由杠桿平衡原理:(G物-2F)×OA=G甲×OB,(G物-3F)×OA=G乙×OC
因而G甲=2/3(G物-2F),G乙=2(G物-3F)
而2ρ甲=3ρ乙,3V甲=4V乙,故6m甲=12m乙,即m甲=2m乙,于是G甲=2G乙,
所以2/3(G物-2F)=2×2(G物-3F),解得:F=5/16G物,
所以G甲=2/3(G物-2F)=2/3(G物-2×5/16G物)=1/4G物,即m甲=1/4m物=1/4×80kg=20kg
而V甲=4/3V乙=4/3×3×10^(-3)m3=4×10^(-3)m3
所以ρ甲=m甲/V甲=20kg/4×10^(-3)m3=5×103kg/m3.
首先建立情景把示意圖畫出來,此題中球是一個杠桿,球與臺階交接點位支點,球心為球受重力的重心(即杠桿阻力的作用點)由球心豎直向下的方向即阻力方向。由支點作阻力方向垂線及阻力(球重力)力臂,由勾股定理力臂長為40CM(垂足與圓心之間為50CM-20CM=30CM,圓心與支點間距為半徑50CM);
由杠桿平衡條件:F1L1 = F2L2 ,阻力阻力臂(即F2L2)乘積一定,當(dāng)動力臂(L1 )最大時動力(F1)最小,直徑作為力臂比圓的弦大,所以連接支點圓心延長至圓周作此直徑垂線,即位最大力方向,動力臂為100CM,代入方程:F1*100CM=1000N*40CM所以動力F1 為400N
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點、支點和阻力點)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或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shù)式表示為F? L1=W?L2。式中,F(xiàn)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W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yīng)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欲省距離,就應(yīng)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85069.htm 相關(guān)習(xí)題:http://www.wjkfqzx.com.cn/blog/UploadFiles/2006-9/926163387.doc
設(shè)木棒與地面的夾角為θ(θ不斷變大)
阻力g,阻力臂0.5lcosθ
動力f,動力臂lcosθ
由杠桿平衡條件
flcosθ=g0.5lcosθ
f=0.5g ? (動力臂始終是阻力臂的2倍)
選c
對于a端
△fa=減少的拉力=增加的支持力=增加的壓力=增加的壓強×c的底面積=4000pa×(0.1m)^2=40n
對于b端
△fb=減少的拉力=浮力f浮
△fa×ao=△fb×ob
40n×ao=△fb×2ao
f浮=△fb=20n?a正確b錯誤
a端原來的拉力
fa0=fa+△fa=10n+40n=50n
fa0×ao=gd×bo
50n×ao=gd×2ao
gd=25n
md=gd/g=25n÷10n/kg=2.5kg=2500g
ρd=md/vd=2500g/2000cm^3=1.25g/cm^3=1250kg/m^3d錯誤
液體密度
ρ=f浮/v排g=f浮/vdg=20n÷0.002m^3÷10n/kg=1000kg/m^3c錯誤
以上就是物理杠桿的全部內(nèi)容。